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二重有标三分句嵌套研究
本书依循语言数据与语言规则“双轮驱动”原则,遵循“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动态和静态”三结合理念,综合理论与事实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学科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嵌套情况描写、嵌套因素分析、嵌套因素排序、嵌套复句识解和跨类关联标记知识库构建五个层面展开研究,探寻了现代汉语二重有标三分句嵌套机制,开展了多种机器学习算法下的嵌套因素重要性分析,初步建成了基于算法集成理念的句法关联模式分类识别模型,一定程度上推动复句信息工程向纵深发展。
中国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及其效果研究
2008年,国家在东北地区实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引致的负面效应日益凸显。为解决上述问题,2016年国家决定取消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已实施多年,该政策实施效果到底如何?是否实现了既定的政策目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书基于政策评估理论,构建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评估框架,对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开展了全过程评估。
周代祖先祭祀及伦理价值研究
周代祖先祭祀贯穿于传统的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礼之中,体现出周代对祖先祭祀的重视及祖先祭祀活动的频繁。周代祖先祭祀包含有鲜明的现实目的,流露出周人趋吉避凶的心理倾向,并随着朝代更替和时代发展而发生变化。殷周朝代嬗变之际,西周祖先祭祀对殷商祭祀祖先礼仪的吸收与改造并存。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阶段,周代祖先祭祀又在祭祀礼制、礼仪、礼义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国时期黄帝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受到人们的崇拜与祭祀。周代祖先祭祀在强化秩序、亲睦家族、整合人伦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其崇尚德行的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西周典章制度的精髓及执政理念。同时,周代祖先祭祀也影响了后世中国文明的形成路径、天人合一思想及大一统思想。
流量城市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在数字时代,一些大城市成了吸引各类流量的“磁场”,一种新的城市形态——流量城市呼之欲出。流量的增加,促使城市从传统时代的“固定庇所”过渡到“流量之城”,并在事实上改变着城市治理的基础组件、组织架构和工具机制。深圳市是典型的流量城市,充满活力和未来感,凭借卓越的城市治理能力与包容开放的城市精神,其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本书选取国际流量领先的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法兰克福以及国内流量集中的北京、上海、香港、杭州、成都十大城市,与深圳市展开了全方位、全景式的比较分析,深入探讨了流量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优势、挑战。在科学把握流量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本书提出打造“流量友好型城市”标杆、构建流量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的政策建议。
空间重构:“村改居”社区的协同治理实践
本书以四川省成都市市级示范“村改居”社区为个案研究,以空间社会学为理论视角,从“空间生产—治理实践”的分析框架剖析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空间转型与治理实践之间的互构关系,由此回应转型背景下的社区协同治理何以可能。研究表明,“村改居”的空间治理实践是一场由自上而下的国家建制向自下而上的社会空间重构的社区主体性生成的过程。在社区不同形态的空间生产实践中,治理作用于空间,引发空间的转型与变革,但同时空间也会因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塑造关系反作用于治理行动,深刻影响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过程等诸多方面。转型社区的协同治理,为中国探索政府、市场、社会、社区四者协同治理的新型城镇化治理体系开辟了新的道路。
借鉴与重构:教师教育案例课程开发研究
本书基于课程开发理论,以中国教育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为指向,阐述教师教育案例课程开发问题。通过梳理案例教学发展脉络,阐释各学科领域案例教学基本理论,明晰教师教育案例课程的发展基础和趋势。本书旨在重构教师教育案例课程开发理论,通过建立的循环模型分析课程样例,与实践建立连接。本书以独特的理论视角,丰富了教师教育领域案例开发研究成果,拓展了案例教学应用领域,为推动教育专业学位案例库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建设提供了科学参考,对提升教师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
本书首先阐析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逻辑;其次,探析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价值意蕴,阐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再次,对其生成过程进行历时性分析,总结有益历史经验;最后,提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践路径。本书提出运用系统思维“一体化”推进高校师德建设的观点,即将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既要注重强化系统内部各子机制的联系,又要处理好系统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系,此外,还要优化系统外部环境,形成“合力”一体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本书对有效解决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本书有助于深化对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理论本质的认识和把握。
智力资源错配:教育改革的扎根理论
课业负担重、教育内卷和极化,是近年来教育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什么我国学生的智力是拔尖的,课业负担是全球最重的,基础知识是最扎实的,但培养的顶尖人才却不是全球最突出的?本书认为,在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将学生的智力资源和时间主要配置到已有知识的重复学习而不是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上,导致我们的创新教育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是造成从0到1原始创新意识及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智力资源错配的根源是“唯分数”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破解应试教育,需要创设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新型“公立资合型大学”体制,为素质(创新)教育提供优质增量升学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