文学救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本书沿循由哲学理路到文学意涵的写作思路,剖析夯筑在罗蒂新实用主义哲学观和科学观底基之上的文学思想。本书将罗蒂的文学思想溯源至分析哲学、欧陆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及浪漫主义传统,将罗蒂颠覆形而上学、重塑科学文化的哲学改造视为他文学观的理论底色,将他对哲学文化、科学文化的批评视为助推文学文化兴起的路径。罗蒂推崇文学所激发的多元化、对话、想象力、偶然性,他晕染文学的边界,搁置文学的本质问题,以“真理即有用”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将文本阐释视为读者对文本的使用。在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框架中,文学之于个人完美、公共团结的伦理意义远胜于文学的审美艺术性,文学是道德进步的基石,是通往人类美好社会的最佳途径,是人类获得救赎的希望。
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主体生产
本书尝试站在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说的立场,对现代经济学的现实和意识形态职能进行分析和批判。马克思经济学说一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转的一般机制,但另一方面也为经济理论研究澄清了一个基本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对经济理论同经济现实之间关系的批判。从这个前提来看,现代经济学通过一切经济行为的合理化,生产一般理性经济主体的形象,从而影响参与经济活动的人对自身的看法,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现实。
重组的文学场:新媒介与文学制度的转型
文学创作与接受并非个人心灵独语,总是“制度”中介后的创作与接受。新媒介对传统文学制度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建构了网络文学制度。本书对新媒介文学场域的组织机构、行动者及其关系进行了总体考察,并探讨文学网站对作家制度、读者制度的建构,先锋派对文学制度的重构,以及文学批评制度的裂变、著作权制度的变革与新媒介语境中的经典化制度问题,认为经典总是场域行动者合力的结果。
遗产保护新理念
通过深入阐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三大纲领性文件(《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的新理念及其与中国实践民俗学的内在关联和价值同构,本书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前提和根本旨归在于以现代价值观为公识来重估文化遗产的普遍价值,并以此作为衡量一切文化实践与制度实践的底线伦理。遗产保护新理念,一指遗产保护的新理念,二指遗产保护着新理念,即遗产保护的间接对象和终极目的是新理念。所谓新理念,就是以维护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为主旨的现代文明理念。
词体的唐宋之辨研究
本书探讨了自盛唐至清末民初的时段内,在词这种文体的创作与理论中存在的与古典诗歌领域类似的唐宋之辨问题。本书认为,词与诗一样,在唐宋文化转型的影响下,形成了“唐音”与“宋调”两种不同的审美范式。词中的“唐音范式”奠基于晚唐西蜀的花间词人,在南唐及北宋进一步演变至成熟;词中的“宋调范式”由柳永发端,在北宋后期分化为革新性质的“东坡范式”与改良性质的“清真范式”,这两种“宋调范式”在南宋的辛弃疾与姜夔手中臻于完备,并各自成派。后来词史的理论与创作,基本上处于唐宋时期所确立的这几种审美范式的笼罩下,或“宗唐”,或“宗宋”,或兼容唐宋。本书运用大量相关材料,翔实、有力地论证和阐述了千余年中词体唐宋之辨的生成、演变与发展过程,构建了一部颇具特色的专题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