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儿童共情:特点、归因与培养

作者: 颜志强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7824次
ISBN:978-7-5227-1593-3
简介:

在当代日益复杂的人际社会网络中,个体如何有效地处理社会网络中的人际交往关系必将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关键。共情,无疑有助于我们走向和谐社会。已有研究表明,共情能够促进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探寻共情的文化源起时,我们发现,共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需要继承、发扬和培养。共情作为个体社会生活中的关键能力,是儿童发展健全人格并适应社会需求应具备的重要软实力,所以培养共情应该从儿童抓起。

本书首先对共情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一定学术前瞻性的儿童共情的注意双加工模型。为验证该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一是,第三章中,借助元分析技术考察了个体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发展差异,从而得以了解共情的毕生发展特点。结果表明,学前期儿童的共情处于以情绪共情为主的发展阶段,儿童共情处于共情发展的转折点上。二是,第五章中,采用行为实验法探讨了情境性因素对学前期儿童共情的影响。结果表明,情境线索会影响学前期儿童的共情,物理线索的影响强于社会线索。这意味着,共情具有一定的情境依赖性。三是,第六章中,结合行为实验法与眼动追踪技术探讨了情境性因素和个体性因素在学前期儿童共情影响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对其在不同物理线索和社会线索条件下的共情具有调节作用。随着前额叶的成熟,学前期儿童的执行功能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可能对其情绪反应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四是,借助元分析方法总结了已有研究中执行功能与共情的关系。结果发现,执行功能与共情显著正相关,执行功能与认知共情的相关强于其与情绪共情的相关,执行功能不同子成分中抑制控制与共情的相关程度最高。五是,第七章中,围绕学前期儿童共情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本书提出了儿童共情的团体、家庭和学校三个角度的培养思路,更以亲子阅读为媒介,探讨了亲子阅读是如何促进儿童共情发展的。对于影响儿童共情发展的潜在宏观因素也进行了探讨。六是,第八章中,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和讨论。一系列的实验结果综合表明,环境中的情境线索借由自下而上的视觉加工特征吸引个体的注意从而影响个体的疼痛共情,个体的执行功能则一方面能够直接调节情境线索对其疼痛共情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通过影响由情境线索所产生的注意模式来间接影响个体的疼痛共情。该结果丰富并完善了疼痛共情的双加工模型,也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更好地帮助学前期儿童产生和消解疼痛共情,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儿童;共情;疼痛;情境线索;执行功能

Abstract

In the contemporary interpersonal social network,which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complex,how individuals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will be the key for creating a harmonious society.Empathy will undoubtedly help achieve this goal.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mpathy can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mong people,between countries,and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When exploring its cultural origin,we found empathy is the essential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need to be inherited,cultivated,and developed.As the ability that the social life of an individual hinges on,empathy is an important soft power for children to develop a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adapt to social need.Therefore,the cultivation of empathy should start from children.

This book reviews the theories related to empathy,and on this basis,puts forward a dual-processing model of children's empathy.In order to verify the model,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First,in Chapter 3,by using meta-analysis techniques,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affective empathy and cognitive empathy are investigated,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life-long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mpathy.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chooler's empathy mainly focused on the affective empathy developing stage,a turning point in the whole process.Second,in Chapter 5,the behavioral experiment method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ituational factors on preschoolers' em pathy.Results showed that contextual cues affect empathy in preschoolers,and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cues is stronger than social cues.This means that empathy was situationally dependable to some extent.Third,in Chapter 6,by combining the behavioral experiment method and eyetracking technology,we considered the role of individual factors under the impact of situational factors on the empathy of preschool children.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ecutive function of preschoolers moderates their empathy under different physical and social cues.With the maturity of the prefrontal lobe,the executive func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also developed rapidly,which may play a certain role in regulating their emotional responses.Fourth,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cutive function and empathy in existing studies was summarized by employing the meta-analysis method,and it was found that executive function and empathy were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and executive function was more strongly related to cognitive empathy than to affective empathy.Among the different subcomponents of executive function,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hibitory control and empathy is the highest.Fifth,in Chapter 7,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eschoolers' empathy.This book puts forward three ideas for cultivating children's empath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roups,families,and schools.Furthermore,we discuss how parentchild reading promotes children's empathy development.

Finally,in Chapter 8,w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contents of the whole book.A serie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comprehensively presented those contextual cues in the environment attract individuals' attention through bottom-up visual processing characteristics,thereby affecting individuals' pain empathy.On the one hand,the individual's executive function can directly regulate the impact of contextual cues on their pain empathy,and on the other hand,it may indirectly influence the individual's pain empathy by affecting the attention patterns generated by contextual cues.These results enrich and improve the dual-processing model of pain empathy,and als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to better help preschool children generate and eliminate pain empathy.

Key Words: Children; Empathy; Pain; Contextual cues; Executive function

两汉谣谚发展与传播研究

作者: 孙立涛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8201次
ISBN:978-7-5227-1404-2
简介:

本书以两汉时期谣谚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梳理历代文献,对这一时期谣谚作品的本事、出处、数量、类别进行了摸排,分析了谣谚作品多样的形式、内容、风格及其艺术表现力,考察了汉代谣谚的地域分布、不同类别作品的传播范围。通过分析汉代谣谚运用的场合与方式,对汉代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下层民众、文人儒士、太学生、朝廷官员及谶纬家、政治活动家运用谣谚文化的情形和动机进行了探讨。从传播的方式、载体和变异三个方面对汉代谣谚复杂的社会传播情况进行了考述;从谣谚艺术本身的发展与完善、官方相关政策的影响、人们日常精神需求三个方面对汉代谣谚文化盛行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创意聚合”视域下城市文化治理机制研究

作者: 李丹舟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9003次
ISBN:978-7-5227-1700-5
简介:

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深水区”,探寻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路径势在必行,作为驱动要素的文化有助于探索一条“人”的全面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当前中国城市管理日趋科学化和专业化,以深圳等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服务型政府建设层面走在全国前列。

本书旨在提升“绣花式”管理水平的背景下,以深圳为聚焦场域,立足深圳空间再造和文化创新展开个案研究,融合文化研究、艺术管理学、艺术社会学、文化产业等跨学科视角,分别从理论篇“城市文化治理理论”和实践篇“城市文化治理实践”两方面进行论述,剖析城市文化建设进程中“网状”治理共同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基于多重文化要素互动的创意价值聚合机理,考察深圳发展创意城市的治理机制以及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实践路径,为全国城市的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意先行”与“文化示范”的深圳样本。

“三曹”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精神

作者: 李健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7928次
ISBN:978-7-5227-1524-7
简介:

本书全面考察“三曹”“七子”的诗学思想,发掘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继承、发展,揭示其原创性的理论贡献。“三曹”“七子”文学成就卓著,通过理论阐发,或借助于自身的创作实践,表达了系列诗学观念,形成了意涵丰富的“三曹”诗学。比兴诗学是继承《诗经》、楚辞的;感物诗学、文质诗学是接续先秦两汉礼乐文化的;文气诗学是曹丕等人的理论创造;风骨诗学是刘勰、钟嵘等对“三曹”“七子”及建安诗学精神的提炼,也属于“三曹”诗学的理论生成。每一种诗学都成为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内容,为丰富和完善中国古代诗学精神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三曹”诗学作为一种诗学典范,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和理论建构具有一定的启发。当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阐发可借鉴“三曹”诗学在艺术和美学上的开拓,进而推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当代诗学话语与体系的建设。

21世纪的欧洲社会民主党及其转型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9110次
ISBN:978-7-5227-1499-8
简介:

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在西欧各国政坛的影响力虽然有起伏,但仍然是西欧社会的主流政党。本书认为,社会民主主义在目前的西欧各国之所以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因为作为一种社会改良主义,它对缓解两极分化、改善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作用,因为没有触及资产阶级的统治根基,在客观上也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持续运转,所以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些政策主张和改革也能够被西欧资产阶级接受。面对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浪潮的严重挑战,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不得不进行一系列政策调整和改革。但社会民主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改良理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与劳动力的矛盾对立,所以其政策和作用也存在局限性。

社会科学科研数据的管理服务研究

作者: 王丹丹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7986次
ISBN:978-7-5227-1774-6
简介:

本书从五个维度对社会科学领域的科学数据管理服务问题展开研究:一是科研人员科学数据共享行为研究,从理论角度分析科学数据管理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二是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实施关键问题研究,从实践角度揭示科学数据管理要素及其作用关系。三是以社会科学领域的数据管理平台作为切入点,研究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数据的管理服务问题。四是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期刊的科学数据政策研究。五是从宏观理论和微观实践两个层面提出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科学数据管理服务的对策建议。

公共安全视域下的风险所有权及其治理机理研究

作者: 郝富军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6920次
ISBN:978-7-5227-1000-6
简介:

风险所有权是公共安全领域的一个新生概念和新兴研究领域。本书在风险社会公共安全视域下构建了风险所有权学理概念。风险所有权是风险社会意义下多个社会主体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责任形态,是一种以责任为基础的权利导向的新型责任框架。从所有权内容看,风险管理活动、管理行为或管理过程体现为风险占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所有权权利;从所有权关系看,风险所有权关系表现为公共安全权利导向和公共安全合作的权利性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所有权演化的基本模型,从风险所有权演化机理分析公共安全治理的原理逻辑和实现机制,指出公共安全治理存在内部机理、外部机理和互动机理三种基本机理。最后,讨论了风险所有权作为管理工具的政策功能、实施过程和基本方法。

剑桥古代史.第十卷,奥古斯都帝国:公元前43年至公元6...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9325次
ISBN:978-7-5227-0992-5
简介:

《剑桥古代史》《剑桥中世纪史》与《剑桥近代史》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部世界史名著,代表了西方史学研究的趋势和水平,在西方史学界乃至世界史学界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国际史坛习称为“剑桥三史”。其中,《剑桥近代史》的第2版以《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的中文译名,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学人及广大世界史爱好者的重要读物。

《剑桥古代史》初版于20世纪前期,自70年代开始由英语世界及法国、德国等国的知名学者和专家进行长达30年的重写,由原来的12卷扩展至14卷19册。新版《剑桥古代史》将初版中公元3世纪的古代史下限推到公元7世纪左右,大量增加关于古代埃及、西亚文明与早期希腊历史,以及社会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在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古典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关系、古代世界的转变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共计7卷8册,与旧版《剑桥中世纪史》相比,在编写体例和篇章编排上更为清晰明了,突破了传统政治史的旧框架,试图呈现“全面的历史”,将经济、社会、精神、文化等领域纳入论述范围,提供了对中世纪更为全面、翔实的记载。值得注意的是,新编系列摆脱了以往将欧洲视为世界全部的“欧洲中心论”,反对将欧洲各国历史机械拼凑或简单相加,力图从整体上考察中世纪欧洲各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及相互间的影响,反映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研究的繁荣与进步。

多卷本《剑桥古代史》(14卷19册)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7卷8册),由于篇幅巨大,内容涉及史前史、古埃及史、古代近东史、古希腊史、古罗马史、基督教文明史、伊斯兰教文明史等丰富的历史与多种文字,其中包括大量古代文字,如埃及象形文字、西亚楔形文字、古希腊文、拉丁文等,翻译难度极大,此前一直未能组织翻译出版,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世界史学界的一大憾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古代史和世界中世纪史学科取得长足进步,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中形成了一批受过良好的专业和外语训练的研究队伍,翻译《剑桥古代史》与《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的条件逐渐成熟。由于历史学是其他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翻译出版两部巨著,不仅会改变中译本《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一只孤雁”的状态,把体现世界史学高水平的“剑桥三史”全部介绍到国内,而且对推动我国世界历史学科,特别是世界古代史和中世纪史学科的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中国世界史体系及世界通史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迄今为止,《剑桥古代史》和《新编剑桥中世纪史》尚无英文之外的译本,中译本的完成和出版,将是这两套重要历史学著作的第一个译本,对于提高我国世界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都有重要意义。

为了将这两部史著翻译成中文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8年购得了两部著作的中文版权。2010年初启动了由著名历史学家、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研究员主持的“《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工程”。2010年下半年,该工程被批准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在首席专家武寅研究员的领导下,翻译工程集中了全国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一流学者组成翻译队伍;聘请国内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老专家作为顾问;组成了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组织经验的世界史专家、出版社领导及相关人员参加的翻译工程工作委员会(简称总编委会),负责翻译工程的日常工作,确保翻译、出版工作的顺利进行。

“翻译工程”不是简单的、一般意义的翻译,而是将这种翻译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某种意义上,这是难度更大、任务更为艰巨的研究性课题。两套史书共27卷册,涉及语种众多,国内和海外对人名、地名及专有名词的译法多有不一。课题组首先组织翻译了各卷册名词索引,又由专人将其汇编成两大本《世界古代史译名词典》和《世界中世纪史译名词典》,作为翻译工程的指南,将来可作为我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和翻译的工具书出版。两部史著不仅涉及的语种多,涉及的学科门类也多,增加了翻译的难度,课题组反复多次请教了不同语种不同专业的专家,解决难点疑点问题。在忠实翻译原著的同时,为便于读者理解,适当增加了译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学者的观点。

虽然时间紧、任务重,课题组成员发扬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精神,按时完成了任务。在此谨对课题组全体成员表示感谢,感谢首席专家武寅研究员,她自始至终率领大家攻坚克难,并从头到尾审阅了全部书稿;感谢于沛研究员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并审阅了大部分书稿;感谢郭小凌教授和侯建新教授,在完成本卷册翻译任务的同时,还分别担任了古代史和中世纪子课题的负责人,做了大量组织和审稿工作;感谢所有译者,他们拿出宝贵时间,完成繁重的翻译工作。特别感谢刘家和、朱寰、王敦书、庞卓恒等国内著名老专家,作为顾问全力支持翻译工程。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国家社科规划办提供的多方支持,有力保证了“翻译工程”顺利进行。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赵剑英社长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感谢郭沂纹副总编做了大量具体的组织统筹工作,感谢前社长孟昭宇和原副总编辑曹宏举等关心和支持本课题的所有人,没有他们的支持,本课题也不可能顺利完成。

剑桥翻译工程课题组

2017年12月17日

上一页 377378379380381 382 383384385386下一页  第 /3413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