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李卓吾批評王龍谿先生集鈔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7667次
ISBN:978-7-5227-0332-9
简介:

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是一項既有時代價值又有歷史意義的重大工程。

中華民族經過了近一百八十年的艱苦奮鬥,迎來了中國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迎來了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期。中華民族衹有總結古今中外的一切思想成就,才能並肩世界歷史發展的大勢。爲此,我們須編纂一部匯集中外古今哲學典籍的經典集成,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爲人類社會的進步,提供哲學思想的精粹。

哲學是思想的花朵,文明的靈魂,精神的王冠。一個國家、民族,要興旺發達,擁有光明的未來,就必須擁有精深的理論思維,擁有自己的哲學。哲學是推動社會變革和發展的理論力量,是激發人的精神砥石。哲學解放思維,淨化心靈,照亮前行的道路。偉大的時代需要精邃的哲學。

一 哲學是智慧之學

哲學是什麽?這既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又是哲學永恒的話題。追問哲學是什麽,本身就是「哲學」問題。從哲學成爲思維的那一天起,哲學家們就在不停追問中發展、豐富哲學的篇章,給出一個又一個答案。每個時代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有自己的詮釋。哲學是什麽,是懸疑在人類智慧面前的永恒之問,這正是哲學之爲哲學的基本特點。

哲學是全部世界的觀念形態,精神本質。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哲學研究的根本對象。本體論、認識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踐論、方法論等,仍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和生命力所在!哲學研究的是世界萬物的根本性、本質性問題。人們可以給哲學做出許多具體定義,但我們可以嘗試用「遮詮」的方式描述哲學的一些特點,從而使人們加深對何爲哲學的認識。

哲學不是玄虚之觀。哲學來自人類實踐,關乎人生。哲學對現實存在的一切追根究底、「打破砂鍋問到底」。它不僅是問「是什麽」(being),而且主要是追問「爲什麽」(why),特别是追問「爲什麽的爲什麽」。它關注整個宇宙,關注整個人類的命運,關注人生。它關心柴米油鹽醋茶和人的生命的關係,關心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挑戰。哲學是對一切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它關心具體現象背後的根據,關心人類如何會更好。

哲學是在根本層面上追問自然、社會和人本身,以徹底的態度反思已有的觀念和認識,從價值理想出發把握生活的目標和歷史的趨勢,展示了人類理性思維的高度,凝結了民族進步的智慧,寄託了人們熱愛光明、追求真善美的情懷。道不遠人,人能弘道。哲學是把握世界、洞悉未來的學問,是思想解放、自由的大門!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被稱爲「望天者」,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一书中説,「最初人們通過好奇—驚贊來做哲學」。如果説知識源於好奇的話,那麽産生哲學的好奇心,必須是大好奇心。這種「大好奇心」衹爲一件「大事因緣」而來,所謂大事,就是天地之間一切事物的「爲什麽」。哲學精神,是「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問」,是一種永遠追問的精神。

哲學不衹是思維。哲學將思維本身作爲自己的研究對象,對思想本身進行反思。哲學不是一般的知識體系,而是把知識概念作爲研究的對象,追問「什麽才是知識的真正來源和根據」。哲學的「非對象性」的思想方式,不是「純形式」的推論原則,而有其「非對象性」之對象。哲學之對象乃是不斷追求真理,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兼而有之的過程,是認識的精粹。哲學追求真理的過程本身就顯現了哲學的本質。天地之浩瀚,變化之奥妙,正是哲思的玄妙之處。

哲學不是宣示絶對性的教義教條,哲學反對一切形式的絶對。哲學解放束縛,意味著從一切思想教條中解放人類自身。哲學給了我們徹底反思過去的思想自由,給了我們深刻洞察未來的思想能力。哲學就是解放之學,是聖火和利劍。

哲學不是一般的知識。哲學追求「大智慧」。佛教講「轉識成智」,識與智相當於知識與哲學的關係。一般知識是依據於具體認識對象而來的、有所依有所待的「識」,而哲學則是超越於具體對象之上的「智」。

公元前六世紀,中國老子説,「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又説,「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對道的追求就是對有之爲有、無形無名的探究,就是對天地何以如此的探究。這種追求,使得哲學具有了天地之大用,具有了超越有形有名之有限經驗的大智慧。這種大智慧、大用途,超越一切限制的籬笆,達到趨向無限的解放能力。

哲學不是經驗科學,但又與經驗有聯繫。哲學從其作爲學問誕生起,就包含於科學形態之中,是以科學形態出現的。哲學是以理性的方式、概念的方式、論證的方式來思考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在亞里士多德那裏,凡是研究實體(ousia)的學問,都叫作「哲學」。而「第一實體」則是存在者中的「第一個」。研究第一實體的學問稱爲「神學」,也就是「形而上學」,這正是後世所謂「哲學」。一般意義上的科學正是從「哲學」最初的意義上贏得自己最原初的規定性的。哲學雖然不是經驗科學,却爲科學劃定了意義的範圍、指明了方向。哲學最後必定指向宇宙人生的根本問題,大科學家的工作在深層意義上總是具有哲學的意味,牛頓愛因斯坦就是這樣的典範。

哲學不是自然科學,也不是文學藝術,但在自然科學的前頭,哲學的道路展現了;在文學藝術的山頂,哲學的天梯出現了。哲學不斷地激發人的探索和創造精神,使人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不斷達到新境界,在改造世界中從必然王國到達自由王國。

哲學不斷從最根本的問題再次出發。哲學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不斷重構新的世界觀、認識人類自身的歷史。哲學的歷史呈現,正是對哲學的創造本性的最好説明。哲學史上每一位哲學家對根本問題的思考,都在爲哲學添加新思維、新向度,猶如爲天籟山上不斷增添一隻隻黄鸝翠鳥。

如果説哲學是哲學史的連續展現中所具有的統一性特徵,那麽這種「一」是在「多」個哲學的創造中實現的。如果説每一種哲學體系都追求一種體系性的「一」的話,那麽每種「一」的體系之間都存在著千絲相聯、多方組合的關係。這正是哲學史昭示於我們的哲學多樣性的意義。多樣性與統一性的依存關係,正是哲學尋求現象與本質、具體與普遍相統一的辯證之意義。

哲學的追求是人類精神的自然趨向,是精神自由的花朵。哲學是思想的自由,是自由的思想。

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傳統中,最爲内在的、最爲深刻的、最爲持久的精神追求和價值觀表達。中國哲學已經化爲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道德準則、人生追求、精神境界。中國人的科學技術、倫理道德,小家大國、中醫藥學、詩歌文學、繪畫書法、武術拳法、鄉規民俗,乃至日常生活也都浸潤着中國哲學的精神。華夏文化雖歷經磨難而能够透魄醒神,堅韌屹立,正是來自於中國哲學深邃的思維和創造力。

先秦時代,老子孔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之間的百家争鳴,就是哲學精神在中國的展現,是中國人思想解放的第一次大爆發。兩漢四百多年的思想和制度,是諸子百家思想在争鳴過程中大整合的結果。之際,玄學的發生,則是儒道衝破各自藩籬,彼此互動互補的結果,形成了儒家獨尊的態勢。三百年,佛教深入中國文化,又一次帶來了思想的大融合和大解放,禪宗的形成就是這一融合和解放的結果。兩宋三百多年,中國哲學迎來了第三次大解放。儒釋道三教之間的互潤互持日趨深入,朱熹的理學和陸象山的心學,就是這一思想潮流的哲學結晶。

古希臘哲學强調沉思和理論建構不同,中國哲學的旨趣在於實踐人文關懷,它更關注實踐的義理性意義。中國哲學當中,知與行從未分離,中國哲學有着深厚的實踐觀點和生活觀點,倫理道德觀是中國人的貢獻。馬克思説,「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也正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這種哲學上的契合性,正是馬克思主義能够在中國扎根並不斷中國化的哲學原因。

「實事求是」是中國的一句古話。今天已成爲深遂的哲理,成爲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爲基準。實事求是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改革開放的基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實事求是。實事求是就是中國人始終堅持的哲學思想。實事求是就是依靠自己,走自己的道路,反對一切絶對觀念。所謂中國化就是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一切理論必須符合中國實際。

二 哲學的多樣性

實踐是人的存在形式,是哲學之母。實踐是思維的動力、源泉、價值、標準。人們認識世界、探索規律的根本目的是改造世界,完善自己。哲學問題的提出和回答,都離不開實踐。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理論只有成爲人的精神智慧,才能成爲改變世界的力量。

哲學關心人類命運。時代的哲學,必定關心時代的命運。對時代命運的關心就是對人類實踐和命運的關心。人在實踐中産生的一切都具有現實性。哲學的實踐性必定帶來哲學的現實性。哲學的現實性就是强調人在不斷回答實踐中各種問題時應該具有的態度。

哲學作爲一門科學是現實的。哲學是一門回答並解釋現實的學問,哲學是人們聯繫實際、面對現實的思想。可以説哲學是現實的最本質的理論,也是本質的最現實的理論。哲學始終追問現實的發展和變化。哲學存在於實踐中,也必定在現實中發展。哲學的現實性要求我們直面實踐本身。

哲學不是簡單跟在實踐後面,成爲當下實踐的「奴僕」,而是以特有的深邃方式,關注着實踐的發展,提升人的實踐水平,爲社會實踐提供理論支撑。從直接的、急功近利的要求出發來理解和從事哲學,無異於向哲學提出它本身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哲學是深沉的反思,厚重的智慧,事物的抽象,理論的把握。哲學是人類把握世界最深邃的理論思維。

哲學是立足人的學問,是人用於理解世界、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之學。「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惠,惠之。」哲學的目的是爲了人。用哲學理解外在的世界,理解人本身,也是爲了用哲學改造世界、改造人。哲學研究無禁區,無終無界,與宇宙同在,與人類同在。

存在是多樣的、發展是多樣的,這是客觀世界的必然。宇宙萬物本身是多樣的存在,多樣的變化。歷史表明,每一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文化的多樣性是自然律,是動力,是生命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借鑒,補充浸染,共同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繁榮,這是規律。對象的多樣性、複雜性,决定了哲學的多樣性;即使對同一事物,人們也會産生不同的哲學認識,形成不同的哲學派别。哲學觀點、思潮、流派及其表現形式上的區别,來自於哲學的時代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差异。世界哲學是不同民族的哲學的薈萃,如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阿拉伯哲學等。多樣性構成了世界,百花齊放形成了花園。不同的民族會有不同風格的哲學。恰恰是哲學的民族性,使不同的哲學都可以在世界舞臺上演繹出各種「戲劇」。即使有類似的哲學觀點,在實踐中的表達和運用也會各有特色。

人類的實踐是多方面的,具有多樣性、發展性,大體可以分爲: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改造人類社會的實踐,完善人本身的實踐,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精神活動。人是實踐中的人,實踐是人的生命的第一屬性。實踐的社會性决定了哲學的社會性,哲學不是脱離社會現實生活的某種遐想,而是社會現實生活的觀念形態,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人的發展水平的重要維度。哲學的發展狀况,反映着一個社會人的理性成熟程度,反映著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哲學史實質上是自然史、社會史、人的發展史和人類思維史的總結和概括。自然界是多樣的,社會是多樣的,人類思維是多樣的。所謂哲學的多樣性,就是哲學基本觀念、理論學説、方法的異同,是哲學思維方式上的多姿多彩。哲學的多樣性是哲學的常態,是哲學進步、發展和繁榮的標誌。哲學是人的哲學,哲學是人對事物的自覺,是人對外界和自我認識的學問,也是人把握世界和自我的學問。哲學的多樣性,是哲學的常態和必然,是哲學發展和繁榮的内在動力。一般是普遍性,特色也是普遍性。從單一性到多樣性,從簡單性到複雜性,是哲學思維的一大變革。用一種哲學話語和方法否定另一種哲學話語和方法,這本身就不是哲學的態度。

多樣性並不否定共同性、統一性、普遍性。物質和精神,存在和意識,一切事物都是在運動、變化中的,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我們的基本哲學觀點!

當今的世界如此紛繁複雜,哲學多樣性就是世界多樣性的反映。哲學是以觀念形態表現出的現實世界。哲學的多樣性,就是文明多樣性和人類歷史發展多樣性的表達。多樣性是宇宙之道。

哲學的實踐性、多樣性,還體現在哲學的時代性上。哲學總是特定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一定歷史條件下人的反思活動的理論形態。在不同的時代,哲學具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哲學的多樣性,也是歷史時代多樣性的表達。哲學的多樣性也會讓我們能够更科學地理解不同歷史時代,更爲内在地理解歷史發展的道理。多樣性是歷史之道。

哲學之所以能發揮解放思想的作用,在於它始終關注實踐,關注現實的發展;在於它始終關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哲學本身没有絶對空間,没有自在的世界,只能是客觀世界的映象,觀念形態。没有了現實性,哲學就遠離人,就離開了存在。哲學的實踐性,説到底是在説明哲學本質上是人的哲學,是人的思維,是爲了人的科學!哲學的實踐性、多樣性告訴我們,哲學必須百花齊放、百家争鳴。哲學的發展首先要解放自己,解放哲學,就是實現思維、觀念及範式的變革。人類發展也必須多塗並進,交流互鑒,共同繁榮。采百花之粉,才能釀天下之蜜。

三 哲學與當代中國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思辨的傳統,中國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鳴就是哲學繁榮的史象。哲學是歷史發展的號角。中國思想文化的每一次大躍升,都是哲學解放的結果。中國古代賢哲的思想傳承至今,他們的智慧已浸入中國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情懷。

中國共産黨人歷來重視哲學,毛澤東在一九三八年,在抗日戰争最困難的條件下,在延安研究哲學,創作了實踐論和矛盾論,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思想解放,成爲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迎來中國哲學的新發展。當代中國必須有自己的哲學,當代中國的哲學必須要從根本上講清楚中國道路的哲學道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要有哲學的思維,必須要有不斷深入的反思。發展的道路,就是哲思的道路,文化的自信,就是哲學思維的自信。哲學是引領者,可謂永恒的「北斗」,哲學是時代的「火焰」,是時代最精緻最深刻的「光芒」。從社會變革的意義上説,任何一次巨大的社會變革,總是以理論思維爲先導。理論的變革,總是以思想觀念的空前解放爲前提,而「吹響」人類思想解放第一聲「號角」的,往往就是代表時代精神精華的哲學。社會實踐對於哲學的需求可謂「迫不及待」,因爲哲學總是「吹響」這個新時代的「號角」。「吹響」中國改革開放之「號角」的,正是「解放思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改革死路一條」等哲學觀念。「吹響」新時代「號角」的是「中國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鬥的目標」。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動力,變革是社會解放的永遠的課題,思想解放,解放思想是無盡的哲思。中國正走在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之路上,搞探索没有哲學不成!

中國哲學的新發展,必須反映中國與世界最新的實踐成果,必須反映科學的最新成果,必須具有走向未來的思想力量。今天的中國人所面臨的歷史時代,是史無前例的。十三億人齊步邁向現代化,這是怎樣的一幅歷史畫卷!是何等壯麗、令人震撼!不僅中國歷史上亘古未有,在世界歷史上也從未有過。當今中國需要的哲學,是結合天道、地理、人德的哲學,是整合古今中西的哲學,只有這樣的哲學才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哲學。

當今中國需要的哲學,必須是適合中國的哲學。無論古今中外,再好的東西,也需要再吸收,再消化,必須要經過現代化和中國化,才能成爲今天中國自己的哲學。哲學是解放人的,哲學自身的發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也是人的一个思維升華、羽化的過程。中國人的思想解放,總是隨著歷史不斷進行的。歷史有多長,思想解放的道路就有多長;發展進步是永恒的,思想解放也是永無止境的,思想解放就是哲學的解放。

習近平説,思想工作就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這就需要我們確立一種「知己知彼」的知識態度和理論立場,而哲學則是對文明價值核心最精練和最集中的深邃性表達,有助於我們認識中國、認識世界。立足中國、認識中國,需要我們審視我們走過的道路,立足中國、認識世界,需要我們觀察和借鑒世界歷史上的不同文化。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中國「獨特的歷史命運」、中國「獨特的基本國情」,「决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一切現實的,存在的社會制度,其形態都是具體的,都是特色的,都必須是符合本國實際的。抽象的制度,普世的制度是不存在的。同時,我們要全面客觀地「看待外部世界」。研究古今中外的哲學,是中國認識世界、認識人類史,認識自己未來發展的必修課。今天中國的發展不僅要讀中國書,還要讀世界書。不僅要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經典,更要學習哲學的經典。當前,中國正走在實現「中國夢」的「長征」路上,這也正是一條思想不斷解放的道路!要回答中國的問題,解釋中國的發展,首先需要哲學思維本身的解放。哲學的發展,就是哲學的解放,這是由哲學的實踐性、時代性所决定的。哲學無禁區、無疆界。哲學是關乎宇宙之精神,是關乎人類之思想。哲學將與宇宙、人類同在。

四 哲學典籍

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是要讓中國人能研究中外哲學經典,吸收人類精神思想的精華;是要提升我們的思維,讓中國人的思想更加理性、更加科學、更加智慧。

中國有盛世修典的傳統。中國古代有多部典籍類書(如 「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在新時代編纂中外哲學典籍大全,是我們的歷史使命,是民族復興的重大思想工程。

只有學習和借鑒人類精神思想的成就,才能實現我們自己的發展,走向未來。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就是在思維層面上,在智慧境界中,繼承自己的精神文明,學習世界優秀文化。這是我們的必修課。

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合作和友誼,必須達到哲學層面上的相互認同和借鑒。哲學之間的對話和傾聽,才是從心到心的交流。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就是在搭建心心相通的橋樑。

我們編纂這套哲學典籍大全,一是中國哲學,整理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典籍,濃縮中國思想史上的精華;二是外國哲學,主要是西方哲學,吸收外來,借鑒人類發展的優秀哲學成果;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展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成就;四是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哲學成果,特别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編纂這部典籍大全,是哲學界早有的心願,也是哲學界的一份奉獻。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總結的是書本上的思想,是先哲們的思維,是前人的足迹。我們希望把它們奉獻給後來人,使他們能够站在前人肩膀上,站在歷史岸邊看待自己。

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是以「知以藏往」的方式實現「神以知來」;中外哲學典籍大全的編纂,是通過對中外哲學歷史的「原始反終」,從人類共同面臨的根本大問題出發,在哲學生生不息的道路上,綵繪出人類文明進步的盛德大業!

發展的中國,既是一個政治、經濟大國,也是一個文化大國,也必將是一個哲學大國、思想王國。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是不分國界的,哲學的邊界是實踐,實踐的永恒性是哲學的永續綫性,打開胸懷擁抱人類文明成就,是一個民族和國家自强自立,始終佇立於人類文明潮頭的根本條件。

擁抱世界,擁抱未來,走向復興,構建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法論,這是中國人的視野、情懷,也是中國哲學家的願望!

李鐵映

二〇一八年八月

世界政治研究.2022年.第四辑:总第十六辑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8768次
ISBN:978-7-5227-1168-3
简介:

《世界政治研究》面向国外公开发行,重点刊发国际政治、比较政治、国际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经济学、全球治理、区域和国别政治等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鼓励思想创新的学术争鸣,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性,尤其欢迎实证研究的稿件。本书为第16辑,收录了笔谈:世界秩序的转型与重构;后发国家移动支付产生赶超的机会窗口——以肯尼亚、中国和印度为例;国际社会衰退:以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区域国际体系为例;“印太战略”的前身:卡尔·豪斯浩弗的“印太”政治海洋学四篇文章。

世界政治中的族群冲突

作者: 王伟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0218次
ISBN:978-7-5227-0346-6
简介:

自族群以降,冲突便已有之。族群战争、部落战争和民族战争亦是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起源因素之一。冷战后,族群冲突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冲突形式,给族群安全、国家安全、区域安全乃至国际安全带来巨大风险和挑战。在全球化、国际化日益深入,国家间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族群冲突愈发是世界政治场域中族际政治、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多重博弈的结果。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从世界政治的视角,以国内、国际相结合的分析为主线,本书探讨了国际权力转移形势下的大国竞争(地缘政治竞争、经济竞争和意识形态竞争)及大国权力兴衰对族群冲突的影响。书中所现的中东库尔德人族群冲突、南亚斯里兰卡族群冲突、非洲安哥拉和布隆迪族群冲突、高加索地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族群冲突、东欧乌克兰族群冲突和欧美种族冲突均是多层联动,多重博弈的结果。世界秩序转型、国际权力转移是族群冲突的重要影响因素。将族群和族群冲突带入世界政治的分析是紧要的、必要的。

上合示范区:新角色与新平台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8074次
ISBN:978-7-5227-1014-3
简介:

“十三五”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岛,赋予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重任。青岛获批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是党中央赋予青岛的重大历史使命。上合示范区在物流、贸易、产能和人文合作等方面的前期发展为其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报告详细分析了上合示范区与上合组织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等的关系,并围绕上合示范区建设“四大中心”目标,对上合示范区现阶段发展成就和挑战等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推动建设上合示范区“六大平台”及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建议。

《论语》英译与文化传播

作者: 刘宏伟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9894次
ISBN:978-7-5227-1191-1
简介:

《论语》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也是最早译成英文的中国典籍之一。它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其中“仁爱”“忠恕”“孝道”“和谐”等核心思想精华,对当代中西方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及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本书融合传播学、哲学与比较文化学等相关理论,运用了文献研究、文本分析、个案研究、问卷测量及跨学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论语》英译与文化传播进行了深入研究。本书以《论语》英译为例,参照以往经典传播模式,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人己通”对外译介新模式,并提出实施该模式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应遵循的原则。本书认为,《论语》等典籍英译应突破以往文化外译二元对立之藩篱,秉持“人己通”理念与模式,既尊重中西文化之差异,又探求文化之共通,从而真正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

作者: 张翼 房连泉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9975次
ISBN:978-7-5227-0952-9
简介:

党的二十大清晰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步走”战略,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宏伟部署。

本书聚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讨论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与就业结构转变的既定趋势,分析了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论证了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养老服务、儿童照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主要民生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社会结构转型、在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的大背景下,系统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防范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挑战,赓续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政务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2021

简介:

摘要:2021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法学研究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围绕决策公开、管理服务公开、执行和结果公开、政务公开平台建设、依申请公开等方面,继续对48家国务院部门、31家省级政府、49家较大的市政府、120家县(市、区)政府的政务公开工作情况进行了第三方评估。评估显示,2021年政务公开制度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权力清单、规范性文件、财政预决算等方面信息公开和解读回应工作稳步推进,重大决策预公开、建议提案办理、政府债务、行政处罚、政务服务等方面信息公开进步明显,公开平台基本健全,但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公开意识,找准公众需求,强化标准引领,不断提升政务公开质量和实效。

关键词:政务公开 政府透明度 法治指数 政府网站

Abstract: In 2021,The Center for Studies of the National Rule of Law Index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and the Innovation Project Team on the Rule of Law Index of the Institute of Law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ontinued to carry out third-party assessment on the open government work of 48 departments of the State Council,31 provincial level governments,49 governments of larger cities,and 120 county(city,or district)level governments,focusing on such aspects of the work as openness of decision-making,openness of administrative services,openn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law and its results,construction of open government platforms,and disclosure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upon application.The assessment shows that,in 2021,the open government system was further improved; the work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policy interpretation and response to public concerns with respect to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power list,normative documents,financial budget and final accounts,etc.had been steadily advanced;significant progress had been made in the pre-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about major decisionmaking and in th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about handling of suggestions from duties to peoples congresses and proposals from member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 tive Conference,government debt,administrative penalty,government services,etc.;and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latforms were basically sound.In the future,more efforts still need to be made by China in further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openness,accurately identifying public needs,and strengthening the guiding role of standards,so as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openness of government affairs.

KeyWords: openness of government affairs; government transparency; the rule of law index; government web-site

国企改革与公司治理:中国探索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8847次
ISBN:978-7-5227-0995-6
简介:

摘要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已进入“多元化治理”阶段,“多元化”不仅表现为混合所有制背景下国有企业形态的多样性,利益相关者和治理主体参与决策及监督的广泛性,也体现在近年“分类监管”思路下的国资监管模式差异性和授权放权改革下国企微观激励机制上的灵活性,以及党的领导和党组织嵌入形成国企治理模式上的复合性。未来的改革,应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和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兼顾规范和效率,兼顾业绩与责任,重点推进专业董事会建设、多元参与和差异治理创新、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提高,从而实现国有企业的“良治”。

关键词:国企改革;公司治理;多元化治理

Abstract: The governance of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diversified governance”.“Diversification”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diversity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xed ownership,but also in the wide participation of stakeholders and governance subjects in decision-making and supervision,as well a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into the governance model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In the future reform,we should continue to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arty's leadership and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give consideration to both norms and efficiency,performance and responsibility,and focus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boards of directors,diversified participation and different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ransparency improvement,so as to achieve“good governance”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Key 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corporate governance,diversified governance

上一页 473474475476477 478 479480481482下一页  第 /3415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