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研究
本书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考察。具体的研究目标如下:第一,全面考察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明确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要素构成和作用机制;第二,深入调查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总结其目标定位、内容架构、培养模式和成效评价;第三,细致分析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发现其基本特征、一般规律、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第四,尝试构建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大学“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日本修改安保法与解禁自卫权:源流和历史变迁
本书以日本“安保法”的制定、修改和自卫权解释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二者之间的联动和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为核心,探讨日本当前积极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化及强化日美军事同盟的内在法律逻辑。分析日本“和平宪法”的本质及其不断弱化的背景,明晰日本相关法律与政治及日美同盟关系的未来走向及其影响。
汉画中的礼文化研究
在两汉以砖石为主要载体的画像中,有许多礼文化方面的内容,既有对礼仪活动的直接描绘,也有暗含礼义主题的画像场景。本书在对礼文化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对礼制与礼俗进行了区分,侧重探讨礼文化的三个方面:一是仪节规范层面的礼仪,二是精神层面的礼义,三是物质层面的礼器用具。本书从礼文化相关画像涌现的社会背景展开探讨,重点研究了汉画中的政治军事之礼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中体现的礼文化内容。本书在精神层面研究了汉画中反映的主流礼义精神和普遍礼俗观念,在物质层面具体探讨了汉画中的建筑及礼器用具。通过结合汉画与史料,本书还对汉代礼文化和汉画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汉画解读过程中出现的过分解读与不当解读问题进行了反思。汉画中的礼文化内容生动彰显了两汉的文明、强盛、有序以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地方性知识贡献取向:一项乡土教育人类学研究
本书基于教育人类学田野作业,运用人类学方法,围绕地方性知识观、田野研究经验和理论反思,搭建村庄地方性知识研究的逻辑理路,阐明地方性知识为乡村学校教育发展和村落文化繁荣注入新活力的贡献取向。通过深描与阐释,本书解读了地方性知识的情境意蕴,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人文生境中汲取地方性知识的理论精髓,考量地方性知识与学校教育普适性知识之间的互动关系。教育人类学研究发现,村庄与学校互为观照,建构了学生成人的知识框架。巩固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史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是编织现代性与地方性的摇篮,普适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多元互动与重构,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十九世纪的英国和亚洲:近代史的素描
本书为日本著名社科丛书“岩波新书”之一,书中生动描绘了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近代形象和19世纪亚洲的三角贸易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全球一体化对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影响。在19世纪全球一体化形成初期,东方与西方文明交汇过程中,亚洲的三角贸易以及东方对西方的影响是当下史学界较少涉及的研究领域,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通过回顾和反思这一时期英国与中国、印度、日本初次相遇的历史及对各国产生的不同影响,对同样面临全球化问题的今天仍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本书笔法流畅、生动,篇幅短小,适合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南大区域国别研究.第3辑
本刊广泛荟萃国内外区域国别研究成果和动向,展开多元、细致的学理讨论,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提供基础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与研究提供知识增量。本书为2024年第3期,收录卷首语、学理探幽、思者对话、学科评估四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