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N”表人派生词的二语习得研究
“X+N”表人派生名词,比如“读者”“球友”“歌星”“美食家”“单身族”等,是汉语作为二语习得和教学的难点,二语学习者常出现偏误。此外,词缀的定义、界限与分类问题,又是现代汉语本体研究中长期讨论的热点。本书使用个案跟踪、大规模样本测试、教学实验法、访谈法,考察了“X+N”表人派生名词的二语习得特征。考察对象为以越南语、韩国语和英语为主的共计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汉语作为二语学习者;同时,还对汉族儿童的母语的习得情况进行了对应性考察,作为参照。总结出语言发展的普遍特征和二语习得发展的独有特征,从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普通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进行了解释;反思现代汉语本体词缀存在的问题;最后考察了派生构词法在现行经典国际汉语教材练习中的运用状况。
马来西亚民族国家建构研究
马来西亚受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模式的影响,希冀将一国之内的人民整合成一个民族,即马来西亚民族。马来西亚建国以来,民族国家建构的政策基本上都是由马来民族主义的化身——巫统来主导,即使巫统一度成为在野党,但是巫统的民族国家建构政策的影响仍然广泛存在。巫统政府在名义上多次提出要建立一个团结合作的马来西亚民族,但从族群政策来分析,其目标取向主要在于优先确保马来人的利益,也可以这么说,马来人优先于马来西亚民族,巫统政府时期马来西亚实际上正在建立一个马来民族国家。本书在马来西亚民族国家建构研究的基础上,对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民族国家建构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比较了不同建构模式的利弊得失,旨在厘清民族国家建构的基本问题和辨析国家民族的本质。
非正式制度视角下中国对中东出口与投资研究
本书综合运用政治学、经济学和区域与国别学研究方法,探讨非正式制度距离对中国向中东国家出口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影响。本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语言因素和价值观因素对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产生重要影响,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积极意义。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体系下的海防职官与沿海治理研究
明清时期,受内乱、倭患、海盗及西方殖民者的影响,为了御外敌、平内乱、治海洋,政府在地方行政体系中增设专职“海防”的官员,完善了军政协同的防御体系。本书基于明清时期国家治理海洋的需求,深入研究海防职官的产生背景、历史沿革、空间分布与职能演变,分析海防职官在海洋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地位、作用与影响,进而揭示明清时期海洋治理的成效与不足,汲取历史经验。
列强在华使馆区特权制度研究:1901-1950
本书论述20世纪上半叶列强在华使馆区特权制度产生、发展和被废除的过程,探讨其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等问题,从一个侧面揭示列强的侵害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涵,展现民族、主权意识觉醒下中国历经奋斗走向独立自主的艰辛过程。
全球政治的时间维度:理论与历史
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时间构成了全球政治的基本维度。在结构与能动者的互构过程中,时间变量潜移默化地塑造出一幅复杂交织、跌宕起伏的全球政治图景,揭示出过去—当下—未来的时间延绵。自“行为主义革命”以来,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致力于追求普适宏大的社会规律,忽视对时间情境的把握,时常难以解释间断均衡的全球政治轨迹。基于对静态化与横向化的截断分离思维的反思,本书解构了西方政治学的单线性时间观,提出全球政治学的实践性时间观。建构实践导向的非线性时间观,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日益不确定世界的“时间性”理解。本书一方面将跨区域文明的发展置于全球时空压缩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对比理解;另一方面借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路径依赖与关键节点概念,洞察国际制度变革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动力。除绪论外,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系统聚焦线性时间观演化、全球化时空压缩、世界政治经济周期、历史制度的路径依赖、决策者时间视野、大国竞争战略节奏,以及全球数字治理等议题。实践性时间观有助于我们思考全球政治的变迁逻辑,为国际关系理论、外交决策研究与全球治理分析提供新的思维框架。
中西部重点城市国际交往研究报告:2022-2023
进入新时代,中西部省份日益跃居开放发展前沿。本书聚焦重庆、成都、西安等10个中西部重点城市2022—2023年国际交往领域的新发展,分析中西部重点城市作为内陆开放发展关键支点在深化国际交往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本书重点关注重庆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分析其在国际交往设施、动力、载体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的措施,就重庆如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合作,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此外,本书对影响中西部重点城市国际交往的国际经济因素进行了考察,冀望为中西部城市国际交往能力建设提供宏观视角。本书适合国家工作人员、研究学者以及关心中国中西部开放发展的社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