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民族经济社会变迁
本书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调查研究部温克民族内部一个较小的族群——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并把家庭作为社会历史变迁研究的起点,进而揭示了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从家庭—血缘社会—乌力楞—乡村社会—现代村镇社会演进的文化变迁历史进程,从而确立了一个观察研究单个族群社会形态变迁的人类学历史方法。本书从民族族群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代变迁的角度深入分析和描述了使鹿鄂温克人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变迁历史进程情况,清晰地分析了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敖鲁古雅族群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对现代化进程中人口较少族群如何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三江源国家公园人地共生协调机制研究
该书从人地共生理论视角出发,运用耦合度、演化博弈、多目标规划、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以及Lingo、GIS、GeoSOS_FLUS、Fragstats等软件,量化评价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现状和空间冲突水平,查找空间冲突影响因素,探讨其作用机理,提出三方利益主体博弈行为策略,并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土地利用与空间格局进行优化,构建人地共生协调机制。该书拓展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理论研究领域,对国家公园构建良好人地复合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朝向儒教自身:中国儒教传统形态研究
对于传统中国来说,处身于儒教的世界是基本的历史事实。“朝向儒教自身”试图走出将“儒教”作为某种现代观念、哲学理念乃至实践需要的投射,回到对儒教自身形态的描述和说明。本书视儒教为一个“历史的社会的存在”,在宏观上作历史和社会的考察和说明。在中观方面,则将儒教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加以分析,区分为“信仰系统”“身份—角色系统”和“社会嵌含中的结晶化表现”三个方面。在具体研究中,对现当代社会理论、现象学及其方法有所借鉴和辨证,分析儒教社会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描述其“存在理解”和“神—圣”信仰,并综合运用新见简帛文献对儒教得以奠基的“信仰经验”作出说明。还通过社会“嵌含”及“脱嵌”的分析,为认识儒教的传统存在和现代命运提供参照。
城市社区协商治理研究:基于政治统合的视角
在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社区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被寄予了推进基层民主、社会治理和建设基层党的“战斗堡垒”等功能期待,并依托自上而下的政策供给开展了协商治理等一系列创新实践。作者基于中国情境,在扬弃相关理论范式的基础上,将“政治统合”作为观察和分析城市社区协商治理运作逻辑的主要视角,力图由此揭示中国特色的政党引领社会治理模式。作者认为,通过组织互嵌和过程规制,政治统合下的协商治理有利于破解利益空间错配、集体行动困境等难题,优化居民自治,促成多方协同,维护日常秩序。而由于处在多重场域的交界面上,这一模式也面临着执行扭曲、运行梗阻和功能异化等风险挑战,其长效发展有赖于治理理念、制度体系、主体能力、互动格局等要素的系统性调适。
中国碳中和发展报告.2022
碳中和作为一项长期战、持久战,在顶层设计已基本建设完成的前提下,确保如期完成阶段性减排目标的关键在于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协调、重点突破,有序推动地区碳中和事业发展。本书从我国推进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政策、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2022)的省市表现、地方加快碳中和相关工作的成效与亮点等几个方面,系统整理并归纳分析了中央和地方在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出台的碳中和政策举措与成效亮点,并从地方低碳发展能力的视角研究了各地区推进碳中和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条件。
本书是笔者研究、理解碳中和问题的阶段性成果,希望能够为碳中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以及对碳中和问题与政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提供思路与方法,也希望本书可以为广大政策制定者提供价值参考,有效服务“双碳”事业的战略推进与长期发展。
牧野艺术
牧野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众多的民间艺术和音乐、美术文化遗存。本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了牧野新乡各种艺术形式,对民间各种音乐、美术艺术形态及遗存进行了考述。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牧野乐舞”,以牧野遗音、牧野戏楼、牧野民歌、牧野舞蹈、牧野说唱、牧野戏曲、牧野名家七个章节而类分,呈现了战国至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乐器、北魏至唐朝佛教造像碑上的乐舞和元明清时期的戏楼等图像;谱图并用,尽可能描绘牧野民歌、舞蹈、说唱、戏曲等艺术的原生样态和特点。下编“牧野美术”,分古代牧野美术和近现代牧野美术两章,以朝代断限,阐述了牧野陶器、青铜器、玉器、造像、绘画、雕刻、古建筑、年画、壁画等艺术作品。为研究牧野文化艺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