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传播与关系网络构建:农村社区村民移动媒介使用与...
本书以贵州省麻江县河坝村村民为研究对象,从社会网络理论视角切入,通过实证调查和研究,描述村民移动媒介使用与实践的现实,勾勒出村民通过媒介实践构建社会网络的价值、过程、原则、差异和影响。书稿阐释了在移动通信技术带来传播变革的影响下,农村社区村民人际交往和关系网络的发展演变,特别关注农村青少年、妇女、乡村精英群体在自我身份认同、社会资本获取、数字贫困等方面的媒介动因,旨在引发读者对通信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关系网络构建问题产生深入思考。
土耳其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研究
本书从现代土耳其共和国形成和发展的大历史视角,全面挖掘、梳理并深入分析了土耳其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对包括土耳其的国家认同、族群政策和立法的历史演变、影响民族问题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的经验教训等重要问题做了颇有新意的阐释。该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入了解土耳其及其内外政策、构建国家共同体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魏晋南北朝拟诗研究
本书在全面体认唐前诗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文学思想史以问题为中心和文学史以作家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抽绎出具有重要意义且互相关联的专题,逐一描述拟诗在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段独特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递嬗渐进中多面向、多维度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当时诗学观念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揭示拟诗的文学特征和实质,以及拟诗对于构筑诗歌经典和文学传统的独特价值。本书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本书认为拟诗并不仅是模拟,而是一种创作方法,拟诗的要义是以拟求变;另一方面,较之以往对拟诗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拟徒诗,本书把文人拟乐府纳入拟诗范围,将两者统筹考量,区别同异,以期实现对音乐、文学的立体交叉研究,从而避免拟诗研究各执一端、各处一隅的弊端。
唐前传世文献中的艺术物器研究
艺术物器,是造物艺术所制作出来的物品与器物,是传达艺术观念和艺术风格、审美意趣的物化载体。本书依据经史子集四部中散见的艺术相关记载,以唐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物器类型”为显性结构,以“代表性时代”为隐性脉络,以典型传世文献文本为主要线索,对所涉及的每一部文献中的艺术物器记载作地毯式梳理和挖掘,归纳出艺术物器共六大类,包括音乐器物(乐器)、舞蹈器物(舞具)、绘画物器(笔墨工具)、着装物器(服装服饰)、交通物器(车舆及其装饰)和手工艺物器(手工艺品),据此展开研究。同时,结合考古实物、艺术图像、风俗习惯等进行综合研究,并从符号学、现象学、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理论提升,讨论中国早期艺术的特质规律,包括艺术物器系统早期的“语义化”规律,以及与社会历史文化的高度混融性规律。
中国语用学文献计量研究:基于知识图谱视角
在“解放语用学”的背景之下,系统提出中国特色语用学学科话语体系被提上日程。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中国语用学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尝试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本书分别从发展趋势、研究前沿、理论结构、作者合作网络四个方面对中国语用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讨论。研究内容既涉及经典语用学理论,又涉及前沿语用学话题,同时还包括语用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以及语用学应用实践情况。本书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厘清中国语用学的核心范式和演化路径,为当前中国语用学的本体性研究提供参考,促进全球语用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书是语用学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语用学感兴趣的读者的有益读本。
西北高教评论.第十二卷
《西北高教评论》是由西北政法大学主办的以高等教育研究为主的学术刊物。恪守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原则,紧密围绕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研究发展趋势,把握难点热点,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服务,为繁荣陕西省、西北地区和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本期为《西北高教评论(第12卷)》,特别关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展现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领域的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