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史研究概要(增订本)
本书联系秦汉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将学界前辈的治学经验以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心得,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力争从学术性和资料性两个方面,为读者开山铺路,起到学术指南的作用。此书对于青年读者了解秦汉史,进入秦汉史研究领域,有较为突出的参考价值。此次增订,主体部分原则上保留原状,主要在参考文献部分补充重要的著作及论文,以便读者索引之用。
生育的另一种选择:基于未婚妈妈的个案研究
本书探讨在社会道德与经济压力并存的条件下,未婚妈妈如何作出生育的选择,又是如何面对困境应对挑战的。通过质性访谈,本书意在了解未婚妈妈僭越性生育选择背后的原因,分享其对婚姻、生育和家庭的看法,探讨其生育僭越后遇到的困难,并透视公共领域中相关的个体、机构和网络对支持和帮助未婚妈妈起到的作用。
社区居民自治的赋权式行动研究
社区居民自治是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的有效形式。本书紧抓“居民如何自我行动起来”这一核心问题,围绕组织赋权、规则赋权、心理赋权和项目赋权四个环节,深入探究社区居民自治运转起来的内在机理,提炼出一些具有分析性和解释力的概念与框架,具有一定的原创性与创新性。总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五个新”:1.新的研究范式——“流动—行动”范式。2.新的解释概念——流程式赋权。3.新的自治单元——社区社团。4.新的运作机制——赋权式分配。5.新的自治规范——协商型公约。
现代工业社会与经济体制选择:当代六大工业国的经济成...
本书以中世纪末期市场经济的萌发与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形成为起点,以现代工业社会的步步成长和经济体制的选择及演化为主线,追溯了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及苏俄当代六个工业化大国过往数百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史,梳理了这六个国家近现代经济成长与经济体制演进之间的互动关系。本书的基本立论是:现代工业社会是人类迄今所创造的最辉煌而伟大的文明,现代工业社会从萌发到每一步发展,都面临经济体制的选择问题;这六个国家的历史证明,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找到的最有效率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也是唯一与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部生命来自不断的创新,创新的动力是内生的。相比之下,工业社会动荡时期产生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僵化的体制,这种体制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恰是这种体制导致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经济的停滞和最终解体。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94年,此次第二版深化了理论分析,增补了一些重要史料,比第一版更具可读性。
政府数据开放整体能力构建研究
为高质量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能力体系,本书围绕政府数据开放的整体能力构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其内涵构成、作用过程及生成演化进行全面阐释。搭建理论框架,揭示知识内涵,识别构成要素,将政府数据开放的整体能力分解为核心能力和动态能力,并归纳提炼其能力范畴。基于能力定位,从“赋能”政府数据开放发展的角度探讨其核心能力作用过程,从“使能”政府数据开放演化的角度探讨其动态能力作用过程。聚焦能力构建,探索政府数据开放整体能力的生成演化,基于知识学习研究其生成过程及关键要素,基于知识创新研究其演化作用及影响路径。最后,围绕整体能力构建的关键着力点和发力方向,从主体、行为和环境三方面为如何构建政府数据开放整体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企业外部知识获取与创新绩效:基于动态能力的中介作用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外部资源越发依赖,与市场中其他经济体的合作越发频繁和紧密。与此同时,技术的迅速发展、市场的瞬息万变,使得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研发活动的创新行为受到约束,企业逐渐转向更具包容性的开放式创新。然而,外部知识通过什么方式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并未得到清楚的回答。围绕“外部知识获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这一基本问题,本书综合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理论、创新理论及制度理论,通过文献综述、理论推演、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尝试揭开外部知识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黑箱”。本书对企业创新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为政府职能部门优化企业创新环境提供了思路。
后冷战时代东盟国家的对冲战略研究:以菲律宾、马来西...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对冲战略是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现实的重要因素。本书提出,与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对抗性竞争不同,后冷战时代中美之间的包容性竞合降低了东盟国家的外部结构压力,使其获得了进行对冲的战略空间,东盟国家普遍采取对冲以更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及本地区利益。同时,国家能力的强弱和特定时期结构压力的变化则影响着东盟国家具体的对冲形态和强度。
乡村学校的乡村振兴功能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乡村发展推至极为重要的地位,全社会对此给予高度关注。在寻求乡村全面振兴的同时,来自乡村学校的振兴力量亦不可忽视。乡村学校既具有教育机构的特性,又汇聚着人力资源,还是乡村联系外界的重要平台,因而是乡村振兴较为可靠的动力源泉。乡村学校场域中的行动者可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促进乡村社区发展,以利于乡村振兴的实现。本书从乡村学校对教育功能的承载这一角度出发,延伸其非教育功能,并探索乡村学校对乡村振兴的多方面贡献;分析乡村学校功能发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从路径和保障两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提升乡村学校的乡村振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