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研究有效性评价的理论构建与方法设计
本书从理论构建及方法设计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将循证决策与实践、元分析以及综合集成论作为本书的理论基础,提出情报研究有效性评价的“概念金字塔”模型。构建情报研究有效性评价概念,分析情报研究有效性评价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关预防措施。将Meta分析、竞争性假设纳入到传统情报研究流程,从而构建理想化情报研究理论模型,并对其关键要素进行提炼及标准化界定。设计其评价指标和指标体系,设计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系数确定流程及基于FUZZY的情报研究有效性评价方法。设计有效性评价量表,收集不同专家组评判意见,计算各专家组评价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对基于AHP-FUZZY的情报研究有效性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公平视域下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全面探索和分析了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本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过程,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与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逻辑关系,在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均等化的构想,旨在为推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有效途径和发展模式。
中国城市居民负债行为与债务风险研究
本书紧密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金融风险监管面临的新要求、新变化,密切跟踪国内外最新文献,收集、整理相关数据信息,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城市居民加杠杆的行为动因,揭示了其背后的家庭债务风险程度,探析了家庭债务风险的决定因素与影响机制,提炼并构建了更具可适性和差异化的家庭债务风险规避策略,为当前我国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金融风险特别是微观家庭财务风险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反对派研究
对中国后殖民批评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站在反对和批判的立场上进行的,而这些立场本身却较少被反思与相对化。本书结合中国后殖民批评的具体事件和议题梳理论争多方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观点,探讨了反对方指责中国后殖民批评的民族主义问题、二元对立问题、政治经济学问题和知识分子伦理问题等。本书以“现代性”问题是贯穿本书一系列议题的红线,在研究中力图超越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中国/西方,传统/现代”的二元模式,在对中国后殖民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深度方面都有较大推进。
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研究:1949-2021
本书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古籍出版书目数据的基础上,对七十多年的古籍出版进行了学术总结。通过对古籍出版数据进行分析,描绘出新中国古籍出版的发展历程:即以1979年为界,将古籍出版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分别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与特点;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学术思潮等方面分析影响古籍出版的主要因素。对各类古籍的出版,从选取经学文献、总集别集、正史、方志、书目题跋等角度进行考察。将古籍出版与地方文化相结合,表现出古籍整理出版的地方性色彩。对于中国古籍整理出版的发展,指出古籍的数字化即是古籍出版的趋势,提出古籍整理出版的国家行为,形成国家古籍整理出版的管理体系。
欠发达地区新能源发展评价及政策研究
平衡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新能源以绿色、低碳、环保的优势成为破解这一困境的突破口。本书以欠发达地区新能源发展及政策评价为研究对象,从理论、实证和政策三个层面对欠发达地区新能源发展的环境效应、减贫效应及其扶贫政策进行分析,有利于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提出欠发达地区新能源发展及其扶贫政策优化体系,为巩固拓展新能源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智力支持。本书适合从事新能源发展、乡村振兴和公共政策等领域的科研人员、业界人士及政府部门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经济学等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
智能营销传播前沿研究
智能营销传播研究围绕一个总体性问题展开:即如何基于智能技术的发展,建立强智能、强智慧的健康可持续的营销传播生态。本书从通论篇、产业篇、营销篇、传播篇、广告篇五个维度,深入探讨新技术对营销传播的变革与重构,从学理角度和实践角度分析智能营销传播的性质和问题,推进智能营销传播领域框架建构、现状梳理、问题剖析、路径优化、趋势预判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也为业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