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哲学探源:对几对重要哲学范畴之演进的研究
本书围绕祖、帝,德、天,仁、礼,性、命四对范畴,运用唯物史观、范畴解析、结构主义等方法,从发生学的视角,对先秦儒家思想,尤其是其中天人问题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的探索。本书对于发掘儒家思想根脉,梳理早期儒学特质,进而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发生和开展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探源中华文明基因,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承认理论研究
承认,作为当代政治哲学和社会批判理论的焦点问题,具有悠久的思想史和社会史传统。本书以文本为基础,系统梳理和解读了马克思对于承认问题的立场观点、内在逻辑以及方法论,力图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重构承认理论的理解框架,并对当代西方承认理论及其“回到黑格尔”的理论旨趣进行反思和回应。同时,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开启的承认问题的现实生长点,对中国语境下的承认理论方案展开具有建设性的学理想象,进而为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科学内涵提供有益的尝试。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本质批判的当代价值研...
马克思恩格斯分别从经济、道德和哲学维度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展开本质批判。这种批判,蕴含着历史性与时代性辩证耦合的理论解释力及现实洞察力,有助于我们认清西方“自由贸易”的历史真相和话语陷阱、从理论范式层面诠释和预测经济全球化新变局新路向,为如何与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特别是美国贸易霸凌主义展开合理博弈提供一定的政策路径,也努力为新阶段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际贸易公平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提供资政建议。
证据究竟是什么?:关于证据本性的哲学考察
证据是哲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赖以相信的理由和根据,能够支持或反对相关假说。那么,证据本身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哪些东西能够充当证据?长久以来,绝大部分的哲学讨论都聚焦在证据与信念(或命题)、证据与假说(或理论)等关系的辨析上,对证据本性的追问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本书的工作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介绍并批评当前哲学理论界流行的两种证据本体论主张,即命题主义与心理主义;二是在证据是物理事物这一常识想法的基础上,提出证据是物理事物相互作用而遗留下来的物理痕迹;三是捍卫关于证据的一种基本理论——证据主义,它要求人们根据证据去形成、修正或摒弃信念。
学史稿:新材料与新探索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汉籍纸背宋代文献、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清代传牌文书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材料所见新问题的考索。第二部分则是对新近发现的滨州民间文书的整理。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数智赋能与协同善治
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能+”时代,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和制度创新的相对滞后性挑战着现行的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并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健全研究带来理论重塑契机。本书从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智能+”时代的新技术集聚视角切入,提出“智能+”时代技术与制度协同驱动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研究理论命题,聚焦基础理论研究、理论应用研究、应用对策研究三部分,并力争实现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既赋予文化产业体系研究动态的、智能化的“现代性”内涵,也是基于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的前瞻效应与启发效应,探索最为科学、最具精准性和最具中国特色的“健全”研究之道。
如果你失败了:一本安慰之书
有时候,你是否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现代社会鼓励每个人宣扬自己的成功之处,这反而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欺骗者、冒充者。这本书不打算用“一切都会好起来”这种话来敷衍了事,而是想让你放心——对所有人来说,失败都是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莫兰融合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文学,用诙谐的口吻描绘了古往今来的失败“精彩”案例。令人惊讶的是,一些极具天赋的人(比如达·芬奇)也会被视为失败者。生而为人,失败难免——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愿这本乐观、幽默、富有洞见的书能为你带来希望与慰藉。
家里,容不下暴力:40位家暴当事人的创伤与疗愈
这是一本普通家庭摆脱家暴的实用指南,精选40个经典案例,逐一剖析,为家暴受害人、加害人、目击者以及重要他人提供建议。这是一本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的常备实操手册;更是一本普通人了解、应对家暴的全方位行动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