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论集
本论集以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知识为宗旨,研究内容包括早期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早期诗歌作者的真伪问题、六朝文人对前代诗歌艺术的借鉴传承、北朝乐府歌诗的创作与表演、唐代名人散文编集与版本流传、明清时期诗歌与戏曲的发展流变等。论集中的文章立足于当下的研究成果,注重在对基本文献进行整理与考据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也注重对前人研究成果重新进行思考与总结,兼重学术性与可读性。本论集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文学艺术、典籍文献、文化名人、哲人思想及相关领域的传统文化知识,并为相关研究者带来一定的启发。
当代中国家庭转变对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
本书从新人力资本的概念内涵出发,论证了当代家庭转变对年青一代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家庭转变在客观上为年青一代人力资本积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提供了有利的文化条件,促进了其早期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的发展;父母生育年龄适度推迟也有助于提高子代先天健康禀赋、促进早期体格发育健康和培育良好行为等非认知能力。然而,家庭转变过程中,父母生育年龄过晚对子代出生时的健康禀赋、成长过程中的健康状况、认知能力发展具有显著的不利效应,家庭关系质量和稳定性的下降、家庭结构变化也对子代人力资本发展有着复杂的不利影响。因此,重视年青一代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效率,需要从生命早期开始,关注先天及后天成长的各阶段,为人力资本的充分发展奠定基础。
迷失于翻译的意义:古诗英译研究
古诗译文受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制约,既昭示文化适应的深广程度,又闪烁着文化权力的魅影。翻译过程中,意义在双重语境干预及文化权力的支配下发生“位移”,故而古诗译文常常韵致不足,诗意寡淡,予人以精神阙如之感。本书以古诗意义的生成机制为核心,描述翻译过程中意义的佚失与转换现象,探讨意义的语际转换模式,并立足翻译诗学、翻译美学等领域进行批评与阐释;同时,透过古诗翻译的视域审视汉、英双语的区别性特质。
间接型抽象危险犯研究
随着风险社会的发展,刑法出现了抽象危险犯不断增多等刑法介入前置化趋势。其中,预备行为实行化、共犯行为正犯化等突破实行行为边界的强前置化模式最受质疑。本书根据该类犯罪突破原实行行为边界的间接结构特征将其概括为间接型抽象危险犯,并以行为结构类型化研究的新路径深入探讨此类抽象危险犯的本质特征和发生机理,以弥补单从法益论研究的缺陷。本书以该类犯罪的间接关联结构为主线,探讨其正当性及质疑、范围限定和归责建构三个逐步递进的问题。
ESG在中国:趋势与实践
新形势下,ESG行动成为平衡我国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具体落地框架,也是全球当前最为广泛的共识之一。本书立足于中国ESG各利益相关方的视角,汲取中西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本土的应用和实践出发,探究和审视我国企业、投资机构、第三方组织ESG行动,面对我们时代最基础、最紧迫问题,提出具体策略和解决途径。第一章探讨了中国的ESG驱动力和利益相关方;第二章结合理论,探讨企业承担ESG责任的动机、利益冲突与价值观融合;第三章立足于中国企业视角,探讨中国企业如何通过战略和业务重塑来实践ESG行动;第四章立足于中国企业视角,探讨中国企业披露ESG信息的实践和难题;第五、六章立足于投资机构视角,分别探讨评级机构、投资机构对于中国企业ESG行动的评估和投资体系推动实践;第七章讨论了中国ESG行动与国际共识的碰撞、漂绿行动、长短期利益平衡等等难题;第八章探讨了中国ESG行动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