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基于“一案三制”视角
提升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键,也是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本书基于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一案三制”视角,融合理论与实践案例,深入分析了应急管理体制的构建与运作,并全面阐述了从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救援到恢复重建的全过程管理机制。书中还探讨了法制保障和预案管理,拓展了应急管理学科在自然灾害防治领域的研究,为新时代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思路和策略。本书旨在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防灾减灾、公共政策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从业者及政府部门人员提供参考,同时也适用于高等院校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等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和研究参考。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治理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84年,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推进城镇化成为中国发展的一个大方向。进入21世纪,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是解决之道。本书以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与多元主体的合作为主线,分析多方共同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建立新型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必要参考。本书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条件包括:坚守中华文明立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构建高效的国家权力结构。
新时代中国气候传播的战略定位与行动策略
本书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宏大背景,以促进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气候变化全球共治的大视野和大格局,论述我国气候传播的总体战略定位和行动策略;提出并推进“政府主导、媒体引导、NGO助推、企业担责、公众参与、智库献策”的“六位一体”相互配合、支撑与联动的气候传播行动框架;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气候传播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完善符合新时代需要的传播方式、手段与方法,形成多元主体传播协同效益。
马克思劳动现代性思想研究
本书对“劳动现代性”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定义,从劳动的构成要素、社会关系和产品形式等方面分析了劳动现代性的结构,从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分析了劳动现代性的过程。同时,探讨了劳动现代性的资本逻辑。最后,论证了马克思劳动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拜占庭法律文献研究
国家治理是古今中外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中世纪时期地中海世界的拜占庭帝国在国家治理中投入了极大的财力、物力与精力,从而在内忧外患的千年内保持其历史、文化和法治传统的延续、发展和创新,并启蒙了周边新生族群和国家,惠泽后世。拜占庭的国家治理以法律为其核心要素,以强大的国家机器维系并保证了其法律传统在国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能行之有效,并保持强大的威慑力。东北师范大学拜占庭学研究团队,经过十余年的合作,对6—10世纪拜占庭重要的立法文献做了初步的整理、评注与研究,并通过对立法文献的深入分析与研究,揭示出拜占庭帝国在行政管理、宗教控制、经济政策颁布、城市与贸易规则制定、土地分配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成就,这对于当下思考国家治理中的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性意义。
“前海模式”:改革、开放、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
本书按照“理念—政策—效果—比较—展望”这一叙事思路,对“前海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梳理了前海改革的政策体系:从“三位一体”的政策架构,到法定机构管理体制机制的演变,再到现代服务业发展、法律事务开放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等。在此基础上,本书从制度创新驱动发展、中央与地方联动、现代服务业新体系建设、深化深港合作以及前海新城建设等方面,呈现了前海改革取得的成绩以及“前海模式”的意义与价值。本书还从内外两个视角对“前海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展望了“前海模式”的未来,并就如何用好“新三大法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思考。
方法集:挑战哲学史与重开传统:卷一
本书由四卷本组成,立足对哲学发展史中的内在困难及其思想方法症结的批判性感悟,探索和创立一种崭新的哲学思维方法,即概念定义和哲学理论建构的综合演绎方法,并通过具体的示范性运用证明其可行性。概念定义和哲学理论建构的综合演绎方法,将古希腊哲学理性主义精神升华为拥有自己严格方法论和具体操作规范的哲学行动方案。它用牺牲哲学思考中的便利和轻松,换取论断的可靠性和哲学对话的有效性,让哲学群体成为真正的哲学共同体。推动哲学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哲学风貌和认识效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