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思想史十三讲
《基督教思想史十三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七位基督教研究专家主笔的基督教思想史专题讲稿,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学科“登峰战略”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此书论及基督教的历史脉络、思想演进与分殊、重要代表人物思想探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等若干主题,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该书资料丰富,视野广阔,不仅可做专业教材,而且有利于学术思想交流。
以核心价值观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研究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本书坚持从唯物史观出发,以精神世界为起点,系统地分析其内在要素与结构,并以信仰为核心构建知、情、意、信“四位一体”“同心圆”精神世界结构图。以问题为导向,聚焦“狂奔”“内卷”“躺平”“摆烂”“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等现实问题,透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危机。以理论为指导,从核心价值观及其教育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精神世界的作用机制,探寻以核心价值观构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现实之路。
西南联大的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
本书以西南联大的文学教育和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解读,从通识课、写作课、专业课和课外活动四个方面考察了西南联大文学的特殊性及其对中国新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本书从教师的教学与个人创作的密切关系,学生的学习与习作生产的因果关系,以及高校的学术化视野对新文学理念构建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为理解西南联大文学的实验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数字劳动的批判性研究
本书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视阈,探讨数字劳动的崭新变革,对数字劳动的概念界定、不同样态、结构性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生产力角度对数字劳动进行批判性考察,研究了数字劳动的迭代效应和主体性悖论,并提出数字劳动价值论;从生产关系角度对数字劳动的新型异化进行了批判:数字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完成了对数字劳动的形式吸纳和实质吸纳,这是数字劳动异化的最新表现;从上层建筑角度对数字劳动的拜物教现象进行了分析:当我们把“数据产品”作为“数据商品”来生产,使“数据商品”成为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这便是数字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兵动粮随:雍正朝平准战争西路军需补给研究
本书在回顾学界研究平准战争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雍正朝平准战争中西路军需补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军需补给的内在逻辑和雍正朝平准战争西路军需补给过程,对雍正朝平准战争前西路军需补给筹备、军需补给对象、军需补给内容、军需补给过程、军需补给对甘肃社会的影响等诸问题作了粗略考察。勾勒出雍正朝平准战争西路军需补给的基本状况,力图说明清王朝经略西北边疆与西北边疆稳定、内地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边缘的激情:中国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研究
在现代中国语境下,新文学作家身居社会边缘,以笔为剑,挑战威权,不断焕发生命的激情,以诗学正义书写诉求社会正义实现,逐渐成长为集文人和侠士于一身的新型“文侠”。本书主要考察中国新文学作家与侠文化的历史性关系,重点探讨他们与侠文化发生精神相遇的具体表现形态和深层意涵。在肯定文学与侠文化结缘的前提下,将新文学作家纳入侠文化理论视域及其现代性流变历程,从整体上勘察他们的侠文化渊源,探究他们侠性心态的生成、嬗变及其时代特征和现代内涵。对代表性新文学作家的理论文本、创作文本和传记性资料进行挖掘与解读,勘探他们与侠文化的精神联系和新型关系,辨析他们对待侠文化的态度、立场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而探讨侠文化对中国新文学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价值。本书成果不仅拓展了侠文化研究领域,丰富了新文学研究视角,而且对新文学的生成、发展和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作出了别有意味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