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益联结到社会重建:乡村社会组织化何以可能
本书从新经济社会学层面,以“从利益联结到社会重建”为主线,对“乡村社会组织化何以可能”这一事关乡村振兴社会基础建设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解答。作为深嵌在社会关系结构中的新经济形态,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兼具经济性和社会性双重品格,其发展壮大将推动形成新型乡村利益共同体,并从组织、经济、社会与秩序等层面实现乡村社会组织化,重建村落社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过程,是实现乡村社会组织化和重建村落社会的过程。
明清之际中日贸易研究
17世纪前后,随着各国海外贸易的发展,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此时的中日贸易是世界海上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欧洲—东南亚—东亚贸易的重要环节。本书对明清之际的中日贸易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背景、双边政策、贸易渠道、区域以及贸易的商品、影响等方面梳理两国贸易的发展演变进程,力求使这一时期中日贸易的研究更加立体、全面。
逻辑学动态与评论.第三卷.第二辑:总第六辑
《逻辑学动态与评论》是由中国逻辑学会与江苏省逻辑学会共同主办、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承办的学术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两辑,向国内外发行。
本刊旨在反映国内外逻辑理论与应用前沿动态,开展深度学术评论,推动逻辑事业的发展。其特色在于立足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理念,反映逻辑学科各领域的新动向、新问题、新成果;开展对逻辑理论及应用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以及逻辑教育问题的讨论;开展规范、健康的学术争鸣;倡导问题导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评价及其优化
本书以国家2016年启动的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以下简称“财政涉农资金整合”)为研究对象,首先尝试从财政分权视角构建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基于2013—2018年中部四省份229个县域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对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其次,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效应的传导机制。最后,提出进一步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提供决策参考。
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哲学
本书以“中国少数民族儒学”为核心概念,以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哲学关系的双向互动、交融发展为重要主题,以发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传统思想资源为基本主旨,阐述了儒学在我国历史上诸少数民族哲学思想观念中的传播影响,及我国诸少数民族对儒学的认同吸纳、融会转化,创造性地形成了诸如“释儒”“伊儒”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儒学理论形态,深刻凝聚和蕴涵着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基本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品格。
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发展史研究
本书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成果为研究对象,创造性地提出普通话水平测试“三阶段、四时期”的学术分期方法。本书将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概览其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研究样貌,总结学术研究方法,勾勒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的“学术路线图”。着重讨论“学术路线图”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论著,评点其重要的学术思想和观点,构建以具体学术作品为点,以时间发展为线,以领军学者的代表性著作为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究立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学术路线的未来走向,以期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学术参考和启示。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跨境银行资本流动
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的影响,既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金融业双向开放的必然要求。本书从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两个方面,针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跨境银行资本流动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层面的异质性展开研究,以期对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作为跨境银行资本流动驱动因素的作用形成全面认识,从而为管理跨境银行资本流动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关注的重点。
马克思所有制关系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本书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有关所有制方面的重要论述,从外部关系、内部关系、主体关系和客体关系四个维度建构了马克思所有制关系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本书进一步探讨了马克思所有制关系理论在苏联和中国的发展历程,着重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理论对马克思所有制关系理论的坚持与发展,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并在与西方产权理论的比较中,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了马克思所有制关系理论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