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3万亿文化消费缺口如何补

作者: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5-11-19
收藏 纠错

  在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同时文化消费却仍是短板。跟一般的物质性消费相比,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仍然是偏弱的、不积极的

  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不断增长,但是不能只强调文化数量上的增长,还要强调文化产业在质上的内涵式发展,科学、有序发展

  海外血拼“纷纷剁手”,跨国旅游“说走就走”,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同时文化消费却仍是短板:文化部门发布的一份文化消费指数报告显示,我国文化实际消费规模与潜在消费规模间的缺口超3万亿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前不久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文化产业发展被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提振文化消费市场,还有多远的路要走?由文化部门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报告显示: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万亿元,而实际消费仅为1万亿元左右,缺口超3万亿元,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2014年这一缺口也达1378亿元;中国社科院2014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产值比上升至3.48%,而全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率却下降到2.20%。

  文化消费两大矛盾降低了公众文化消费的“满足感”。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评价当前国内大众消费潮流时表示:“跟一般的物质性消费相比,我国居民的文化消费仍然是偏弱的、不积极的。”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一般占居民总消费的20%至30%,而我国2014年这一数据仅为10.6%。一边是巨大的文化产业财政投入,一边是“不温不火”的文化消费市场,“不等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哪些文化消费症结应当被破除?

  ——“软件故障”,精品文化“内核”缺失。“没有莎士比亚,再好的运营成绩也不值得夸赞。”《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主编王国华认为,欧美国家文化产业发达,凭借的是个性化内容、高科技呈现和成熟的运作模式,其中最根本的还是优质的内容供给。

  ——“硬件错位”,重复建设,唯GDP现象仍存。宁波影视文化产业区管委会主任陈建瑜估计,目前100多个影视城中,仅10%能够良性运转,其余大多“吃不饱”或亏损。一些文化基地、“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因同质化重复建设、研发活力不强,长期依靠当地政府“输血”,生存举步维艰。

  ——“系统失灵”,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中国社科院研究显示,以电视剧生产和消费为例,目前仅北京市就有影视制作机构2000多家,但每年上万集的电视剧产量中只有一半能在电视台、卫视播出并引发消费。

  “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不断增长,但是不能只强调文化数量上的增长,还要强调文化产业在质上的内涵式发展,科学、有序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说。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五年计划”,“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

  专家认为,创新文化市场机制,让市场资源有更便捷、更高效的配置渠道;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更多群体享受到优质文化产品,将是未来文化产业改革的两大关键。与此同时,抓住主要矛盾,分类促进文化消费是重点。

  “我国文化发展应该切实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不出现‘结构性过剩’,又不存在‘实质性短缺’,形成供给需求之间协调增长的良好关系。”魏鹏举等专家表示。

  补齐短板、兜好底线,提振文化消费需求,不但需要筑牢基础,还需要在品质上下功夫。

  文/新华社记者 刘 敏 黄鹏飞 陈 诺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