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与环境:汉代学术的文化地理学考察
经过顾颉刚、冯友兰、徐复观、侯外庐和熊铁基等学者的努力,汉代学术中主要思想家和著作的思想轮廓已从历史学角度得到展现。本书从文化地理学视角,以学术载体的分布等指标为基础,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汉代学术区域的划分、区域学术发展水平、区域学术面貌、学术的空间传播和影响学术发展的地理环境因素等问题,以深化对汉代统一王朝下区域性多样性的理解。
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基于多维视角的考察
本书依托二元经济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传统农业改造理论,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人口学、社会学、计量经济学等基本理论,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研究和微观考察相联结的研究方法,以中国农业劳动力空心化的形成与破解为主线,从规模、区域分布、文化素质、年龄、性别等角度聚焦中国农业劳动力的演变趋势,梳理了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历史变迁,并从宏观与微观视角系统考察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现状,构建了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动态演进机制,实证分析了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不畅的多维动因。同时,基于动力—障碍模型,构建了农户就业意愿分析的理论框架,探讨了中国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的影响效应。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构建了破解农业劳动力代际转换不畅的多重耦合机制,并以生产主体、生产要素、规模经营、产业支撑、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六个维度为基本视角,创新性提出了 “三位一体”的多元化破解模式,对于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先锋与古典之间:叶兆言小说创作论
本书尝试将叶兆言的创作以小说为引领,散文等为辅助,在一种创新思维的文学研究构想中,设计独特的学术框架和分析路径,深入揭示叶氏的创作个性及其文学贡献。依据“人性的、审美的、历史的”判断标准,系统研讨叶兆言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风格与价值。
江苏道教文化史(下册)
本书第一次将江苏道教文化置于江南文脉和中国道教的整体视域中,依据历史文献、道教经典、地方志、田野调查所获的资料,以江苏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为经,以对江苏道教思想、教义、人物、道派、道书、道术和科仪的个案研究为纬,通过经纬交织的方式,对江苏道教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通过深入探讨江苏道教文化的演变发展、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分析其与整个江苏社会文化和中国道教文化的复杂关系与交互影响,不仅展示了江苏道教文化的地域特点及江南文脉的精神风貌,而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推进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深入展开,这对于今天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江苏道教文化史(上册)
本书第一次将江苏道教文化置于江南文脉和中国道教的整体视域中,依据历史文献、道教经典、地方志、田野调查所获的资料,以江苏道教文化的历史发展为经,以对江苏道教思想、教义、人物、道派、道书、道术和科仪的个案研究为纬,通过经纬交织的方式,对江苏道教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研究,通过深入探讨江苏道教文化的演变发展、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分析其与整个江苏社会文化和中国道教文化的复杂关系与交互影响,不仅展示了江苏道教文化的地域特点及江南文脉的精神风貌,而且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推进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深入展开,这对于今天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参考价值。
国有企业竞争规则的国际化研究
首先,本书总结了竞争中性规则提出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参与跨国经营活动对现有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造成的挑战和政策选择,系统梳理了竞争中性规则的起源。其次,本书详细阐述了澳大利亚在竞争中性规则方面的实践措施及得失,总结了OECD对竞争中性规则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行竞争中性规则的具体实践和面临的问题。最后,本书论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协定中有关竞争中性规则的条款对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可能造成的挑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探索鲁迅之路:中国当代鲁迅研究.2000-2021
孙郁先生从2000—2021年中国鲁迅研究中撷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编得此书,以期较为全面地反映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学者的学术风貌。21世纪以来鲁迅研究呈现的繁荣多态的局面,就像小径分岔的花园,本书所收文章可以作为路标,引导读者尽揽盛景。或许对于新一代学者来说,鲁迅不必是导师,而更像是一同寻路的朋友。希望更多读者加入到探索鲁迅之路的队伍里,一起分享相逢的喜悦与彷徨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