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第二卷
本卷论述了1949—1979年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发展的艰辛历程,系统介绍了其间的重要成果,展现了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的奠基与新变;着重载述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点校过程,论说了这项工程的成就和价值;对这一时期古籍整理方法的进步和规范化的形成,对古文献学研究的状况、特点、成就,特别是北京大学古文献学专业的创建,都有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本卷末章为这一时期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写了简要的传记。本卷史料丰厚,视野宽阔,考察全面、深入,评述准确、周密。
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建构古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书中深刻阐明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古籍事业和古文献学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科学对策。全书资料翔实,史论并臻,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导向性的重大学术成果。
米哈伊尔·普塞洛斯《编年史》研究
米哈伊尔·普塞洛斯是11世纪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精英和政治人物,他多年从政并享有“首席哲学家”的称号。普塞洛斯的《编年史》共7卷,记载了976年至1078年间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事件,涵盖从瓦西里二世至米哈伊尔七世14位统治者在位期间的内容,该书是我们了解拜占庭帝国在11世纪兴衰变迁以及宫廷政治生活的重要原始资料。除了对《编年史》的整体情况和书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历史内容进行概括性的介绍和分析外,本书的重点在于对《编年史》中拜占庭帝王的“形象”进行专门论述,并分析作者对这些统治者所持的批判性态度。同时,本书还对普塞洛斯的思想观念进行总结概括,主要涉及他的政治理念、宗教观、民族观以及史学思想等。
《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政治哲学
作为专题研究《资本论》及其手稿政治哲学的学术思想理论著作,本书以《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政治哲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则,在系统的学术史梳理以及充分把握大量相关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系统完整、深入具体地阐释了《资本论》政治哲学研究的时代兴起、思想内容、方法、与现代性西方政治哲学的关系及其当代价值。
博弈与平衡:奥格斯堡城市宗教改革研究:1518-1537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标记了一个复杂的转型时代。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在查理五世意图建立统一大帝国以及大航海贸易的宏大叙事背景下展开。奥格斯堡作为帝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这一动荡与变革的时代缩影。本书意图向读者展现奥格斯堡如何在城市上下、帝国内外诸多的力量博弈之中寻求平衡,最终走向改革的复杂的动态历史图景。
如何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当前,世界经济版图加速重构,在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带动下,世界经济格局更趋多元化,大国博弈日益复杂。能源利用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两大科技革命”正在引爆新一轮产业变革,大国之间的科技产业竞争异常激烈。经济领域是大国竞争最重要的主战场之一。随着传统增长动能式微,中国亟待加快培育新动能。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中国培育壮大新动能并非个别性、散点式的,而是多领域、集群式的。未来一段时期,建议在大变局中抢抓时代机遇,重点培育“新质引领型”新动能、释放“需求升级型”新动能、激活“结构优化型”新动能、挖掘“对外开放型”新动能,增强中国发展主动权。
骠骑突击:匈牙利互联互通战略
选择《骠骑突击》作为本书的标题绝非偶然。眼下,匈牙利正需这种军事谋略。当今世界不禁使人深感处于一个巨大的战场之中,波诡云谲,混乱不堪。两军对阵,将领双双谋划如何整顿队伍,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局势……小国则别无他法,唯有破釜沉舟,另辟蹊径,才能将命运紧握手中。《骠骑突击》为匈牙利献上一剂良策,也启迪我们在面临挑战之时,需要增强自身独特优势,出其不意,大胆行动,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