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中的数字技术治理逻辑
本书以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反贫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理论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梳理我国贫困治理70年的历史演进规律,并以江西为例,剖析县域典型脱贫模式与绩效评价,阐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量化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探寻乡村振兴中数字技术治理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揭开大数据赋能政府相对贫困治理、农村创业和乡村产业发展的黑箱,为提升农村数字技术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导与行动路径。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与续写现代性:修订版
本书为河北大学红色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红色文化研究丛书”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审美现代性的内涵大致有:批判、反思、坚持以及交往和对话。历时地看,批判现代性为了反思现代性,反思现代性为了坚持现代性,而坚持现代性为了走向交往和对话的幸福生活。共时地看,这四种内涵可以集中于某个理论家身上,如哈贝马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审美现代性为今日现代性的续写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它有助于人们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
土地制度变革与乡村社会治理
土地制度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乡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的治理和效率。作者按照类型学分析方法对甘肃、宁夏进行了田野调查,探讨了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乡村社会治理的具体问题,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试图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以及乡村社会治理的社会基础。从农村土地产权治理的角度来理解农民、农村及农业和乡村振兴,从而为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作者提出将土地制度变迁嵌入乡村治理创新中,通过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乡村治理转型,最终助推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对当下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县域视角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最基本民生问题。而县域内是否实现均等,最能反映中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总体水平。本书立足县域,通过宏观理论挖掘,探讨了相关理论;通过中观政策与制度分析,管窥相关政策与制度的针对性、有效性、连续性;通过微观实证研究,探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
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
本书以宋诗在北美的跨文化传播为考察对象,以学术史梳理、话语分析为基本视角,以北美汉学界的宋诗研究成果之发展史、研究领域、主要特征、研究方法为论域,通过对大量散见于专著、学位论文、期刊中的英文文献进行搜罗、整理与研究,深入全面呈现北美汉学界宋诗研究的基本概况、传播规律、研究范式、名家名著,并揭示其对当下中国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借鉴意义。北美汉学界主要从宋诗类别、宋诗“自我”、宋诗“因革”、宋诗与政治、宋诗与佛道关系五个方面予以探讨,呈现出鲜明的研究特色,即强调还原历史文化语境、擅长中西比较、注重跨学科考察、极为擅长文本细读,为中国学者提供了域外之鉴。
道家·佛学·印度哲学
收入本集的文章,是作者过去近三十年间所撰写的与道家哲学、佛教哲学、印度哲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大部分曾在学术期刊发表过。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较大,论题不一,既代表了作者对某些问题的学术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学术兴趣点。一世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实为中国思想史上最富有意味的历史事件。此后中国思想与哲学的历史,不再能排除佛教这一“有意义的他者”的介入与互动。然佛教之所以能够较为顺畅地进入中国,实有以老庄为哲学底蕴的道教在东汉以来的发展为之前导。更深入的研究表明,中、印作为东方文明的典范,其基于农耕生产方式而启迪于自然世界的形上之思,虽然其表现形态各不相同,却存在着某种实质上的同一性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