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第三卷,群学民间化:全2册
《中国社会学史·第三卷:群学民间化》论述了群学对民间社会的形塑之道,回答了随着唐宋礼制下移群学深入扎根民间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分析了群学从制度化到民间化转变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和实现形式。从隋唐宋时期丰富的典籍和流传在民间的家训、族规、乡约、笔记、蒙书、墓志铭等多种多样形式中,梳理出160多个民间化命题,构建了群学民间化命题体系,从而以命题演进史的形式证明了群学对民间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有助于筑牢根基,充盈中国社会学的本土资源,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
朱熹《小學》古注今譯
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是一項既有時代價值又有歷史意義的重大工程。
中華民族經過了近一百八十年的艱苦奮鬥,迎來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迎來了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期。中華民族衹有總結古今中外的一切思想成就,才能並肩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勢。爲此,我們須編纂一部匯集中外古今哲學典籍的經典集成,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爲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哲學思想的精粹。
哲學是思想的花朵,文明的靈魂,精神的王冠。一個國家、民族,要興旺發達,擁有光明的未來,就必須擁有精深的理論思維,擁有自己的哲學。哲學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理論力量,是激發人的精神砥石。哲學解放思維,净化心靈,照亮前行的道路。偉大的時代需要精邃的哲學。
一 哲學是智慧之學
哲學是什麽?這既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又是哲學永恒的話題。追問哲學是什麽,本身就是「哲學」問題。從哲學成爲思維的那一天起,哲學家們就在不停追問中發展、豐富哲學的篇章,給出一個又一個答案。每個時代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詮釋。哲學是什麽,是懸疑在人類智慧面前的永恒之問,這正是哲學之爲哲學的基本特點。
哲學是全部世界的觀念形態,精神本質。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哲學研究的根本對象。本體論、認識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踐論、方法論等,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和生命力所在!哲學研究的是世界萬物的根本性、本質性問題。人們可以給哲學做出許多具體定義,但我們可以嘗試用「遮詮」的方式描述哲學的一些特點,從而使人們加深對何爲哲學的認識。
哲學不是玄虚之觀。哲學來自人類實踐,關乎人生。哲學對現實存在的一切追根究底、「打破砂鍋問到底」。它不僅是問「是什麽」(being),而且主要是追問「爲什麽」(why),特别是追問「爲什麽的爲什麽」。它關注整個宇宙,關注整個人類的命運,關注人生。它關心柴米油鹽醋茶和人的生命的關係,關心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挑戰。哲學是對一切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它關心具體現象背後的根據,關心人類如何會更好。
哲學是在根本層面上追問自然、社會和人本身,以徹底的態度反思已有的觀念和認識,從價值理想出發把握生活的目標和歷史的趨勢,展示了人類理性思維的高度,凝結了民族進步的智慧,寄託了人們熱愛光明、追求真善美的情懷。道不遠人,人能弘道。哲學是把握世界、洞悉未來的學問,是思想解放、自由的大門!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被稱爲「望天者」,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一书中説,「最初人們通過好奇—驚贊來做哲學」。如果説知識源於好奇的話,那麽産生哲學的好奇心,必須是大好奇心。這種「大好奇心」衹爲一件「大事因緣」而來,所謂大事,就是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爲什麽」。哲學精神,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問」,是一種永遠追問的精神。
哲學不衹是思維。哲學將思維本身作爲自己的研究對象,對思想本身進行反思。哲學不是一般的知識體系,而是把知識概念作爲研究的對象,追問「什麽才是知識的真正來源和根據」。哲學的「非對象性」的思想方式,不是「純形式」的推論原則,而有其「非對象性」之對象。哲學之對象乃是不斷追求真理,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兼而有之的過程,是認識的精粹。哲學追求真理的過程本身就顯現了哲學的本質。天地之浩瀚,變化之奥妙,正是哲思的玄妙之處。
哲學不是宣示絶對性的教義教條,哲學反對一切形式的絶對。哲學解放束縛,意味著從一切思想教條中解放人類自身。哲學給了我們徹底反思過去的思想自由,給了我們深刻洞察未來的思想能力。哲學就是解放之學,是聖火和利劍。
哲學不是一般的知識。哲學追求「大智慧」。佛教講「轉識成智」,識與智相當於知識與哲學的關係。一般知識是依據於具體認識對象而來的、有所依有所待的「識」,而哲學則是超越於具體對象之上的「智」。
公元前六世紀,中國的老子説,「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又説,「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對道的追求就是對有之爲有、無形無名的探究,就是對天地何以如此的探究。這種追求,使得哲學具有了天地之大用,具有了超越有形有名之有限經驗的大智慧。這種大智慧、大用途,超越一切限制的籬笆,達到趨向無限的解放能力。
哲學不是經驗科學,但又與經驗有聯繫。哲學從其作爲學問誕生起,就包含於科學形態之中,是以科學形態出現的。哲學是以理性的方式、概念的方式、論證的方式來思考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在亞里士多德那裏,凡是研究實體(ousia)的學問,都叫作「哲學」。而「第一實體」則是存在者中的「第一個」。研究第一實體的學問稱爲「神學」,也就是「形而上學」,這正是後世所謂「哲學」。一般意義上的科學正是從「哲學」最初的意義上贏得自己最原初的規定性的。哲學雖然不是經驗科學,却爲科學劃定了意義的範圍、指明了方向。哲學最後必定指向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大科學家的工作在深層意義上總是具有哲學的意味,牛頓和愛因斯坦就是這樣的典範。
哲學不是自然科學,也不是文學藝術,但在自然科學的前頭,哲學的道路展現了;在文學藝術的山頂,哲學的天梯出現了。哲學不斷地激發人的探索和創造精神,使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不斷達到新境界,在改造世界中從必然王國到達自由王國。
哲學不斷從最根本的問題再次出發。哲學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不斷重構新的世界觀、認識人類自身的歷史。哲學的歷史呈現,正是對哲學的創造本性的最好説明。哲學史上每一位哲學家對根本問題的思考,都在爲哲學添加新思維、新向度,猶如爲天籟山上不斷增添一隻隻黄鸝翠鳥。
如果説哲學是哲學史的連續展現中所具有的統一性特徵,那麽這種「一」是在「多」個哲學的創造中實現的。如果説每一種哲學體系都追求一種體系性的「一」的話,那麽每種「一」的體系之間都存在著千絲相聯、多方組合的關係。這正是哲學史昭示於我們的哲學多樣性的意義。多樣性與統一性的依存關係,正是哲學尋求現象與本質、具體與普遍相統一的辯證之意義。
哲學的追求是人類精神的自然趨向,是精神自由的花朵。哲學是思想的自由,是自由的思想。
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傳統中,最爲内在的、最爲深刻的、最爲持久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表達。中國哲學已經化爲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道德準則、人生追求、精神境界。中國人的科學技術、倫理道德,小家大國、中醫藥學、詩歌文學、繪畫書法、武術拳法、鄉規民俗,乃至日常生活也都浸潤着中國哲學的精神。華夏文化雖歷經磨難而能够透魄醒神,堅韌屹立,正是來自於中國哲學深邃的思維和創造力。
先秦時代,老子、孔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之間的百家争鳴,就是哲學精神在中國的展現,是中國人思想解放的第一次大爆發。兩漢四百多年的思想和制度,是諸子百家思想在争鳴過程中大整合的結果。魏晋之際,玄學的發生,則是儒道衝破各自藩籬,彼此互動互補的結果,形成了儒家獨尊的態勢。隋唐三百年,佛教深入中國文化,又一次帶來了思想的大融合和大解放,禪宗的形成就是這一融合和解放的結果。兩宋三百多年,中國哲學迎來了第三次大解放。儒釋道三教之間的互潤互持日趨深入,朱熹的理學和陸象山的心學,就是這一思想潮流的哲學結晶。
與古希臘哲學强調沉思和理論建構不同,中國哲學的旨趣在於實踐人文關懷,它更關注實踐的義理性意義。中國哲學當中,知與行從未分離,中國哲學有着深厚的實踐觀點和生活觀點,倫理道德觀是中國人的貢獻。馬克思説,「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也正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這種哲學上的契合性,正是馬克思主義能够在中國扎根並不斷中國化的哲學原因。
「實事求是」是中國的一句古話。今天已成爲深遂的哲理,成爲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爲基準。實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改革開放的基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中國人始終堅持的哲學思想。實事求是就是依靠自己,走自己的道路,反對一切絶對觀念。所謂中國化就是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一切理論必須符合中國實際。
二 哲學的多樣性
實踐是人的存在形式,是哲學之母。實踐是思維的動力、源泉、價值、標準。人們認識世界、探索規律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世界,完善自己。哲學問題的提出和回答,都離不開實踐。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理論只有成爲人的精神智慧,才能成爲改變世界的力量。
哲學關心人類命運。時代的哲學,必定關心時代的命運。對時代命運的關心就是對人類實踐和命運的關心。人在實踐中産生的一切都具有現實性。哲學的實踐性必定帶來哲學的現實性。哲學的現實性就是强調人在不斷回答實踐中各種問題時應該具有的態度。
哲學作爲一門科學是現實的。哲學是一門回答並解釋現實的學問,哲學是人們聯繫實際、面對現實的思想。可以説哲學是現實的最本質的理論,也是本質的最現實的理論。哲學始終追問現實的發展和變化。哲學存在於實踐中,也必定在現實中發展。哲學的現實性要求我們直面實踐本身。
哲學不是簡單跟在實踐後面,成爲當下實踐的「奴僕」,而是以特有的深邃方式,關注着實踐的發展,提升人的實踐水平,爲社會實踐提供理論支撑。從直接的、急功近利的要求出發來理解和從事哲學,無異於向哲學提出它本身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哲學是深沉的反思,厚重的智慧,事物的抽象,理論的把握。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最深邃的理論思維。
哲學是立足人的學問,是人用於理解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之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惠,惠之。」哲學的目的是爲了人。用哲學理解外在的世界,理解人本身,也是爲了用哲學改造世界、改造人。哲學研究無禁區,無終無界,與宇宙同在,與人類同在。
存在是多樣的、發展是多樣的,這是客觀世界的必然。宇宙萬物本身是多樣的存在,多樣的變化。歷史表明,每一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文化的多樣性是自然律,是動力,是生命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補充浸染,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繁榮,這是規律。對象的多樣性、複雜性,决定了哲學的多樣性;即使對同一事物,人們也會産生不同的哲學認識,形成不同的哲學派别。哲學觀點、思潮、流派及其表現形式上的區别,來自於哲學的時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世界哲學是不同民族的哲學的薈萃,如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阿拉伯哲學等。多樣性構成了世界,百花齊放形成了花園。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風格的哲學。恰恰是哲學的民族性,使不同的哲學都可以在世界舞臺上演繹出各種「戲劇」。即使有類似的哲學觀點,在實踐中的表達和運用也會各有特色。
人類的實踐是多方面的,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大體可以分爲: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改造人類社會的實踐,完善人本身的實踐,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精神活動。人是實踐中的人,實踐是人的生命的第一屬性。實踐的社會性决定了哲學的社會性,哲學不是脱離社會現實生活的某種遐想,而是社會現實生活的觀念形態,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人的發展水平的重要維度。哲學的發展狀况,反映着一個社會人的理性成熟程度,反映著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哲學史實質上是自然史、社會史、人的發展史和人類思維史的總結和概括。自然界是多樣的,社會是多樣的,人類思維是多樣的。所謂哲學的多樣性,就是哲學基本觀念、理論學説、方法的異同,是哲學思維方式上的多姿多彩。哲學的多樣性是哲學的常態,是哲學進步、發展和繁榮的標誌。哲學是人的哲學,哲學是人對事物的自覺,是人對外界和自我認識的學問,也是人把握世界和自我的學問。哲學的多樣性,是哲學的常態和必然,是哲學發展和繁榮的内在動力。一般是普遍性,特色也是普遍性。從單一性到多樣性,從簡單性到複雜性,是哲學思維的一大變革。用一種哲學話語和方法否定另一種哲學話語和方法,這本身就不是哲學的態度。
多樣性並不否定共同性、統一性、普遍性。物質和精神,存在和意識,一切事物都是在運動、變化中的,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我們的基本哲學觀點!
當今的世界如此紛繁複雜,哲學多樣性就是世界多樣性的反映。哲學是以觀念形態表現出的現實世界。哲學的多樣性,就是文明多樣性和人類歷史發展多樣性的表達。多樣性是宇宙之道。
哲學的實踐性、多樣性,還體現在哲學的時代性上。哲學總是特定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一定歷史條件下人的反思活動的理論形態。在不同的時代,哲學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哲學的多樣性,也是歷史時代多樣性的表達。哲學的多樣性也會讓我們能够更科學地理解不同歷史時代,更爲内在地理解歷史發展的道理。多樣性是歷史之道。
哲學之所以能發揮解放思想的作用,在於它始終關注實踐,關注現實的發展;在於它始終關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哲學本身没有絶對空間,没有自在的世界,只能是客觀世界的映象,觀念形態。没有了現實性,哲學就遠離人,就離開了存在。哲學的實踐性,説到底是在説明哲學本質上是人的哲學,是人的思維,是爲了人的科學!哲學的實踐性、多樣性告訴我們,哲學必須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哲學的發展首先要解放自己,解放哲學,就是實現思維、觀念及範式的變革。人類發展也必須多塗並進,交流互鑒,共同繁榮。采百花之粉,才能釀天下之蜜。
三 哲學與當代中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思辨的傳統,中國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鳴就是哲學繁榮的史象。哲學是歷史發展的號角。中國思想文化的每一次大躍升,都是哲學解放的結果。中國古代賢哲的思想傳承至今,他們的智慧已浸入中國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情懷。
中國共産黨人歷來重視哲學,毛澤東在一九三八年,在抗日戰争最困難的條件下,在延安研究哲學,創作了實踐論和矛盾論,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思想解放,成爲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迎來中國哲學的新發展。當代中國必須有自己的哲學,當代中國的哲學必須要從根本上講清楚中國道路的哲學道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有哲學的思維,必須要有不斷深入的反思。發展的道路,就是哲思的道路,文化的自信,就是哲學思維的自信。哲學是引領者,可謂永恒的「北斗」,哲學是時代的「火焰」,是時代最精緻最深刻的「光芒」。從社會變革的意義上説,任何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總是以理論思維爲先導。理論的變革,總是以思想觀念的空前解放爲前提,而「吹響」人類思想解放第一聲「號角」的,往往就是代表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社會實踐對於哲學的需求可謂「迫不及待」,因爲哲學總是「吹響」這個新時代的「號角」。「吹響」中國改革開放之「號角」的,正是「解放思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改革死路一條」等哲學觀念。「吹響」新時代「號角」的是「中國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動力,變革是社會解放的永遠的課題,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無盡的哲思。中國正走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之路上,搞探索没有哲學不成!
中國哲學的新發展,必須反映中國與世界最新的實踐成果,必須反映科學的最新成果,必須具有走向未來的思想力量。今天的中國人所面臨的歷史時代,是史無前例的。十三億人齊步邁向現代化,這是怎樣的一幅歷史畫卷!是何等壯麗、令人震撼!不僅中國歷史上亘古未有,在世界歷史上也從未有過。當今中國需要的哲學,是結合天道、地理、人德的哲學,是整合古今中西的哲學,只有這樣的哲學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哲學。
當今中國需要的哲學,必須是適合中國的哲學。無論古今中外,再好的東西,也需要再吸收,再消化,必須要經過現代化和中國化,才能成爲今天中國自己的哲學。哲學是解放人的,哲學自身的發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也是人的一个思維升華、羽化的過程。中國人的思想解放,總是隨著歷史不斷進行的。歷史有多長,思想解放的道路就有多長;發展進步是永恒的,思想解放也是永無止境的,思想解放就是哲學的解放。
習近平説,思想工作就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這就需要我們確立一種「知己知彼」的知識態度和理論立場,而哲學則是對文明價值核心最精練和最集中的深邃性表達,有助於我們認識中國、認識世界。立足中國、認識中國,需要我們審視我們走過的道路,立足中國、認識世界,需要我們觀察和借鑒世界歷史上的不同文化。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中國「獨特的歷史命運」、中國「獨特的基本國情」,「决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一切現實的,存在的社會制度,其形態都是具體的,都是特色的,都必須是符合本國實際的。抽象的制度,普世的制度是不存在的。同時,我們要全面客觀地「看待外部世界」。研究古今中外的哲學,是中國認識世界、認識人類史,認識自己未來發展的必修課。今天中國的發展不僅要讀中國書,還要讀世界書。不僅要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經典,更要學習哲學的經典。當前,中國正走在實現「中國夢」的「長征」路上,這也正是一條思想不斷解放的道路!要回答中國的問題,解釋中國的發展,首先需要哲學思維本身的解放。哲學的發展,就是哲學的解放,這是由哲學的實踐性、時代性所决定的。哲學無禁區、無疆界。哲學是關乎宇宙之精神,是關乎人類之思想。哲學將與宇宙、人類同在。
四 哲學典籍
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是要讓中國人能研究中外哲學經典,吸收人類精神思想的精華;是要提升我們的思維,讓中國人的思想更加理性、更加科學、更加智慧。
中國有盛世修典的傳統。中國古代有多部典籍類書(如 「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在新時代編纂中外哲學典籍大全,是我們的歷史使命,是民族復興的重大思想工程。
只有學習和借鑒人類精神思想的成就,才能實現我們自己的發展,走向未來。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就是在思維層面上,在智慧境界中,繼承自己的精神文明,學習世界優秀文化。這是我們的必修課。
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和友誼,必須達到哲學層面上的相互認同和借鑒。哲學之間的對話和傾聽,才是從心到心的交流。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就是在搭建心心相通的橋樑。
我們編纂這套哲學典籍大全,一是中國哲學,整理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典籍,濃縮中國思想史上的精華;二是外國哲學,主要是西方哲學,吸收外來,借鑒人類發展的優秀哲學成果;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展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就;四是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哲學成果,特别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編纂這部典籍大全,是哲學界早有的心願,也是哲學界的一份奉獻。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總結的是書本上的思想,是先哲們的思維,是前人的足迹。我們希望把它們奉獻給後來人,使他們能够站在前人肩膀上,站在歷史岸邊看待自己。
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是以「知以藏往」的方式實現「神以知來」;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是通過對中外哲學歷史的「原始反終」,從人類共同面臨的根本大問題出發,在哲學生生不息的道路上,綵繪出人類文明進步的盛德大業!
發展的中國,既是一個政治、經濟大國,也是一個文化大國,也必將是一個哲學大國、思想王國。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不分國界的,哲學的邊界是實踐,實踐的永恒性是哲學的永續綫性,打開胸懷擁抱人類文明成就,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自强自立,始終佇立於人類文明潮頭的根本條件。
擁抱世界,擁抱未來,走向復興,構建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這是中國人的視野、情懷,也是中國哲學家的願望!
李鐵映
二〇一八年八月
农村公共服务中电视媒体的平台化转型
本书选取湖北垄上传媒这一电视媒体与现代农业跨界融合的创新示范为个案,从媒体平台理论切入,围绕“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图景—农村公共服务中电视媒体的平台化转型动因—农村公共服务中电视媒体的平台化转型路径—服务三农新媒体平台的构成方式—服务三农新媒体平台的运行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中电视媒体平台化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展开研究。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品牌公信力,转型为与现代农业跨界融合的服务“三农”的新媒体平台,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提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人口结构变化与长期经济增长
传统增长理论暗含的假设前提是“人口同质无差异”,然而,人口红利强调的是人口的异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在不同年龄上的分布决定了不同的“储蓄—消费”模式、劳动力供给和经济增长潜力。然而,关于人口红利是否为一个“伪命题”仍存在争议。为此,本书首先从理论上给出了实现人口红利的充分和必要条件,并回答了为什么人口红利并非具有普遍性。在此基础上,本书构建了一个人口转变和潜在增长率之间的关联模型,将人口变化视为一个长变量,进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从人口预测到经济预测的实现路径。根据测算,“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平均潜在增长率为5.2%—5.63%,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才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21
任平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已经百年。2020年6月5日,在“红船精神”的发源地嘉兴南湖的湖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分会以“唯物史观与建党百年”为主题召开高端学术论坛,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党校、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史的哲学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国新现代性道路的百年探索与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路径研究”“建党百年来唯物史观研究的范式创新”“面向未来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与中共百年党史的研究方法”“唯物史观与红船精神的当代形态”等论题进行了充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学会秘书处选择、归类、整理、编辑,部分成果集结成刊即《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2021》,呈现给各位读者。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即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现代化新道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作为学会会长,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为这期具有特殊意义的年刊作序,我想,“百年大党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明逻辑与世界意义”是最为恰当的题目。
今天,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深望建党百年史,我们发现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即中国新现代性道路,包括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沿着这一道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成功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应当如何回溯百年党史?全国上下围绕建党初心、历史事件、红色基地、杰出人物、优良传统、精神形态、理论创新、组织建设、群众路线等丰富多样的话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总结,重书辉煌百年党史。但是,多样性的回溯和总结不能淡化甚至忽略深度把握贯穿百年党史的根本主题和主线。那么,什么构成百年大党奋斗的主题和主线?人民的根本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如果说,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至今180余年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追求与奋斗主题,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初心和根本使命,那么贯穿百年党史的主线,也成为百年大党超越其他一切政党的最重大贡献,就在于道路创新: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顺利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新现代性道路。进入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中华民族正在奋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正是这一主题和主线在新时代的伟大继续。这一道路不仅展现新的规律性进程,更展现一种新的人类文明路向。只有站在文明境界的高度,才能更深刻地把握中国新现代性道路的本质内涵与价值维度。在总结百年党史之际,对这一主题和主线认识的深刻程度,标志着我们党在道路自信、文明自信所达到的自觉程度和成熟程度。全球对这一道路文明的理解程度,标志着世界对未来人类新文明道路的价值认同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
一 百年大党道路创新的文明逻辑
现代性道路不仅展现为规律性进程,而且是超越传统的文明之路。发现、探索、选择一种现代性道路,不仅是对道路规律性客观趋势的把握,更是对其内在价值体系、文明架构的认同与追求。文化是价值体系的积极表达,而文明是文化的自觉状态。它的使命之一就是将一种现实道路、发展方式和社会存在辩护地表达为一种合理的、规范的、自觉的文明状态。如果说,一种表现为规律性的现代性道路追求科学理性的制高点,那么,一种文明价值体系则追求道德、价值的制高点。现代性道路就对象性而言直接呈现客观在场,但是在文明自觉意义上呈现为对主体而言的价值指向;这一客观对象性表现为必然性的现实在场,而文明价值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成为规范和引领现实道路的目标指向。自鸦片战争180余年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追求和奋斗主题,就是探索一条现代性文明之路来实现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和主线不仅表现为现代性道路的“中国之问”,更表现为是否合乎文明,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维度。这是道路创新的文明逻辑。文明逻辑成为道路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一以贯之的价值灵魂。因此,道路创新是合乎规律性和合乎文明价值性两者统一的行为方式。回溯以往,前人对这一历史之问的应对和解答屡遭失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正是成功开创中国新现代性文明道路、解答“中国之问”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性道路创新的文明逻辑,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唯物史观超越以“天演”进化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性文明道路,进而以“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超越僵化教条的“唯物史观的西欧逻辑”的基础上,不仅开辟了中国新现代性革命道路,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更创造了举世公认的中国新现代性道路的文明逻辑。唯物史观不仅是揭示人类道路内在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更是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价值旨归和人类新文明路向。
作为新现代性文明道路历史开篇的思想前提,中国新现代性文明道路首先“新”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从进化论到唯物史观的重大转变。中国共产党道路创新的伟大初心和价值追求,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道路创新上的文明逻辑,就是用唯物史观重新揭示世界历史性趋势和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批判和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经典现代性文明道路及其思想表达。中华民族在现代性思想自觉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就是从“天演”进化论转向唯物史观;与此相应,这构成从西方文明道路转向中国新现代性文明道路的重大思想前提。
西方列强在建构世界历史霸权图景之时,就是用“文明—野蛮”二元对立论来书写文明逻辑。当年马克思在四卷本《资本论》中就深刻指出:资本逻辑不仅在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上显现为超越传统的最先进的现代性,而且在意识形态构建上也努力将资本逻辑表达为人类最合理的现代性文明逻辑。在西方列强看来,他们侵蚀东方,就是“文明”对“野蛮”的“解放”。这一文明的主要思想表达就是基于霸权实力至上的“天演”进化论。在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即“道器分离”失败之后,郭嵩焘提出“不仅要关心西方制度、更有必要关心西方思想”这一著名主张,严复翻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主张用西方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文明观”的“天演”进化论来教育国民、改造中国,作为中国自强保种的文明之道。康有为的“两极进化论”、梁启超的“群力进化论”和“新民说”、谭嗣同的“心力”进化论、孙中山主张的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通过暴力革命而达成的“突驾(飞跃)进化论”,甚至新文化运动早期陈独秀所公然主张和宣传的判定“中西古今”之论的标准,都是以西学为本的进化论文明观。无论是主张进化论的改良版(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还是革命版(孙中山等),他们所宣扬的进化论主张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与西方近代以来启蒙现代性的自然法则一脉相承,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道路那种私利至上、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文明观”的中国表达。西方进化论被当作一种最先进的现代性文明主张而被国人接受。这一进化论的文明意识形态最终在五四运动中被抛弃而为唯物史观所取代,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西方资本现代性道路通过“天演”进化论所表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文明观”在历史实践中必然导致三大崩溃。一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两极分化、阶级冲突而导致的社会全面崩溃;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对立、冲突而导致人生存的自然基础的全面崩溃;三是全球分裂、对抗,东方从属于西方,导致世界体系的崩溃。三大崩溃彻底撕裂了西方文明的伪装。三大崩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分暴露,战争撕去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一切伪装,将一个贪婪、侵略、剥削和霸权的丑恶的资本主义面貌在世界面前暴露无遗,深刻教育和警醒了国人。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原初进化论倡导者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欧游心影录》中所指出的:代表西方文明价值观“自由放任主义”“科学万能”的西洋镜被戳穿,阶级对抗、帝国主义和科学破产等使西方现代性文明形象轰然崩塌。至此,必然的结论是“资本主义必非国家终局之目的明矣”,“中国不能效法欧洲”,进而,进化论文明价值观大厦也必然随之而垮塌。这是西方文明观的彻底破产。
其次,以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为目标的进化论在指导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路上屡遭失败,实践证明此路不通,警醒国人必须改旗易帜。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吃尽了被奴役、被剥削的苦头,近代中国史就是中华民族奋起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奴役的历史。对西方资本现代性霸权,中国人的态度是尖锐矛盾的。失败的结局迫使中国人羡慕西方发达的现代性文明,既要“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更要反抗西方列强“国强必霸”的强盗逻辑。向西方学习仅仅希望由此抵达西方现代性文明彼岸而实现民族复兴,摆脱西方列强的奴役。这一矛盾心态伴随着整个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方经典现代性道路的弊端暴露无遗,尤其在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罔顾中国利益的丑恶行径激怒了国人,西方从现代性文明、道德、价值制高点上彻底跌落下来,变成丑恶的化身。因此,中华民族埋藏于心底数十年的屈辱瞬间爆发为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革命运动,这意味着中华民族与西方现代性文明道路的彻底决裂。
在进化论价值观破产崩溃、国人再一次陷入精神彷徨之际,在“五四运动”这一文化自觉、文明转换的洪流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送来了走另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社会主义文明道路的希望。对于中国人而言,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重大意义在于:在落后国家可以用苏维埃政权力量开辟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道路,唯物史观成为新现代性文明道路的思想旗帜。这极大地启迪和鼓舞了中国人走俄国道路。在中国现实场域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开辟中国新现代性的道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重新审视和解答了中国现代性道路之问,得出结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引领中国现代性道路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从此“使中国的面貌为之一新”,才能开辟出中国新现代性革命道路,才能成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因此,从进化论转向唯物史观,是中国现代性文明道路历史逻辑演进的必然表现,是中华民族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性文明道路选择的重大转轨,从以往亦步亦趋跟随的西方现代性文明道路转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新现代性文明道路。
可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史上,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作照搬照抄、跨界平移、食洋不化的教条主义不能救中国。陈独秀、王明等人教条主义地照搬照抄“唯物史观西欧逻辑”,将马克思“仅限于西欧”的结论剪裁中国社会、指导中国革命现实,结果导致两次大革命的失败。文明是民族的,不能将西欧文明照搬于中国。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石破天惊地指出:一切真知,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是从实践中的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切国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必须要在中国大地上重新出场,必须通过中国工农大众的实践检验,唯物史观的西欧逻辑必须转化为“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有可能。“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第二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道路创新使命的主题从革命转向发展,如何发现和探索中国新现代性发展道路成为文明逻辑的主线。因为帝国主义的封锁,经济文化上“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只能“一边倒”,主要照搬照抄苏联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经验。但是,即便如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然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在通读苏联科学院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和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对于其中的许多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作了许多批评。另一方面,认真总结中国发展经验,写了《论十大关系》等著名文献。结合中国文明实际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创造中国新现代性文明道路,成为全党聚焦的重点。然而,这一时期对于中国新现代性发展道路的探索未能完成。原初由列宁领导开创的“苏维埃+电气化”模式,在列宁之后的苏联逐步变得教条僵化。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将苏维埃制度建设、文明建设排斥在现代性变革之外,将现代性仅仅视为“工业化、电气化”等技术性范畴;二是形成了一整套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苏联僵化教条的现代性道路,造成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发展所走的“老路”,也同样具有相似特征。一是将现代性仅仅锁定为技术性维度的“工业、农业、科技、国防”四个现代化;二是形成了一整套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体制,阻碍了中国全面现代性的进程。“文化大革命”之后,邓小平同志领导全党解放思想,用“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党和国家历史命运的关键一招掀开了“走自己的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就是开创中国道路即中国新现代性发展道路的历史。这一道路成功地超越了西方资本现代性道路,也成功地超越了苏联僵化教条的社会主义现代性道路,中国大踏步地赶上世界潮流。40多年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开辟出来的中国新现代性发展道路,展现了中国发展的新规律,实现了举世瞩目的经济腾飞,同时实现了让人民富起来、中华民族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价值目标,创造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让道路化为一种文明的治理规范和价值选择。然而,正是在这一时代,中国新现代性发展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触动了原初的西方全球霸权体系,因而遭到一系列的不理解、抵制和攻击。能够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解放带向灿烂未来的中国新现代性道路,却在全球文明合法化之途中受到严重挑战。中国新现代性革命道路解决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不再挨打的问题,中国新现代性发展道路解决了全体中国人民富起来、不再挨饿的问题,但是在这一道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还未解决不再“挨骂”、成为全球公认的新文明价值规范的问题。现实道路的可行性、必然性使中华民族实际地“占有”了这一重大规律性道路机遇,但是其合理性、合法性的文明资格还未被全球完全承认。围绕中国道路的合法性议题,全球文明之间依然在持续对话,并依然存在着极其尖锐的争论。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领导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在全面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实现中国新现代性强国目标。在这一阶段,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作为指导思想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新现代性目标,更明确了走向这一目标的道路;不仅要展示中国新现代性道路的新规律性特征,更要展示百年大党的使命不仅在于通过新现代性道路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需要以此走出一条人类新文明道路,从而推动全球大变局的加速进行。至此,百年大党开创中国新现代性道路的文明逻辑,才完整呈现。
二 百年大党道路创新文明探索的原则经验
百年大党道路创新的文明逻辑积累了丰厚深刻的基本经验。反思这些基本经验,将使我们直接面对唯物史观中国逻辑必须阐明的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或者说,我们需要双脚站在中国大地上,面对百年大党开创中国新现代性道路的实践经验,系统阐述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的文明论。具体而论,它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明价值的优先性。百年大党之所以致力于道路创新、开辟中国新现代性道路,伟大初心就是为中国人民求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根本宗旨和价值目标。这一伟大初心源于自鸦片战争180多年来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追求和奋斗目标,同时实现这一伟大初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根本宗旨,能否实现这一伟大初心也构成了180余年来检验和判别各个政党、政治派别优劣的根本标准和历史尺度。中国共产党所作出的最伟大历史贡献、超越其他一切政党和政治派别的优越性正在于此,而贯穿百年党史的主线也正在于此,总结建党百年基本经验聚焦的关键主题更应当在于此。这是百年大党的首要价值、文明原点。
第二,文明价值的贯穿性。百年大党道路创新的历史,始终贯穿着客观逻辑与文明逻辑。由此我们判定:根据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中国新现代性道路存在着双重维度。第一重是客观存在的维度,中国新现代性道路超越西方经典现代性道路、也超越苏联僵化教条的社会主义经典现代性的“老路”,开创了现实的、客观的、必然的新现代性道路,开创了新的规律性进程,构成客观逻辑。有了这一客观逻辑,才能使百年大党伟大初心的价值目标和人民的“中国梦”成为现实而不再是空想。这是科学理性的直接现实。第二重则是价值性的文明维度。百年大党道路创新的伟大初心在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决定、指导、推动开创道路实践的根本动力和灵魂维系,因而具有原初的价值优先性。作为道路创新满足创新主体的属性和关系,价值—文明维度始终贯穿着道路创新的全程,作为文明和价值强大动力,推动着道路创新不断深化和完善,这就是文明逻辑。与此相应,实践检验标准也是双重维度的:实践作为唯一客观的真理检验标准,检验着我们的道路创新理念、认识是否正确;同时,实践作为唯一价值关系的检验标准,检验着我们的道路创新是否满足主体的需要和追求,是否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实践的双重检验中,客观逻辑与文明逻辑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构成百年大党道路创新的完美画卷。
第三,文明价值的引领性。如果说道路创新客观维度呈现为现实在场,那么文明价值指向未来,具有超越现实在场、指向未来的超越性和目标性。文明价值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是现实的未来目标和“中国梦”,因而具有根本的指向性、指导性和引领性。文明逻辑将客观逻辑提升到价值的原则高度。我们只有明确地了解未来目标,才能走对路、创新路,才能实现道路创新的使命。
第四,文明价值的规范性、合理性和合法性意义。如果说,道路创新的客观维度主要回答“是”什么,那么价值—文明维度则回答“为”什么、“应当是”什么,进而具有合理性、合法性的辩护意义。今天,中国新现代性道路经过实践的反复客观检验是正确的,在第一维度上具有充分的客观根据。党在道路创新中也始终秉持“人民中心论”伟大初心的价值原动力,道路创新根本上为了人民、坚定依靠人民、创新成果为人民共享,因而深受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根本认同、全力支持和由衷拥戴。但是,在全球对话中,依然受到其他文明价值的挑战,仍然需要“讲好中国故事”、充分阐明其文明的价值优越性。
第五,文明价值的时代性和使命性。每一个历史时代,文明逻辑都具有阶段性的使命。在开创中国新现代性的革命道路阶段,道路创新文明逻辑的使命性集中表现在“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价值目标,以及开创新的革命道路的合理性、合法性辩护。在改革开放之后,开创中国新现代性发展道路之际,其文明逻辑指向“让中国人民富起来”,并且建构一种超越西方也超越苏联现代性之路的新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道路。而在今天,进入新发展阶段,道路创新的文明逻辑旨在“让人民强起来”,不仅要建构民族得以强起来的国家规范,更要建构人类新文明价值规范,这就是时代的使命。
三 百年大党道路创新文明探索的世界意义
百年大党道路创新文明探索的世界意义,在于以中国价值、中国文明、中国方案解答了现代性道路的“世界之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文明标识,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价值共同体建设进程中开创人类新文明道路。
在世界历史意义上,中国新现代性道路之“新”在于科学解答“马克思之问”,超越西欧资本现代性逻辑的历史单线论,从而创制了世界现代性道路的新图景。在现代性意义上的“马克思之问”,就是指是否存在着超越或不同于西欧资本逻辑主导(规制)的现代性进程?如前所述,正是在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与教条主义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思想撞击。历史表明:唯有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才能开辟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也才能刷新世界现代性道路的新图景。
马克思在现代生产意义上对资本逻辑现代性展开了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认为资本逻辑是造成第一个现代社会样态的基础、本质、核心和决定性因素。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资本现代性逻辑表现为西欧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在于这些规律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展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马克思正是通过深刻批判教条主义将“仅限于西欧的结论”当作“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因而阐发了关于现代性东方道路思想。列宁正是通过破除考茨基等第二国际理论家们主张的“经济唯物主义”思想教条而发动十月革命,破除了资本逻辑现代性一统天下的原初格局,开辟了现代性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现代性道路的“列宁之问”及其解答。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样是通过深刻批判陈独秀、王明以及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著名论战中将西欧资本单线论逻辑强加于中国社会的教条派思想,在中国的场域中深刻解答了“马克思之问”,创新阐释了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才能开辟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破除将唯物史观的西欧逻辑教条化和单线论的束缚,创制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开辟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是三位一体的。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就是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和思想引领;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是唯物史观中国逻辑的现实根据和本质内容。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正是在中国的场域中破除将唯物史观西欧逻辑教条化的束缚、创造性地解答“马克思之问”、探索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进程中出场的。
为现代性道路的“世界之问”提供中国方案,不仅增强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文明自信,更为中国新现代性道路走向世界提供了可能。中国方案为世界上那些既要实现现代化又要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提供了新路径、新价值、新规范。“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发展中国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然而,中国新现代性道路的文明逻辑走向世界正在遭遇西方旧全球化时代的文明观的阻截和挑战。全球分裂原初就是资本逻辑现代性导致的必然的崩溃后果,全球分裂不仅仅是实体的,更是文化、文明、价值意义上的。西方原初19世纪“文明—野蛮”的文化框架到20世纪亨廷顿倡言的多元文明冲突的世界框架,都是在维护旧全球主义价值观。究其根源,是因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就是新旧全球化时代的大转换。以西方原初单一资本逻辑霸权宰制的旧全球化时代正在被中国崛起所倡导的多元主义、平等交往、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新全球化时代所替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霸权世界体系衰落的不仅限于经济,而且整个旧全球化体系在动摇和崩溃。中国崛起所改变的不仅是全球经济体系,更是全球治理文明体系。因此,新旧全球化时代大转换成为全球大变局的轴心事变。与此相关,“世界走向中国”的时代正在转换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新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价值正是中国新现代性道路内涵的世界表达。
中国新现代性道路解决了中国人民“挨打”“挨饿”问题、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在走向强起来的新发展阶段,在中国道路将彻底改变旧全球主义秩序和文明的进程中,必然挨西方旧全球体系维护者的“骂”。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思想走向世界展开全球文明对话,推动新旧全球化时代的大转换,必然伴随着持续的对话、论辩和冲突。
对话冲突围绕一个关键问题:沿着新现代性道路崛起的中国能否以及如何跨越所谓旧全球化时代文明逻辑维护者念念不忘的“修昔底德陷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不仅在极力遏制中国崛起对于美国的首位霸权的挑战,更在维护旧的全球霸权主义秩序和规范。在他们看来,按照旧全球主义秩序逻辑就是“丛林法则”,主张“国强必霸”,而霸主颠覆必经过一场全面战争。中国崛起带来的后果,肯定会引发一场新旧霸权主义的战争。西方按照旧全球主义文明逻辑看待中美冲突,将之看作是霸主地位转换之争。他们不理解,中国崛起并不是像西方想象的那样是超越美国当霸主,而是要深刻变革全球治理的文明逻辑。这一变革,正是中国新现代性道路文明逻辑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按照不同的全球治理文明逻辑,至少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即“力”“同”“和”。
第一条道路,所谓“力”,即强力或暴力,即用霸权主义、实力政治方式,将自己的文明逻辑强加于全球之上。在中美阿拉斯加谈判中,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颐指气使地宣告“根据美国实力地位”的事实,美国就有理由对中国提出若干不合理的要求。美国一直秉持这一文明逻辑,主张“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按照这一逻辑,可以用武力任意侵略中东国家,用制裁对待不服从这一文明逻辑的中国与俄罗斯。显然,这正是旧全球化时代霸权主义文明逻辑的必然表达。按照这一文明逻辑,就是继续维护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全球体系,让世界人民继续在全球霸权主义支配下受苦受难。全球各国人民永远没有真正地独立自主的平等自由的主体地位可言。
第二条道路,所谓“同”,全球价值的倡导者主张超越地域空间和文化差异而抽象出一种全球“普世价值”,即大同的全球伦理作为族际普遍交往的道德共识,这也受到全球越来越多的人的响应。然而,抽象的“普世价值”制定的背后依然是一种“伪装的西方价值标准”。正像很难用一种世界语去取代各国民族语言一样,呼唤制定全球性“黄金规则”,以抽象的伦理原则作为全球行动的准则,是困难重重的。
第三种道路,所谓“和”,即是在多元差异的文明之间和睦相处、文明互鉴、共生共荣。“君子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天下治理”主张在今天全球治理的积极表达,是中国新现代性道路的文明逻辑的全球规则。麦克卢汉提出的“地球村”就是丰富的多元文明村,是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包容性发展的多元主义世界,没有霸权,多元文明之间呈现新的全球价值,国无分大小强弱,地位一律平等,各民族虽然文明有差异,但是合作共赢、文明互鉴、共同发展。这一新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主张符合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也能够成为未来人类新文明道路。
是为序。
2022年2月20日
(已发表于《观察与思考》2021年第7期)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第一辑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方向,囊括了国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与假设、经典与奠基、审视与借鉴、比较与超越、商榷与交锋、聚焦与前瞻等五大板块,涵盖48篇“70后”学者的代表性作品,集各位优秀学者研究之所长,既体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性,又彰显了“70后”学者在政治经济学学科耕耘的特殊性。在体现学科研究的宽度、广度的同时,亦能从文章中领略到学术研究的深度、精度,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传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特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监察法学原理
《监察法学原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纪检监察法学研究团队,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廉洁治理研究院纪检监察学研究中心、国内著名纪检监察学者和纪检监察一线相关人员,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形成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也是纪检监察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又一重要成绩。该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明确监察法学的学科属性和定位,阐明基本立场和命题,廓清核心术语和范畴;将有助于提升纪检监察法治理论水平,推进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
《监察法学原理》一书注重政治性与科学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注重多元研究方法的融汇使用,注重学习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全书近五十万字、十三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从监察、监察权、监察制度、监察法等基本概念入题,追本溯源、正本清源,回顾了古今中外监察制度和理论的演进和发展,廓清了重要相关概念和命题;第二部分(第三一十二章),紧密结合《监察法》《监察官法》《监察法实施条例》等的规定及相关释义,融合实务操作、域外相关制度、学界讨论等,勾勒了监察法学的基础原理,同时对监察权的性质、监察职权行使原则、监察法和监察法规的属性等重要理论问题予以回应;第三部分(第十三章),就监察法与党纪法规的贯通衔接进行了深入阐释。
现代道德哲学的文学化:艾丽丝·默多克的创作思想研究
本书结合英国著名小说家、哲学家艾丽丝·默多克的哲学著作、文学评论以及文学作品,分析了她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实践之间的共性与差异性,尝试厘清在其思想中文学与哲学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相得益彰的脉络,析出其文学、哲学思想的基本要素和内在逻辑,从出发点、核心概念、创作论和阐释论四个方面勾勒默多克的创作思想体系,并通过对其小说创作中道德性的文学诠释,阐述了默多克的哲学思想在文学实践中的演绎和呈现。本书拓展了国内外默多克研究的维度,为文学与哲学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参考,是一部理论性和可读性很强的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