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风景:解码泰国电影
本书从泰国电影史、泰国电影新浪潮、泰国类型电影创作、泰国电影产业发展等几方面对泰国电影进行了全面介绍。作为亚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电影在与好莱坞电影的博弈中,确立了本土电影的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创造出风格独具的电影范式,并通过对民族身份的想象与认同、国家历史的记忆与叙述完成了自身主体性建构,成为又一代表性的亚洲电影新势力。
生态文明体系论
生态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当其(或有希望)以向生态社会全面转型的新文明形态出现,作为现社会形态构成要素的文化理念、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社会面貌,等等,如何转型及以何种方式转型,便成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本书以“生态文明体系”为主轴,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从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五个方面,探求了“生态文明体系”及作为其内涵的“五大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建设路径、发展目标,旨在为加快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
文学与人类学:20世纪上半叶中法之间的话语关联
本书以文学与人类学为视域,从大文学和整体人类学出发,通过历史文献和事象双重文本,分析20世纪上半叶中法之间的话语关联史,以呈现该时期中法两国围绕重大话语展开的思想交流与人员交往。作者选择了两组不同倾向的话语,即偏向观念史的话语和偏向学术史的话语。前者包含“科学”与“实证”、“群学”与“国家”两组概念,后者包含“社会”、“民族”、“歌谣”与“民俗”四种学域。从法国角度看,本书依次选择了孔德、涂尔干、莫斯和葛兰言等四位学者。他们或为法国年鉴学派之先驱,或为该派三代学者之翘楚,深刻地影响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实践中,本书依次选择的个案有蔡元培、刘半农、20年代中国留法生群体、莫斯的中国学生(以凌纯声和杨成志为代表)和杨堃等,他们都曾与上述法国学者构建了间接或直接的话语关联。
艺术超越论:思入卡西尔与海德格尔之间
本书以德国哲学美学中的艺术超越论为主导论题,重构了卡西尔的艺术符号论,反思了海德格尔的艺术存在论,试图搭建艺术符号存在论。通过在二者之间探究人、艺术与存在的关系,尝试廓清康德—黑格尔—卡西尔与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这两条学术史线索。进而以科技与艺术的对峙关系为视角,对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达沃斯之辩(1929)”进行研究,认为揭露卡西尔论神话思维中的孤立原则,可以发现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失误,可以证明海德格尔的“畏”无法取消卡西尔对“爱”的唤回,“诗意栖居”无法救渡技术世界,相反,卡西尔的文化之思,有待进一步推进。
数字文明的经济革命与社会迭代
技术的突破、产业的创新、管理的革命和价值观的重塑是每一个人类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人类萌生于原始的工具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正在创造数字文明,不断地提升生产力、塑造新的生产关系,推动着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变革。工业文明碾压农业文明,重点在于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中的重复性体力劳动,即将来临的数字文明碾压工业文明,重点在于数字经济取代工业经济中的重复性脑力劳动。数据作为新生的、最具革命性的生产要素,是迄今为止最具创新性、创造性、创业性、创富性的生产要素,势必产生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规律和社会运行规律,催生一个相互赋能、浸透式、嵌入式的全球化。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以数字技术驱动的全新时代,数据这一生产要素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全面彰显,正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