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诗话与汉诗批评研究
本书在明治时期汉学发展变化考察的基础上,对明治诗话与汉诗中的“中国韵味”和“日本特色”进行整体观照,挖掘明治汉诗文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结合明治时期的时代风潮,剖析日本文人汉诗文创作时的文化心态和创作风格。主要内容包括明治汉诗文坛的发展阶段,中日文人之间的汉诗文交流,明治诗话的内容、特征与成因,以及明治时期不同阶段汉诗文的不同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而揭示明治诗话和汉诗文在明治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高维艺术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戏剧
本书以高维艺术为切入点,深度阐释与解析近年我国当代话剧文本创作与舞台实践;通过宏观反思与微观透视,凸显当代话剧新的生存态势与剧场美学。重点论述当代话剧文学文本和舞台呈现的新的艺术范型、审美品味和艺术风貌;同时分析因演员表演、剧场空间等方面的变化而形成的新型剧场和观演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产业的勃兴和发展。本书是作者多年话剧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作者作为话剧创作者的审美领悟与经验之谈。
精英结构与乡村统治形式嬗变:基于豫南楚铺村的深度调...
本书围绕豫南楚铺村1920—1949年的历史进行深度调查。通过展示乡村精英结构与乡村统治形式之间的关系,反映乡村精英结构对乡村统治形式的塑造逻辑,明确乡村统治形式的定义及其与国家统治形式的不同;揭示乡村精英结构对乡村统治形式的塑造逻辑,推进精英结构与国家统治形式之间关系的研究;从国家权力下渗、乡村精英结构变迁、国家能力不足等维度阐释乡村精英结构对乡村统治形式的塑造逻辑。本书为探究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路径、为证明我国当代国家建构路径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现代的传统:多重逻辑下的舞狮民俗文化实践
本书借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广西TY县舞狮艺术团在民俗文化实践的“行动者网络”中,如何处理与市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本书指出,舞狮团的文化实践,受到市场、国家和民间社会的多重影响,舞狮团基于生存与发展需要嵌入市场和国家体制,但也导致其从组织形态到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发生变化,形成对民间社会和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双重脱嵌。上述“嵌入”与“脱嵌”现象,反映了包括TY舞狮在内更多传统民俗在当下的行为特征与机制。受生存动机驱使,传统民俗嵌入市场和国家成为必然选择,但也使它们脱离民间,走上商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如何能既确保民俗文化传承,又维系其与民间及传统文化的根系联系的发展思路。
新时代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新时代深圳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一书认为,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是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深圳的具体实践。全书系统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推进全面依法治市,建设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的探索和创新实践。全书从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目标的形成过程和法治建设各方面,展开深圳法治建设中统筹领导、规则先行、自我规制、促进公正、尚法有序、技术赋能、保障创新、守护环境、样本示范的理念与具体实践,展现深圳法治建设中先行性、系统性、共建性、自觉性和智慧化、精细化等实践特征,并对相关问题进行展望和思考。
新时代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深圳经验
深圳这十年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年,数字经济的发展源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其内涵是基于数字产品或服务商业模式的数字技术的产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充分发挥特区和“双区”优势,推动数字经济经历了从制造到创造、从速度到质量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数字化转型和制度创新等领域取得卓越的成果。本书构建了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衡量指标体系,实证和总结深圳这十年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演进。国内对比了广东、深圳与其他省份、城市的数字经济的政策规划、产业体系等发展状况,总结了相关国内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典型分析了深圳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深入剖析了中兴通讯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实践;国际比较了全球主要经济体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前沿技术、典型案例、政策措施,对推动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规则制定具有借鉴意义。最后从赋能实体经济、创新数字金融、推动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深圳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与认同研究
本书首先分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发展规律、精神特质、时代价值;其次阐释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问题,包括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认同机制的产生、运行以及认同的理论路径、实践路径。传承发展是研究的基础,认同问题是研究的落脚点。本书通过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情感认同的研究,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其原生性认同;通过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利益认同的研究,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其合法性认同;通过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认同的研究,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其实效性认同。本书对于推动和促进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与认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