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数字经济学(第二版)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611次
ISBN:978-7-5227-2587-1
简介: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将会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它将为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三大社会形态理论所引导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二大社会形态向“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人联合体”第三大社会形态演进,奠定生产力物质基础。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

《数字经济学》一书系统介绍了数字经济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促进数字经济学的学理化和学科化发展。本书按照微观、中观、宏观和国际四个方面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尝试构建了数字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共分为四篇:第一篇为导论,第二篇为数字产品与市场,第三篇为数字经济的“四化”结构与价值核算,第四篇为数字经济的全球化与治理。

现代伊朗的政治经济学:1926—1979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227次
ISBN:978-7-5227-2005-0
简介:

我是一名伊朗的经济学家,自儿时起就大量地阅读“非经济学”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在那段奇妙的成长岁月中,我形成了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开始参与政治活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对这一话题的了解和体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本书就是在这种文化、知识和个人经历背景下的综合产物。十多年前,我开始厘清其主要的理论、路径和方法,同时在我的一些(已出版和未出版的)波斯语和英语著作中逐渐将其发展,包括1972年写的一本未出版的关于伊朗经济的书的初稿(英文),以及1976年撰写的伊朗现代作家萨迪克·赫达亚特(Sadiq Hedayat)的社会和文学传记初稿(也是英文,我希望未来能重写并出版此书)。因此这本书本身,以及其方法和论点,都不是关于伊朗最近发生的事件。在革命期间我开始定此书的终稿,在书里偶有提及最近发生的事件,因为在各章节撰写过程中这些事件也在发生。作为一项规则,我不会在革命后把书中的这些说法更新,比如,在第六章我对伊朗国王和王后的说法是基于他们还在执政掌权时,我予以保留。然而,在旧制度被推翻后,大量的重要文件和回忆录出现在伊朗媒体上,我在注释中适当的地方引用了这些新的论据。

这本书的覆盖方面之广,时间跨度之大,本可以以多卷本的形式呈现。我之所以将其熔铸成一卷,并不是为了写出一本终生巨著,而是为解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提供一个框架。如果这一路径和框架有任何价值,那么也许其他人可以在我的思考上进行扩展,并填补我在讨论中遗漏的许多细节。然而,我在部分章节中为了进行论证所展示的经济后果往往体现了期刊论文的强度,不过我已经尽最大努力去清楚地阐释这些内容,我非常希望读者可以理解并读懂。为此,我也避免去舞弄专业知识,将理论神秘化,在我看来,这些都会为社会知识的进步和传播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最后,关于我的理念和方法的相关性,我只能重复马克思的话(并非假装与他本人和他的作品作比较),那就是“任何基于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欢迎。而我从来就不向所谓的舆论偏见让步,对于它们,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人的格言: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前言)。

我想衷心地感谢约翰·格尼,他透彻地阅读了我的手稿,并为结构和内容的改进提供了专业的建议,他是如此的宽厚慷慨,为本书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的部分手稿是由穆里尔·沃林、弗里达·文森特与(有时)肯特大学卢瑟福学院的其他秘书人员打字和整理的,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致以感谢。我还要感谢法尔洪德·扎尔贾姆,他高效地完成了剩余章节的打字工作。此外,如果没有我的妻子和孩子做出的牺牲,这项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我的妻子对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理解,她对剩余手稿的打字工作和整个作品的收尾工作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哈菲兹曾有这样富含哲理的诗句:“明天,当现实之国降临,那些表面上的探寻者将感到羞赧惭愧。”这不仅是对现代伊朗政治经济发生的事件、思想和人物的最恰当的墓志铭,也是对那些将创造未来的人的一个极好的警示。

1979年9月

霍马·卡图赞

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任薇薇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745次
ISBN:978-7-5227-0362-6
简介:

让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形象化,让深奥的经济学规律通俗易懂,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是本书的初心和主旨。把身边的经济学现象和案例导入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框架,将不同的知识点作为独立的小节,这样的特色编排,既保持了经济学教科书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又让抽象的经济学知识贴近生活实际,便于读者能理论联系实际,推动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传统的经济学教材,通常采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案例和统计数据,有别于此,本书引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案例和社会现象,有助于读者用经济学视角理解身边的经济现象,具有很好的代入感和时代性。本书可读性较强,没有复杂的数学推导,语言平实,便于读者理解经济学概念、理论及其应用,是适合所有初学者阅读的入门书籍。

技术、增长与发展:一个激发创新的视角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808次
ISBN:978-7-5227-0297-1
简介:

本书以现代增长理论为基础,独特地呈现了技术和变革的复杂性。作者展示了现代研究型大学和工业实验室中竞争性资金和制度创新的变化如何激发技术变革的速度和方向;反过来,技术变革也成为制度变革的重要源泉。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阐释了20世纪最后25年美国和其他主要工业国家生产力增长减缓的具体原因;第二部分技术变革的根源,考察影响发明和创新的一系列经济因素、制度变革的速度和方向,以及技术的采用、扩散和转移;第三部分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追溯农业、电力、化学、计算机和生物技术五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行业技术变革的来源和影响;第四部分技术政策,评估技术变革在国际竞争中的影响、科学和技术在环境中的作用,以及美国科学和技术政策的演变。该书整合了现代增长理论和微观经济层面技术创新过程的详细研究,对于化工、农业技术及其他领域的广泛探讨为诱导创新的研究提供了实证基础。

比较经济思想史:1776年前

作者: 柴毅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128次
ISBN:978-7-5227-2575-8
简介:

本书按照时间序列,阐述东周时期与古希腊时期、秦至两晋时期与古罗马时期、南北朝至明朝中叶与中世纪时期、明朝中叶与欧洲重商主义、清朝中期与重农学派的经济思想。全书的目的在于阐述中西方经济思想发展路径截然不同,但两种思想又相映生辉,中西方都是沿着各自经济路径促进生产力发展,从两千多年的发展来看,两种经济发展路径既没有优劣之分,又无相互竞争之意。

多年来,大部分高校学生所了解到的经济思想是“欧洲中心论”的文化产物,却对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知之甚少。本书的出版正是试图打破这种局面,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变脉络。

多维视域中的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研究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689次
ISBN:978-7-5227-2408-9
简介:

本书精心选录的1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集中呈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探讨、研究数字资本主义的最新成果。这些文章从不同视角、维度和路径对数字资本主义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讨论,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强大解释力和深刻洞察力,能够为今后学界继续推进对数字资本主义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借鉴。

治生之学: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探微

作者: 柴毅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661次
ISBN:978-7-5227-2454-6
简介:

本书认为,在古代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传统社会的微观经济理论——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微观经济理论——“治生之学”。“治生之学”是古代商人群体在“利欲人”约束下,在政府“富贵尊显、久有天下、令行禁止、海内无敌”治理目标下,在道德、制度、政府影响下,通过适应、博弈、突破达至经营治生的理论。

全书阐述了以市场为空间、商人为主体的商品流通关系,建立了以“流通”为框架的理论体系,诠释中国古代微观经济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历史基础。

朱荫贵集

出版日期:
浏览次数:1695次
ISBN:978-7-5227-1951-1
简介:

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最早成立的国家级经济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历史,至少可上溯至1929年于北平组建的社会调查所。1934年,社会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称社会科学研究所,所址分居南京、北平两地。1937年,随着抗战全面爆发,社会科学研究所辗转于广西桂林、四川李庄等地,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1950年,社会科学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接收,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所。1952年,所址迁往北京。1953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简称“经济所”。1977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之初的14家研究单位之一,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仍沿用“经济所”简称。

从1929年算起,迄今经济所已经走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先后跨越了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三个发展时期。经过90年的探索和实践,今天的经济所,已经发展成为以重大经济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两学—两史”(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综合性经济学研究机构。

90年来,我们一直最为看重并引为自豪的一点是,几代经济所人孜孜以求、薪火相传,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的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富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学者。他们始终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的坚定立场,始终坚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优良学风,始终坚持慎独自励、言必有据的学术品格。他们是经济所人的突出代表,他们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经验是经济所最宝贵的财富。

抚今怀昔,述往思来,在经济所迎来建所90周年之际,我们编选出版《经济所人文库》(以下简称《文库》),既是对历代经济所人的纪念和致敬,也是对当代经济所人的鞭策和勉励。

《文库》的编选,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负总责,在多方征求意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入选作者和编选方案。

《文库》第一辑凡40种,所选作者包括历史上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任经济所所长以及其他学界公认的学术泰斗和资深学者。

《文库》第二辑共25种,在延续第一辑入选条件的基础上,第二辑所选作者包括经济所学术泰斗和资深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经济所学术委员会认定的学术带头人。

在坚持学术标准的前提下,同时考虑的是入选作者与经济所的关联。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在经济所度过了其学术生涯最重要的阶段。

《文库》所选文章,皆为入选作者最具代表性的论著。选文以论文为主,适当兼顾个人专著中的重要篇章。选文尽量侧重作者在经济所工作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对于少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已成名的学者,以及调离经济所后又有大量论著发表的学者,选择范围适度放宽。为好中选优,每部文集控制在30万字以内。此外,考虑到编选体例的统一和阅读的便利,所选文章皆为中文著述,未收入以外文发表的作品。

《文库》每部文集的编选者,大部分为经济所各学科领域的中青年学者,其中很多都是作者的学生或再传弟子,也有部分系作者本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确保所选文章更准确地体现作者的理论贡献和学术观点。对编选者而言,这既是一次重温经济所所史、领略前辈学人风范的宝贵机会,也是激励自己踵武先贤、在学术研究道路上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文库》选文涉及多个历史时期,时间跨度较大,因而立意、观点、视野等难免具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某些文章的理论观点或许已经过时,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或许已经陈旧,但为尊重作者、尊重历史起见,选入《文库》时仍保持原貌而未加改动。

《文库》的编选工作还将继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将更多经济所人的优秀成果呈现给读者。

尽管我们为《文库》的编选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由于时间紧迫,工作量浩繁,加之编选者个人的学术旨趣、偏好各不相同,《文库》在选文取舍上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祈读者见谅。

入选《文库》的作者,有不少都曾出版过个人文集、选集甚至全集,这为我们此次编选提供了重要的选文来源和参考资料。《文库》能够顺利出版,离不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领导和编辑人员的鼎力襄助。在此一并致谢!

一部经济所史,就是一部经济所人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经济学人和中国经济学成长与发展历史的缩影。《文库》标示着经济所90年来曾经达到的学术高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借此机会,希望每一位经济所人在感受经济所90年荣光的同时,将《文库》作为继续前行的新起点和铺路石,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建设和中国经济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于2019年5月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