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认同:新生代农民工手机媒介使用与社会认同研究
关于社会认同的研究,以往多集中于社会学领域。本书引入传播学的视角,以手机媒介使用行为作为自变量,从传播过程和传播机制等向度探讨手机媒介使用行为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的影响。
本书从“手机媒介使用如何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这一问题出发,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进一步分解为文化认同、群体认同、地域认同、地位认同、职业认同和政策认同。通过考察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媒介使用行为,分析媒介使用行为对其社会认同建构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以及探寻手机媒介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的内在机理,为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的学理参考。
实证主义在微生物学中的嬗变:从罗伯特·科赫到卢德维...
本书对微生物学史,尤其是对罗伯特·科赫和卢德维克·弗莱克做了详细研究,总结出了微生物学发展的四个特点:以技术发展为动力,以问题为导向,以证实原则为基础,从还原论到整体论。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了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三种实证主义:朴素实证主义、还原论实证主义和整体论实证主义。作者试图由此建构实证主义在科学领域的形象,探讨实证主义的科学基础。
安东尼·皮姆的翻译研究之迁移·译史·伦理
前欧盟翻译协会会长安东尼·皮姆,精通英、法、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和德语,能阅读葡萄牙语和意大利语,是当今国际翻译理论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著作丰硕,学术观点卓诡不伦。本著介绍他在翻译史、翻译伦理以及从文本迁移角度研究翻译方面的贡献。
云南省弥渡县牛街调研报告
村庄,其表象是农户的聚集居住单位;其内涵是农户的经济合作单位、社交网络单位、血缘延续单位和文化传承单位。因此村庄也是乡村调查的基本单位。本书基于对云南省弥渡县牛街的实地调研,细致描述了中国农村的家庭结构、亲属网络、财产继承、日常生活、农业生产、非农就业等家庭基本特征,以及村办企业、贸易信贷、土地制度、乡村治理等乡村基础制度,旨在向读者展示中国农村文化、经济和社会变迁的蛛丝马迹。
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研究举隅
自从《新青年》杂志创办以来,同人办刊成为中国现代期刊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本书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月派创办的各类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晨报副刊·剧刊》《新月》《诗刊》)和40年代影响巨大的《观察》周刊为例,既依据丰富翔实的文献史料考察刊物创办的缘由、资金来源、财务状况、栏目设置和运作情况,也关注刊物周围的主要撰稿人和读者群体,由此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同人期刊办刊模式和聚散离合的原因,揭示中国现代同人期刊的传统及其传承规律,了解现代同人期刊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期刊编辑出版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乐律学理论研究
本书主要从思想文化视角,探讨中国古代乐律学与天文历法、阴阳五行、国家礼制等层面的关系,强调回归历史语境,以综合思维观审视与看待律学问题,探讨乐律学之于文化层面的本质与深层涵义。内容由宇宙生成论与乐律学、阴阳五行学说与乐律学、律历合一与纳音术、吉礼乐律制度、宾嘉乐律制度、礼制下的用律观念、音律的文化内涵等七个部分组成,论证了古代乐律学理论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发展中深受思想文化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理想,从而形成了与古代天文历法、阴阳五行、河图洛书、儒道思想、制礼作乐等密切相关、复杂多样的理论体系特征,是思想文化在音乐层面的一种映射和实践,是对客观世界探索中形成的综合认识。
上古礼制遗存与文论形态研究
本书主要研究上古礼制遗存与早期文论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三代考古出土的实物遗存与传世之审美形态互相对比,获得两者在感性上的关联性;第二部分从符号构成角度切入古礼表意机制,探寻仪式表意体系的独特之处,并与早期文论的言语表意系统相比较;第三部分考察在古文论母题生成的过程中上古礼制所发挥的重要促进作用;第四部分研究上古礼制与文体发育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系统地研究了上古礼制在早期文论形成过程中的综合作用,不仅在审美形态与思维构型上影响着文论发育,也形塑了先秦文体的发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