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天府文化概论

作者: 杨玉华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0936次
ISBN:978-7-5227-1043-3
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是维护世界和平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一带一路”则是文明互鉴的重要路线、渠道和阵地。尤其是在时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在多元文化碰撞、交流日益密切的时代语境下,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促成各国文明、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存,以消除不同文明圈之间的隔阂、误解、偏见,对于推动国家整体对外交往及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传播、创新,建构“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全球性文明,乃至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成都是一座具有4500年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创造过丰富灿烂的文明成就,形成了“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精神。成都又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古蜀时代开始,就形成了文化交流、互鉴的优良传统,留下了文明互鉴、互通的千古佳话。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成都在新时代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有重要地位,扮演着重要角色。必当趁势而上、大有作为。

成都大学是一所年轻而又古老的学校,其校名可追溯到1926年以张澜先生为首任校长的“国立成都大学”。虽然1931年后即并入国立四川大学,但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仅居四川三所大学(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大、公立四川大学)之首,而且在全国教育部备案的21所国立大学中,也名列第七。并且先后有吴虞、吴芳吉、李劼人、卢前、伍非百、龚道耕、赵少咸、蒙文通、魏时珍、周太玄等著名教授在此任教。因此,成都大学乃是一所人文底蕴深厚、以文科特色见长的高校。即便从通常所认为的1978年建校算起,也仍然产生了白敦仁、钟树梁、谢宇衡、常崇宜、曾永成“五老”,并且都是以传统的文史学科见长的教授。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属唯一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理应成为成都文明互鉴、对外交往、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国际化水平的重镇和高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成都大学在实施“五四一”发展战略,实现其高水平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如何接续其深厚人文传统,再现文科历史荣光,建成成都文化传承发展创新高地,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及“三城”“三都”建设中,擘画成大方案、提供成大智慧、贡献成大力量,就成了成大人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因此,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特别是依托四川大学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师资、项目,借智借力,培育人才,建设学科,积累成果,不断发展壮大成都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就成了不二选择。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大学进一步强化拓展与四川大学的合作,在其“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下成立“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以中华多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为基础,旨在为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对话、互鉴及未来的创新发展而搭建支撑平台、凝聚社会共识、建立情感纽带,指导引领成都大学文科高水平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心立足西南、心系天下,充分发挥成都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南方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独特优势,以学术研究为依托,以理论研究、平台构建、学科培育、人才培养、智库建设为抓手,积极参与构建当代中国国家文化,就文明互鉴、“一带一路”倡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创新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搞好顶层设计,精心编制中长期规划,汇聚和培育一支高水平人才队伍,立足成都大学人文社科的现实基础和优势,久久为功,集腋成裘,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充分彰显学术创新力,逐渐提高“中心”的影响力。因此,编撰出版“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学术丛书”就成了重点工作和当务之急。

“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学术丛书”每年从成都大学人文社科教师专著中遴选,并全额资助出版。每年一辑,一辑八种左右。开始几辑不分学科系列,待出版的专著积累到一定数量或每年申请资助出版专著数目较多时,方按学科类别分为几个系列。如天府文化系列丛书、成都大学学术文库、重点优势学科研究系列丛书(如古典学、文艺学、比较文学等)。资助出版的著作为专著、译著、古籍整理(点校、注疏、选注等),以创新性、学术性、影响力为入选标准。力求通过10年的持续努力,出版80部左右学术著作,使丛书在学界产生较大的规模效应和影响力,成为展示成都悠久厚重历史文化积淀、中国人文社科西部重镇丰硕成果的“窗口”和成都大学深厚人文传统、雄厚社科实力和丰硕“大文科”建设成就的一张靓丽名片。合抱之木,起于茎寸。百年成大,再铸辉煌!但愿学界同仁都来爱护“丛书”这株新苗,在大家精心浇灌壅培下,使之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杨玉华

2021年11月6日

于成都濯锦江畔澡雪斋

伍蠡甫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作者: 王新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0130次
ISBN:978-7-5227-0729-7
简介:

本书以伍蠡甫在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画论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为研究对象,对其文艺美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进行综论。通过回顾前辈学人接受传播西方文艺理论和传承光大中国传统艺术的艰辛历程,分析他在从事文艺美学研究中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以期为我国20世纪文艺理论发展史的学术史研究增添新的思想资源,对我国文艺理论的传承与创新、中西比较艺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学人典范和思想启迪。

中国生物安全治理体系构建:权责与协同

作者: 李萌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9613次
ISBN:978-7-5227-0927-7
简介:

本书在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调研分析当前国内外生物安全风险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需求,深入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安全治理体系架构,包括治理目标的顶层设计与分解、具体任务的分工与协调、组织架构的构成与权责边界的划分、运行机制与协调机制的构建等。为筑牢国家生物安全防线和提高生物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生物安全治理的实务工作提供了解决难题的创新思维与方法论。

雪莱诗歌研究

作者: 曹山柯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0260次
ISBN:978-7-5203-9494-9
简介:

《雪莱诗歌研究》从雪莱诗歌中的神话隐喻视角切入,对雪莱诗歌尤其是他的长诗和诗剧中与意识形态、权力、权威和暴力、君主制、共和制等相关的内容及其艺术特征进行了梳理、分析和讨论,并探讨神话在雪莱的诗歌里是如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或手法来展示政治主题的。雪莱诗歌中神话的独特运用使得他的诗歌颇具革命性、战斗性和反叛精神,在与西方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潮相呼应的同时呈现丰富多彩、跌宕起伏的艺术魅力。

迈向更加包容的中国营商环境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8839次
ISBN:978-7-5227-0957-4
简介:

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正式启动“包容性绿色发展跟踪调查”,覆盖中国7大地理区域、31个省级行政区、300余个地级行政区。本书基于该调查的主题之一——“包容性营商环境”的调查结果展开分析,主要从公众感知角度调研全社会对包容性营商环境的感知水平和见解。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中国包容性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包容性营商环境的含义;第二部分对受访者的地区分布、产业结构、年龄层次、性别构成、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和工作情况等主要特征作简要描述;第三部分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从政府服务、市场秩序、政策优惠、法治建设和税收优惠五个维度调研公众对中国包容性营商环境的认知,并对总体营商环境进行系统性分析,对中国建设包容性营商环境提出政策建议;第四至第十部分依次对华北、华东、东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地区的包容性营商环境进行具体分析。

宋代地方官僚制度探研

作者: 苗书梅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9361次
ISBN:978-7-5227-0454-8
简介:

本书是关于宋代地方州县官僚制度的论文集,主要研讨了宋代州级文臣职官的设置及其相关任用和管理制度、两种宋代特殊的基层职官体系监当官与巡检的设置与选任制度、宋代地方官任期制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两宋边远地区基层官员特殊的任用制度,以及州县胥吏制度等,试图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视角,推进宋代地方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情况、宋代地方治理在维护王朝统治中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时代特点等问题的基础性研讨,为反思新时代地方治理提供参考。

基层治理创新:城市社区治理精细化研究

作者: 张勇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0777次
ISBN:978-7-5227-0336-7
简介:

本书以问题为导向,以调查为基础,针对我国城乡社区治理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矛盾和治理困境,特别是实践中存在的“有治理”但治理效果不理想,甚至治理失效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梳理城乡社区治理精细化的实践探索和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挖掘其内在规律,为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

“一带一路”手册.2022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3009次
ISBN:978-7-5227-0881-2
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2022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九周年,从酝酿至今历时五个年头的《“一带一路”手册》,也将推出第三个中文版本。由于“一带一路”的实践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力争每隔一年就推出一个新的手册版本,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同步出版中英文版本。在每一个版本中,我们都力图保持几个“初心”。

首先,我们力求全面、系统反映“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2018年版共计117个词条,反映的是2016—2017年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和成果;2020年版共计155个词条,反映的是2018—2019年的进展和成果;即将出版的2022年版共计102个词条,反映2020—2021年的进展和成果。这样做,既保持每个版本的相对独立性,也保持了手册的开放性和版本之间的连续性。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词条内容主要以反映最新进展和最新成果为主,有少部分条目名称看似未变,但是内容仍会有较大的不同,这样可以最大限度上减少不同版本之间的重复。

其次,我们保持了最初的设计理念、框架和风格。手册以“条目模式”为编撰体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与原则、历史与现状、基本知识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集中展示。同时,手册也并没有局限于“一带一路”倡议本身,而是以开放的态度,对国际社会提出的类似倡议也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特别是强调这些倡议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对接与共同发展。

再次,我们坚持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编撰和出版本手册。作为一个全球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进展和成果都迫切需要为世界所了解和认知。与此同时,国内外均有迫切的需求,希望有这样一本书,既能够全面系统展示“一带一路”倡议的来龙去脉,也能够对最新的理论、政策和实践进展予以更新。因此,分别作为国内国际的顶级专业出版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手册》的问世。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贝谨立(Jeremy North)先生表示,该手册的成功是中英双方多年合作历史上一个闪耀的里程碑,是“中西方学者对话与合作的典范之作,是传播知识,促进人心相通的典范之作”。我们还特别邀请了英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经济学家彼得·诺(Peter Nolan)兰教授担任联合主编,不同版本也酌情邀请其他著名学者担任联合执行主编。

最后,我们始终将其作为集体项目和集体成果来进行组织。为做好手册的撰写工作,我们多次举办小型研讨会,征求中外各方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就条目的增删选择进行研讨。迄今为止,直接参与手册词条撰写的作者队伍,规模已达92位。

《“一带一路”手册》出版以来,逐步为国内、国际社会了解和认同。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们坚信“一带一路”倡议必将给世界发展带来全新的面貌。一位外国人士描述中国梦的话,我认为放在“一带一路”这儿也非常合适,“一带一路”倡议就像一朵花,花开后,其他人都可以闻到花香。《“一带一路”手册》也将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花开而清香四溢。在此,特别感谢为《“一带一路”手册》问世做出过贡献的每一位同行。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副理事长、首席专家

2022年10月17日

上一页 475476477478479 480 481482483484下一页  第 /3415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