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前沿.2025年.第一辑:总第一辑
本刊为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籍研究所主办《历史文献前沿》连续出版物,在历史文献的校勘、考证、研究等方面多有创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是2025年第一辑,是专门刊发历史文献相关学术论文的学术连续出版物,立足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既包括对传世文献特别是珍本古籍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辨伪、辑佚等传统治学门径,也包括对出土文献特别是新出文献的释读、点校、缀合、复原等文本解析方式。同时刊发利用不同性质、不同时段历史文献开展前沿问题研究学术论文、读史札记等,对于推动相关学术问题的探讨,传承中华文化、繁荣中国学术、构建话语体系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新时代社会认识与国家治理
马克思哲学论坛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作为常设主办单位,联合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共同举办的一个年度学术论坛。目前,该论坛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创新的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哲学论坛的创设和所取得的学术成果,表明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哲学工作者立足中国经验、把握时代精神,发展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自觉性和强烈的责任感。
作为马克思哲学论坛学术成果的集中反映,“马克思哲学论坛丛书”反映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思考、探索和创新的足迹,具有十分宝贵的学术价值。
西方比较史学
20世纪,西方历史学日益社会科学化,产生了众多社会科学化的史学流派,比较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比较研究源远流长,古希腊至20世纪早期的许多作家都或多或少采用过比较方法,形成了西方比较史学的前史。西方比较史学诞生于1928年,作为开创者的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对西方比较史学的实证研究和理论方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战后至21世纪,比较史学在欧美蓬勃发展,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突飞猛进。本书分为三编,分别对西方比较史学的前史、实证研究和理论方法进行了系统的专题性考察,展示了西方历史比较研究从偶然的、不自觉的、非专门和缺少理论方法的到经常的、自觉的、专门的和兼顾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的转变过程,史学观念和问题意识的演进,以及众多富有启发性和生命力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些专题性研究反映了21世纪早期西方比较史学的最新探索。
川渝地区雕塑的现代转向
本书以川渝地区的雕塑为研究对象,分析透视川渝地区雕塑的现代转向问题,并试图以此为根据,对新时期中国雕塑语言发展的复杂面貌做一个内陆区域的回应。川渝地区雕塑语言的发展进程是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自我与他者的激烈冲突关系的框架下曲折前行,而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始终对川渝地区新时期雕塑创作进行着深度影响和改造,进而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上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媒介凸显与物性表达(物转向)、走向生活世界(剧场性)、自由多元等雕塑美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