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有初心未肯忘:秉志科学家精神思想研究
本书以阐发科学救国先驱秉志先生的科学家精神思想为主线,注重既有文献梳理和一手资料挖掘,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客观理性、深挖思想的叙事原则,在闸明研究缘起基础上,首先从生成语境、发展演进、内涵体系三个方面进行理论挖掘,继而择取秉志对中国现代生物学建制化的实践行动进行案例印证,最后进行理论特质审思。在深入挖掘该思想的实践理性和秉志个人“神行兼备”精神气质的同时,系统呈现出秉志科学家精神思想的整体面貌。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西方“后政治”现象研究
“后政治”是冷战结束后在西方社会形成的一种掩盖政治性的政治统治。“后政治”时代的西方资产阶级政府试图用一种技术化的社会治理,来掩盖对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一切政治问题和公共事务都被视为一种需要依赖专家解决的技术问题,从而制造出对资本主义秩序的自发“认同”。在政治与意识形态终结的虚伪外衣之下,西方社会内部的阶级、种族与社会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日益激化。
两汉承续与新汉本位:东汉前期政治文化实践研究
本书以“两汉承续”和“新汉本位”为关键词,以光武帝(25—57)、明帝(57—75)、章帝(76—88)三朝为考察中心,探讨东汉王朝前期合法性身份建构的相关问题。“两汉承续”指西汉、东汉之间的继承和接续。“新汉本位”指以“新汉朝”为逻辑起点和价值本位建构东汉政治文化的思路。东汉朝对两汉承续的认知和叙述,经历了一个协商、选择、厘定,从歧异到整合的过程。建武年间存在“创业革命”与“中兴前汉”两种合法化的思路。光武晚年形成“受命—中兴”话语,是折中和整合二者的结果。明章时期君臣进一步凸显“创革”论,以新汉为本位,建构光武“始创本朝”故事,致力于超越旧汉、彰显新汉的一系列礼制仪式建设,汲汲于追寻先王之道。兰台“作文”成为士人建构新汉的重要实践方式。和帝以后,“新汉本位”思想日渐低落,最终让位于相信本朝隶属于西汉的中兴论。
北朝服饰的考古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服饰大变革的时代,秦汉以来逐渐定型的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开始重构。北朝服饰在承袭汉魏传统的同时,融合了北方民族及西域地区服饰特征,塑造了裤褶服、圆领/翻领袍、蹀躞带、长靿靴等特色服饰,对隋唐乃至后世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北朝服饰在整个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早在宋代,沈括、顾文荐、朱熹等学术大儒便有精彩论断。本书系统梳理了北朝陶俑、壁画、棺椁线刻等所见人物图像资料,结合出土服饰实物及文献记载,对北朝服饰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古类型学分析及分期、分区研究,力求全面把握北朝服饰的形态演变序列及时空特征,进而探讨服饰演变背后的政治变迁、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及历史地位等问题。
马丘比丘的回声:印加文明的前世今生
在其全盛时期,印加人及其创造的古老文明达到了南美洲文明的顶峰。印加人是杰出的工程师,他们被称为“美洲的罗马人”,他们将安第斯山脉令人目眩、充满挑战的地理环境改造成能够养活数百万人的肥沃地区,并建造了马丘比丘的精美建筑、绳结编织的悬索桥以及纵横交错、绵延数万千米的道路网。
本书是对美洲最伟大的帝国之一——印加的全面介绍。本书探索了印加人的起源和历史,包括其经济、社会、技术和信仰。作者再次审视了前人的理论,重新解释了印加帝国扩张的时间线、其政治组织和女性在印加社会中的角色,同时展示了印加的遗产是如何延续至今的。
文化类上市企业慈善捐赠同群效应
企业慈善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独特纬度。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关注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为什么开展慈善捐赠活动、慈善捐赠活动对企业会产生什么影响等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本书主要关注文化类上市企业中慈善捐赠水平高的企业的捐赠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和驱动这类企业开展慈善捐赠活动的因素。本书认为:文化类上市企业虽然慈善捐赠水平较高,但是未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驱动文化类上市企业积极开展慈善捐赠的主要因素是由非正式制度引发的“半强制同构”,即“同群效应”。因此,本书基于对非适度捐赠影响文化类上市企业财务绩效的分析,提出应该对企业慈善捐赠开展数智化治理。
敦煌法制文獻校釋
本書爲敦煌法制文獻的專門整理校釋成果,所收録文獻包含法律典章、判集及牒狀三大類。其中,法律典章類主要收録了敦煌出土律、令、格、式、令式表、詔敕等六種文獻;判集類主要收録了敦煌出土各種判集文書;牒狀類,則收録了告身、補官牒、爭訟牒狀、請公驗判憑牒狀、破用籍並判憑等五種文獻。對文獻的整理校釋主要包括擬題、題解、釋録、校注等四項內容。其中文獻擬題,均是在綜合已有定名的基礎上,結合文義,以向讀者提供最大程度的學術信息爲原則,或採用原有擬題,或進行了重新擬題。題解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一是文獻底卷的現存狀況、底卷的完殘情況、現存行數、學界已有定名等信息;二是儘量吸收了目前學術界已有研究成果,適當列出相關學者主要觀點,並加上筆者的判斷;三是列舉目前已有整理録文(以上內容,相關研究成果及筆者判斷無則缺)。釋録部分,則是依據圖版,進行全文迻録和標點。對於與學界已有整理成果所釋録文字不同之處,則在釋録內容下方予以說明,即爲校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