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弱有所扶”制度的残疾人就业路径创新研究
弱有所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弱有所扶制度在残疾人事业中的落实,理念上要以人为本,工作中要优化服务。本书在残疾人就业问题上,提出从人力资源开发角度发挥残疾人比较优势,创新残疾人就业路径,积极宣扬新残疾人观,保障残疾人不被歧视的权利、合理便利的权利、自我决定的权利、融入社会的权利,普惠和特惠结合促进残疾人就业,在为重度智力和精神障碍残疾人提供庇护性就业的同时,鼓励残疾人参与开放性、市场化的岗位就业,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中亚布哈拉汗国文明交往史
本书立足于文明交往理论,从历史学视角出发,釆用文明史的研究范式和区域史的叙述框架,围绕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对布哈拉汗国文明交往史进行全方位、广视角、多层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同时横向考量布哈拉汗国与外部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交往,研究其对外交往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以期深入剖析中亚近代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演变特征,为今天中国与中亚国家文明交流互鉴提供历史参考。
城乡均衡:县域经济产业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之路
作为乡村与城市互为关联的城镇化要素,农民县域城镇化实践深刻受到产业基础的影响,农民家庭的劳动力配置、资源配置、家庭发展目标是其中的关键要素。从产业基础的性质看,产业基础是基于县域产业中的传统社会结构的一种内发,其虽然受到外部市场经济的影响,但是由于产业基础扎根,乡村社会结构并未受到市场经济冲击,依托这一产业基础,乡村生产生活秩序未被冲击,并进一步增加了经济剩余和建构了非农产业体系。在这一背景下,县域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够以均衡的生产体系实现农民县域城镇化的目标,同时扩大市场内需和推动国家基层社会现代化转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凝练生成的话语体系,是新时代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人民的精神需要,建设新时代话语体系有助于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传播格局,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能。本书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背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现状,运用马克思主义话语理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理论以及全媒体话语生成与传播规律,探索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性与思的哲学:与胡塞尔共同思考超越论现象学(增...
本书通过对范畴直观与代现的被给予性疑难和同时性困境的探讨,以时间流形(一维流形构造二维连续统)为基础,提出了以意向流形理解超越论现象学的原创性方案。基于此框架,本书不仅对胡塞尔从描述心理学突入超越论现象学的缘由和过程、超越论现象学的诸基本问题以及现象学的边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对超越论现象学如何从根本上塑形法国现象学进行了探源性的研究。
马克思正义观及其现实观照研究
分析马克思主义反对派提出“资本剥削劳动不是非正义的”并冠以马克思之名,这种颠覆性的观点倒逼着人们回到马克思,开启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研究。作为政治哲学的终极指向,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从规范性维度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应然状态,但这种规范性的价值判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社会实然状态作为现实基础,人类社会是不断探索正义、实现正义的发展史。本书从思想源流、科学意蕴论证和阐释马克思正义观的观点和内容,在以马克思主义视野对古典正义理论、当代正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理论的辩证批判中,呈现和表达马克思正义观的现实观照。
超越区域生产网络:东亚分工体系重构与中国角色
本书在全面梳理东亚区域分工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东亚新一轮区域分工体系调整的内涵、特点与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东亚正在进行的区域分工体系调整与重构,是继雁行模式和东亚生产网络之后迎来的第三次历史性的结构转型,转型的基本方向是逐步摆脱对欧美发达国家出口的过度依赖,最终形成以区域内需求为主、区域内外均衡发展的“东亚经济圈”。以此为基础,本书深入讨论了中国在东亚区域分工体系调整与重构进程中的角色转化,即从“世界组装工厂”转型升级为“亚洲制造中心+世界消费中心”。最后,本书把“一带一路”建设与东亚区域分工体系调整和扩大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本书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结合乡村治理、创新管理与心理学等学科交叉的视角,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系统探讨了农民创新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不仅是新技术、新产品等外部创新成果的接受者,他们自身更是蕴含着强大的创新潜力;政府支持、家庭支持、社会网络及互联网使用等外部资源和条件能够影响农民创新,是推动农民创新的间接因素;农民的个人主动性、创新效能感及态度等心理因素则构成了影响创新行为的内生动力,是推动农民创新的直接因素。本书通过对农民心理因素与创新过程的深入剖析,丰富了基层创新理论的内涵;同时,书中提出的外部支持与内生动力相结合的农民创新激励策略对于激发农民创新活力、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