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乡村振兴中的数字技术治理逻辑

作者: 李晓园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9843次
ISBN:978-7-5227-1247-5
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梳理我国贫困治理70年的历史演进规律,并以江西为例,剖析县域典型脱贫模式与绩效评价,阐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量化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探寻乡村振兴中数字技术治理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揭开大数据赋能政府相对贫困治理、农村创业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黑箱,为提升农村数字技术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行动路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与续写现代性:修订版

作者: 李进书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9301次
ISBN:978-7-5227-1353-3
简介:

本书为河北大学红色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红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大致有:批判、反思、坚持以及交往和对话。历时地看,批判现代性为了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为了坚持现代性,而坚持现代性为了走向交往和对话的幸福生活。共时地看,这四种内涵可以集中于某个理论家身上,如哈贝马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为今日现代性的续写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它有助于人们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

土地制度变革与乡村社会治理

作者: 罗强强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8991次
ISBN:978-7-5227-1538-4
简介:

土地制度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乡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的治理和效率。作者按照类型学分析方法对甘肃、宁夏进行了田野调查,探讨了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具体问题,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础。从农村土地产权治理的角度来理解农民、农村及农业和乡村振兴,从而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作者提出将土地制度变迁嵌入乡村治理创新中,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乡村治理转型,最终助推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对当下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县域视角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

作者: 王晓霞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7970次
ISBN:978-7-5227-1407-3
简介: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最基本民生问题。而县域内是否实现均等,最能反映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本书立足县域,通过宏观理论挖掘,探讨了相关理论;通过中观政策与制度分析,管窥相关政策与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连续性;通过微观实证研究,探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

作者: 万燚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8757次
ISBN:978-7-5227-1473-8
简介:

本书以宋诗在北美的跨文化传播为考察对象,以学术史梳理、话语分析为基本视角,以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成果之发展史、研究领域、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为论域,通过对大量散见于专著、学位论文、期刊中的英文文献进行搜罗、整理与研究,深入全面呈现北美汉学界宋诗研究的基本概况、传播规律、研究范式、名家名著,并揭示其对当下中国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借鉴意义。北美汉学界主要从宋诗类别、宋诗“自我”、宋诗“因革”、宋诗与政治、宋诗与佛道关系五个方面予以探讨,呈现出鲜明的研究特色,即强调还原历史文化语境、擅长中西比较、注重跨学科考察、极为擅长文本细读,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域外之鉴。

“花儿”注析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6660次
ISBN:978-7-5227-0372-5
简介:

“花儿”是西北地区藏族、裕固族、东乡族、保安族、土族、撒拉族、回族、汉族、蒙古族等九个民族用汉语演唱的民歌,是丝绸之路上古老的口传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该书在《西北花儿精选》《六盘山花儿两千首》等四十余部“花儿”歌词集的基础上,精选“花儿”歌词,并对其注释,考释“花儿”本字,对方言词加注国际音标注音。同时,对精选的“花儿”作简要评析,旨在让读者体会“花儿”的魅力,扩大“花儿”的影响力,促进“花儿”的传播,助力“花儿”走出西北,走向世界。

道家·佛学·印度哲学

作者: 董平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7454次
ISBN:978-7-5227-1196-6
简介:

收入本集的文章,是作者过去近三十年间所撰写的与道家哲学、佛教哲学、印度哲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大部分曾在学术期刊发表过。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较大,论题不一,既代表了作者对某些问题的学术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兴趣点。一世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实为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此后中国思想与哲学的历史,不再能排除佛教这一“有意义的他者”的介入与互动。然佛教之所以能够较为顺畅地进入中国,实有以老庄为哲学底蕴的道教在东汉以来的发展为之前导。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中、印作为东方文明的典范,其基于农耕生产方式而启迪于自然世界的形上之思,虽然其表现形态各不相同,却存在着某种实质上的同一性面向。

新北京第三代作家心灵史研究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5207次
ISBN:978-7-5227-1154-6
简介:

新北京第三代是北京地区的共和国同龄人,这批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优秀作家组成当代文坛半壁江山,影响深远。本书收集整理了其中100多名作家的作品及史料,然后采取“生命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纵向把握他们成长的心灵历程,横向剖析他们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从整体特征、全托记忆、时空经验、亲子矛盾、怀旧情绪等角度切入,系统研究了他们的心灵发展历程。

上一页 415416417418419 420 421422423424下一页  第 /3413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