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冼夫人文化研究成果及其主题活动综述

来源图书: 古文献散论
作者:罗志欢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简介: 冼夫人,公元522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古高凉郡山兜丁村,经历了梁、陈、隋三朝。她的一生,为保持岭南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为岭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和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岭南圣母”之誉。在当代,周恩来总理称她是“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江泽民巡视广东时,也称赞她是“我辈后人永远学习的楷模”。冼夫人的巨大历史功绩,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广东历史文化版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故为之研究者代不乏人,前人之研究各有心得,成绩显著,当今学术界也时有佳作面世。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相继成立“冼夫人研究会”,以“冼夫人”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如火如荼。进入2...

高力士研究现状及学术触角

来源图书: 古文献散论
作者:罗志欢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简介: 高力士(684—762)本姓冯,名元一,广东潘州(今茂名一带)人。唐朝玄宗时大宦官。幼时被岭南地方官阉割,贡入皇宫内,在武则天左右侍奉。因小过被责打以后赶出宫,由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改姓高。一年后复召入禁中,隶属司宫台。玄宗李隆基未立时,力士即“倾心奉之,接以恩顾”[1],并随其参与宫廷政变。玄宗即位后,力士知内侍省事,进封渤海郡公,四方奏事都经他手,权力极大。将相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等都借靠他而取得高位。安史之乱发生后,力士随玄宗入蜀。从驾返京后,于上元元年(760)被除名,流放至黔中道,两年后调赦北归,病死途中。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历史人物。由于人物背景的特殊性,历来是文学、史学...

地方志疍民史料考述

来源图书: 古文献散论
作者:罗志欢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简介: 搜集和整理分散在地方志中的疍民史料,对研究广东疍民的历史由来、地域分布、政府管治、职业劳作、风俗习惯、生活变迁、文化遗存、社会贡献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疍民聚居之地,主要范围是从福建至东南亚沿海一带,其中广东人数最多,分布最广。据对现存广东地方志的调查,其分布主要包括番禺、顺德、东莞、中山、珠海、深圳、香港、三水、新会、台山、惠东、汕尾等地。本文通过全面系统调查、搜集和整理广东疍民的原始资料,为广东疍民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和文献线索。以下是我们对现存97部元代至民国期间,广东地方志疍民史料的初步调查、整理和分析。关于疍民的起源,历史上众说纷纭。地方志中有的记载称:“蛋其来莫可考...

中外交流的窗口:中国古籍中的明清广州十三行

来源图书: 古文献散论
作者:罗志欢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简介: 冷东教授认为,目前“资料建设仍是制约十三行研究深入的瓶颈和障碍,国内外中文资料的发掘利用仍有很大的空间”[1]。2000年以后,以十三行为中心的史料整理及索引编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清宫广州十三行档案精选》《清代广州“十三行”档案选编》《清宫所藏十三行潘氏商人档案》《十三行研究中文论著目录索引及内容提要》《广东方志与十三行:十三行资料辑要》相继出版、发表,但总体上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和挖掘仍嫌不足,特别是对古籍文献中的史料有待进行深层次的整理。“十三行”之名的起始年代一直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目前主要流行三种说法:一是梁嘉彬提出的“始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说;二是彭泽益提出的“创...

广东文献在国外的翻译、刻印和流传

来源图书: 古文献散论
作者:罗志欢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简介: 所知见较早在海外流传的岭南文献,是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的写本《海琼白先生诗集》。是为摘录本,共三十九卷。作者是宋代的白玉蟾。[1]据16世纪日僧策彦周良在华日记《初渡集》与《再渡集》记载,嘉靖十八年(1539)七月十八日,钓云(姓氏未详)曾赠其《白沙先生诗教》二册。稍后的有江户时代(1603—1867)的几种抄本和写本。参见下表:续表与其他中国典籍一样,江户时代初期流传到日本的岭南文献,多以写本(抄本)形式出现,这与17世纪初,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创始人德川家康为了限制外来影响,而采取的“禁信天主教”和“闭关锁国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对海外的文化,特别是那些...

曲江集之整理及其海外传播

来源图书: 古文献散论
作者:罗志欢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简介: 张九龄著述见于公私书目著录者有《曲江集》《唐初表草》《姓源韵谱》《珠玉钞》,参与编纂《唐六典》《朝英集》等,宋佚名有《张曲江杂编》,多已散佚。今存《曲江集》。所传《千秋金鉴录》,真伪混杂。《旧唐书》卷九十九、《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阮元《广东通志》卷三百零四有传。现存最早的岭南别集,是刻于明成化九年(1473)的《张子寿文集》。张九龄是历史上著名的贤相,品德高尚的政治家,是唐代最杰出的岭南诗人,在中国诗坛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梁启超指出:“《曲江集》最有研究价值者,为卷八至卷十二所与边将蕃国之敕书。若能细加考证,定有许多关于民族史之良资料。”[1]后世研究其诗文,主要依据《曲江集》。《岭南文献...

国外所藏中国古籍概观

来源图书: 古文献散论
作者:罗志欢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简介: 中国是印刷术诞生的圣地,也是历史上书籍和文献累积最丰富的国家,文化发祥源远流长。但大量珍贵的典籍,尤其是最早的写本、印本和拓本却存藏在国外。这些流散在海外的中国珍本古籍,至今未被深入研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文献作用,造成后人整理研究上的困难。国内收藏部分,我国学者已编印了各种目录或索引,其有功于后人至大也。《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纂出版,标志着我国古籍整理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外所藏古籍也随之得到相应的关注和重视。存藏在国外的古籍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不包括这部分的古籍,就不能反映中国现存文化遗产的全貌。因此,当务之急是了解国外收藏中国珍本秘籍的状况,这不仅能弥补国内收藏和...

清代广东套版印书与广州翰墨园套印本

来源图书: 古文献散论
作者:罗志欢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简介: 套印技术在明代后期发扬光大,浙江吴兴(今湖州市)闵、凌两族多以朱墨色套印,风行全国。至清代中晚期,广东套版印书竟为之继美,其中骆氏翰墨园技术精湛,最为著名。自明闵齐伋以朱墨本得名,数百年后套印技术在清代有所继承和发展,套版之精可谓超越前代。时武英殿刻五色本《古文渊鉴》尚为稀罕之物,而广东私刻出现五色甚至六色套印本,闻名一时。徐珂在《清稗类钞·工艺类》“套板印书”条称:“朱墨本,俗称套板,以印墨一套,印硃又一套也。广东人仿印最夥,亦最精。”[1]清代广东刻板被后人称誉的不少。阮元和张之洞先后出任两广总督,提倡朴学,劝人刻书,广东学术风气为之一变。徐信符《广东版片记略》有云:“自道光朝,阮元总督两...
上一页 1 2345678910下一页  第 /334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