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
在生活美学研究已于中西方学界兴起的背景下,如何找到生活美学的中国问题,凸显生活美学的中国话语与本土经验就成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本书将目光投向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既从生成背景、日常生活审美实践、功能指向和内涵特质等方面展现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揭示晚明文人生活美学的实践特色、社会文化意蕴和审美精神,又以当代再生产的视角充分挖掘、激活和利用晚明文人的生活美学资源,使其参与当今全球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和介入当代人的审美化生存实践,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潜力和实践效能,从而推动生活美学研究的古今中西对话,并由此彰显生活美学的中国智慧与中国贡献。
近代交通与武汉城市发展变迁研究:1861—1938
本书以近代武汉为研究对象,在全面梳理近代武汉交通发展基本面貌的基础上,以城市史、社会史的视野系统考察近代交通发展对这一时期武汉城市空间、经济运行、社会风貌及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多重复合影响;同时,将武汉置于近代中国全国空间及时段中进行适度的比较分析,进而分析现代交通方式对近代武汉城市发展的正面及负面影响,明晰交通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现代城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当今武汉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课程决策的社会学研究
本书结合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在对社会学视域下教师课程决策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探究了社会学视域下教师课程决策的来源、层级与特征、运行机制与价值取向,阐明了教师课程决策的社会学理论基础;运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社会学视域下教师课程决策的异化现象与问题表征;发现了社会学视域下教师课程决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知识建构、集体行动、关系网络、公共生活维度的社会学视域下教师课程决策的实现策略。
大运河山东段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与策略研究
作为沿运重要省份,山东运河沿线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具备文旅融合发展的良好条件。本书以大运河山东段为考察对象,从运河文旅融合的现状和问题、理念和原则、遗产转化利用、文旅产业振兴、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文旅品牌宣传和推广、管理体制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全面构建山东运河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路径和策略,解决山东省在运河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山东运河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活态传承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撑。
城市文学地图.第三辑
本书是论文集,这些论文涉及到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等,既有文学的,也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学科。从时间跨度上看,既有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对现当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就研究方式来说,既是文学研究,也是文化研究,可以说是一种“以城市为方法”的文学/文化研究方式,打破了原来以文学文本为研究中心的文学研究范式。城市文学这一新的研究空间的打开,使原来以时间为维度的静态的文学研究,扩展为以空间为维度的动态的具有延展性的文学与文化综合研究。
《伦敦新闻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研究:1842—1876
本书是一部研究《伦敦新闻画报》的学术专著。作者在文明互鉴的视域下,综合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文本细读法、文史互证法和语图互文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伦敦新闻画报》(1842—1876)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立体阐释了其复杂成因,深入挖掘了其历史价值,深刻揭示了其构建的现代意义。这不仅是一次对晚清中国史的回溯,也是一次对国外代表性画报图文互生的审美体验,更是一次对西方新闻文本如何运用新闻话语与知识权力共同塑造中国人形象的理论探讨。
生态共同体视域下河西走廊生态治理研究
生态共同体以生态危机为出场背景,以有机整体的宏阔视野将人与自然置于互生互惠的生命共同体,规避了人类超拔于自然之上的鄙陋,使人性复归善意的本真,达致“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和谐之境。
河西走廊多元协同的生态治理遵循有机整体主义的统合理念、人与自然互不相胜的共生理念及可持续的新发展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统摄于生态治理的全过程。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新发展理念引领河西走廊生态治理实践,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为生态治理提供不竭动力和根本保障,开放发展为生态治理提供有利条件,绿色发展本身就是生态治理的实践逻辑,而生态治理的归宿则是实现优良生态和美好生活的自觉耦合,共享发展的成果。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统一形塑了卓异的价值共识和科学的行动指南,指引河西走廊在发展生态经济、完善生态政治制度体系、发掘生态文化资源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丽河西。
彝语动作核心词研究
本文以斯瓦德什(M·Swadesh)的《百词表》为依据,对彝语和汉语的动作核心词进行研究。全文约15.6万字,讨论了19个核心概念,具体词目共计308个,分别是汉语182个,彝语126个。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选题缘由、彝语动作核心词的研究意义、研究概况、研究创新和研究局限以及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第二章研究彝语和汉语中的核心动词,其中包括饮食动词、知觉动词、表肢体动作的核心词及其他部分词。第三章则总结了彝语和汉语核心词的异同,重点是彝语核心动词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文中的不足之处以及努力方向。在研究的具体过程中,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对彝汉两语同一概念下的成员词进行详细的共时描写,但在描写时侧重于彝语的语义场情况,分析它们在语音、词义、语用、语法等方面的具体使用情况,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