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地图学史.第二卷,第三分册.非洲、美洲、北极圈、澳大利亚与太...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简介: 人们在看待地图时,有很多不同方式。最近二十年来,从历史角度对地图加以研究的学术领域已经拓宽、成熟,学者眼中“地图”这个概念已经不再只是不断改进的地理世界的呈现物,至少还发展出了另外三种进路,各有其支持者:作为认知系统(cognitive system)的地图,作为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的地图,作为社会建构(social construction)的地图。作为认知系统的地图概念参见David Stea,James M.Blaut,and Jennifer Stephens,“Mapping as a Cultural Universal,”in The Constructi...

弘扬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天下观

来源图书: 小文论丛
作者:叶小文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1日
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中华文明史上,协和万邦的理念一脉相承,集中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天下观。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天下一家、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尚书·尧典》中讲:“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这里所说的尧之“德”,是要让家族和睦;家族和睦之后再协调百姓,也就是协调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社会和睦;社会和睦之后再协调各邦国的利益,让各邦国都能够和谐合作。其...

“多‘元’一体”与“多‘源’一体”辨析

来源图书: 小文论丛
作者:叶小文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1日
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这里提出一个问题:在进一步研究中,可否将“中华文明格局”的定义,由“多元一体”调整为“多源一体”?“元”和“源”一字之差,相去甚远,有必要认真辨析。以下从七个角度来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多处遗址及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

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讯号

来源图书: 小文论丛
作者:叶小文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1日
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给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历史会镌刻下这一笔,世界将对中国道路有全新的认识。”北京冬奥会一度成为外媒热议的话题。《纽约时报》《卫报》《悉尼先驱报》等诸多外媒都密集刊文聚焦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从2008年到2022年的时间跨度中解读“中国这次向世界传递什么信息”。传播了春天的信息,发出了中国迈向世界强国的诸多讯号:一是从“我能比呀”到“我能赢呀”;二是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三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四是一簇微火、感动世界;五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六是迎接新文明复兴、促进新人文主义。聚焦到一...

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

来源图书: 小文论丛
作者:叶小文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1日
简介: 读懂中国,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这个拥有95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4亿多人口大国、具有重大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一百年来如何与中国人民共同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读懂中国共产党,就要读懂中华文明、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从世界的角度,读懂中国的“文化秘诀”,抓住了三个基本问题,便可提纲挈领:其一,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唯一不曾中断延续5000多年的优秀文明,其秘诀何在?其二,为什么说强起来的中国,永远不会有称霸世界的基因?其三,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就是“为...

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民族精神

来源图书: 小文论丛
作者:叶小文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1日
简介: 面对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带来的社会变革,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宗教亦呈增长趋势。这种景象,是“江南三月,草长莺飞,杂花生树”,充满了生机,令人一则以喜;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人心浮躁,潜伏着不安,令人一则以忧。相对经济发展而言,如果说当前社会发展是我们的“短腿”,意识形态领域如何抵御“西化”,宗教领域如何抵御渗透,则是我们的“软肋”。我们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势头强劲,“中国制造”在不断走向世界;另一方面“西方观念”在不断侵...

中国文化“走出去”

来源图书: 小文论丛
作者:叶小文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1日
简介: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正处在又一个重大转折时刻,继经济全球化之后,文化全球化成为紧随其后的一种必然趋势。历史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契机,我们有必要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思考这个崛起的大国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命运,思考中国在世界未来文化新格局中的位置。中国文化应该“走出去”,参与调整当代世界文明进程,以自己独有的内涵和精神,为世界文明的当代建构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我曾问过当年作为中方加入世贸组织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中国为何要加入世贸组织?他打个比方说,一个农夫挑担菜上市,可以卖了就走。但渐渐生意做大了,就总要摆个菜摊,进而就要开商铺,开超市,就要去了解和遵守市场规则...

中国文化“和”的内涵与民族复兴的“文明依托”

来源图书: 小文论丛
作者:叶小文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01日
简介: 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和”的内涵。实现民族复兴,要有“文明依托”。纵览世界发展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不仅是经济繁荣,必有一定的文化、文明为其依托。而宗教文化在构成这种文化、文明依托上,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的盛唐以儒释道文化、文明为依托。中世纪阿拉伯帝国以伊斯兰文化、文明为依托。近代西方之所以强大,除了经济、政治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文化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在西方的大众文化中往往有一个全民的宗教(基督教)作为其联络民众情感精神的核心。因此,康有为曾主张,中国要强大应提倡“孔教”。章太炎则认为,中国要强大应倡导佛教。还有人提出要“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这些...
上一页 45678 9 10111213下一页  第 /2814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