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一国首先胜利论的演进
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列宁用以指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思想理论,影响重大而深远。一国首先胜利论具有完整的演进过程:孕育于俄国1905年革命;提出、形成于1915—1916年,并因十月革命得到了初步验证;进一步发展于十月革命后,但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被推向极端,遭遇挫折;反思和调整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完成了核心内涵的最终确认。一国首先胜利论,理论内涵丰富,思维逻辑严密,发展脉络清晰,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胜利”论的补充和完善,也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启示。
中国宏观经济学
本教材在介绍了宏观经济学导论和宏观经济总量的衡量基础之上,围绕宏观经济研究的两大主题(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进行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实践的讨论。
在短期经济周期方面:首先,讨论在社会一般物价水平和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收入—支出模型。其次,分析利率可变条件下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并在价格水平可变条件下推导社会总需求。最后,推导社会总供给,构建AD-AS模型,分析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宏观经济政策效应。同时,讨论短期中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在长期经济增长方面:主要介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趋同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核算和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此外,本教材还讨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模型,讨论产品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并分析开放经济环境下的宏观经济短期均衡模型:IS-LM-BP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高维艺术与智能技术的融合研究
本书以艺术的高维化和技术的智能化的交叉融合为研究内容,探讨了智能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深刻变革。从高维艺术的视角,对大到宇宙、天体,小到细胞、蛋白质的结构等进行了展示。作者利用算法编程实现了混沌分形的复杂性高维突破,展示了分形艺术的独特审美价值;进行了智能技术支持的音乐可视化和图像可听化等交互设计和沉浸体验的新尝试;创设了人机共识的二维谱,提供了中国古乐谱转译的新方法。本书可作为数字媒体设计、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探索科技与艺术融合创新的参考性读物。
第三叙事:“主体民族志”批评
本书结集了对主体民族志进行分析与解读、批评与定位、回应与拓展的部分文章,从“作为本体论的‘第三叙事’”这一视角出发,以“第三主体”的实践参与理念,分析主体民族志关于对象论、认识论、方法论、目的论、叙事论等方面的新的表述,站在人类学整体进展之视角观照主体民族志的贡献与缺憾,并将主体民族志放在国内外民族志发展历程中进行学术定位,同时在对主体民族志的批评性回应中拓展“非线性传承”等新的学术理念。本书实践了主体民族志关于“三重主体”中“第三主体”(读者、评论者)真正参与的学术理念,为深入讨论与批评主体民族志提供多维视角的叙事,力求实现“对蹠人”创新性探索路径的延伸。
明清社会语言生活研究
语言是社会的影像,反映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活动。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的社会意识,都沉淀在语言中。本书结合了明清白话小说和社会语言学理论,将社会语言学的触角延伸至明清时期,通过考察该时期的社会语言接触、地理方言、宗教词汇、科举词汇、语言的阶层性、性别变体等,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了历史依据,勾勒出了明清时期的社会语言生活面貌。这样的研究既是有趣的,也是有益的。本书对于当下微观的社会语言生活研究及宏观社会语言规划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历代燕赵词全编补辑
《历代燕赵词全编补辑》是《历代燕赵词全编》(全三卷)的补辑之作。体例依《全编》,辑录上起隋唐、下迄民国之燕赵籍词人创作之词。编次以时代为序,以作者为经,词人姓氏下附小传,简要介绍词人生平仕履,并依据前人论述对词人作品略加评述,以见其词风源流、特征及对词坛的影响;有词学论著者,概括其精粹,以明其词学主张与渊源;无资料可参者,则以己意分析。此编旨在汇辑历代燕赵词作,补《历代燕赵词全编》(全三卷)的缺漏与不足,供研究者参考之用,网罗散失,虽断句零章,亦加摭拾,以见作为中国词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燕赵词之创作实绩和发展历程。
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产业资本运动的新变化研究
当前,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塑造了互联网生产方式,变革了产业资本运动的物质技术基础。本书基于《资本论》产业资本运动思想,尝试构建互联网技术条件下产业资本运动的分析框架,探索互联网生产方式对产业资本运动的影响,以期更好地认识资本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