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实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
历史唯物主义是时代的真理和良知。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解决当代社会危机、破解社会现实生活密码,从而使人类走向美好未来生活的科学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时代精神、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内在统一、实践性与理想性的有机统一。基于上述认识,本书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从总体上研究社会现实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向度。即是说,从实践批判、交往理论、文化批判、生态文明、中国道路、共产主义等方面揭示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与价值,从而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生命力。显然,这一研究,不仅对发展与创新21世纪历史唯物主义,而且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民国时期三次内债整理研究:基于银政博弈的视角
本书基于政府与银行博弈的视角解读近代中国三次内债整理的成因、过程与影响。在分析过程中,重视经济学与历史学分析方法的交叉应用。以史料为基,通过构建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三次内债整理的过程与影响;并基于宏观经济环境、债务发行主体和内债发行条件三个维度综合分析近代中国内债违约的成因。全书共分七章,其中,第一章为理论基础,第二章梳理近代内债发展的背景与概况,第三章到第五章分别对1921年、1932年和1936年的内债整理进行博弈分析,第六章讨论内债整理接连发生的原因,第七章为结论与启示。本书适合经济史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与研究人员阅读使用,相信对近代中国公债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也能从书中得到启发。
殖民地印度的语言身份:政策与政治
本书深入剖析殖民与后殖民时期印度的语言政治,从殖民政策的遗产到当代政治的较量,透视语言在权力、冲突与社会流动中的关键作用,是理解印度多元文化的必读好书。
欧美城市社会住房政策变迁研究
本书在全面梳理欧美城市社会住房政策概念内涵和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比较分析阿姆斯特丹、柏林、旧金山、纽约、巴黎、多伦多、伦敦、芝加哥八个城市三类社会住房政策,包括非营利住房法人政策(阿姆斯特丹、柏林、旧金山)、住房合作社政策(纽约、巴黎)、社区土地信托政策(多伦多、伦敦、芝加哥),描述不同社会住房政策变迁的历程、政策变迁的内外部影响因素,以及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和改革创新,把握未来社会住房政策变迁的趋势,对中国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保障性住房政策提出建议。
希望的力量:当代农家子弟留守历程的教育叙事探究
本书以通过个体努力并进入一流高校的有留守经历的农村籍大学生为研究个案,叙事探究“留守”处境对农家子弟生命历程的重塑。本书揭示了“希望”如何作为建设性精神力量,支撑农家子弟在人生道路与教育旅程中不断奋进,“把读书作为希望”的思维模式呈现教育的希望要义以及教育释放最大希望潜力的可能性。本书也创造性地提出“农村文化资本”的概念,为乡村文化“优势论”以及乡村教育现代化的独特性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理论支撑。
区域海洋治理的规则供给与“本土化”实践
本书尝试研究和分析如下问题:全球性海洋治理规则普遍适用的困境何在?上述困境所导致的区域海洋治理的规则供给难题是否加剧海洋治理“碎片化”趋势?全球不同海洋区域创制和运用“本土化”规则以因应规则供给难题呈现出何种特征和趋势?区域海洋治理规则“本土化”对于缓解海洋治理赤字及其对全球海洋治理发展趋势的效用与潜在影响应如何评估与应对?
本书主要聚焦区域海洋治理中的规则供给现状及其一般特征,就当前全球范围内海洋治理的“多中心”“碎片化”“多元化”等问题背后的核心特质即治理规则的“本土化”这一问题,探索不同区域海洋治理规则“本土化”的不同路径和具体安排,分析这一现象对于未来海洋善治实现的利弊影响。
中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形成与改善
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整体的收入分配格局。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流动人口的收入差距不仅表现为工资水平的差距,还表现为社会保障权益的不均衡。本书从广义的收入视角,将工资水平和社会保障权益共同纳入流动人口收入的研究范畴,实证分析我国流动人口收入差距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收入差距的路径,以期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参考价值和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