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马克思主义列表 >马克思主义详情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情怀

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1-08-16
收藏 纠错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以及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造福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人民等视角作出了深刻阐述,充分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的深厚人民情怀,主要集中体现在从生态政治观和环境民生观彰显的人民情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和生态文明法治观彰显的人民情怀以及生态安全观和生态治理国际合作观彰显的人民情怀。以上几个方面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将人民放在心中至高无上地位以及对民生民情民心深切关怀、对人民有着深情厚谊的思想情怀。

  作者简介:方世南,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基金: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阶段性成果

  

  “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是习近平在湖南、青海考察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人民情怀是将人民放在心中至高无上地位以及对民生民情民心深切关怀、对人民有着深情厚谊的一种思想情怀。人民情怀是以民为本理念并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中的情怀,本质上是一种热爱人民、关怀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为人民竭诚奉献的马克思主义情怀。人民情怀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最显著特征,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的生动体现,表现了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内在逻辑,也具体地体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论、目的论、价值论、实践论等重大思想观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都离不开蕴藏其间的深厚人民情怀。从人民情怀这个视角去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政治观和环境民生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和生态文明法治观、生态安全观和生态国际合作观等一系列重大基本观点,有助于全面地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旨内容、本质特征、价值诉求以及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生态政治观和环境民生观彰显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情怀是通过将生态环境问题上升到生态政治和生态民生的高度予以阐述表现出来的,将讲政治和重民生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反映出来,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执政党履行自身使命宗旨的自觉行动和重大政治任务。因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的人民情怀,是一种“民有所呼,我有所应”[1](P86)的人民情怀,是通过生态政治观和环境民生观体现出来的人民情怀,是旗帜鲜明讲政治并将这种政治与人民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于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P359)生态环境在体现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反映着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使命宗旨,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是当代中国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社会民生问题。

  习近平将生态环境上升到关系党的使命和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和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说明,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多次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1](P5)习近平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民意之所向,也是民生之所求。习近平说:“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进入了高强度频发阶段。这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1](P4)对环境污染这个重大民生问题,“社会反映十分强烈,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1](P85-86)因为,“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1](P14)习近平要求党和政府要把讲政治落实在切实地解决民生实事上,“环境保护和治理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3]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深厚的人民情怀和政治责任,将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看作是一项重大政治使命,才能自觉地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作为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切实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进一步优化党的执政形象和政府行政形象,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因生态环境问题激化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之所以高度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为基础的条件,也是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是直接影响和时时刻刻关联着民生福祉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出于让绿水青山造福人民泽被子孙的人民情怀,习近平多次十分形象地将生态环境与人民主体性、人民价值性、人民幸福性紧密联系起来打比喻,如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4](P15)“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5](P15)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利益放在发展的首位,特别是要在发展中自觉地协调好当代人的利益和以后世世代代人的利益,“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6](P21)

  绿水青山与民生福祉以及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关系,反映了人民的环境权益问题,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情怀的突出表现。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就提出了“环境权益”这个概念,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保障人民权益”,[7](P36)在习近平看来,保障人民权益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有以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权益,有以注重民主法治、提高人民群众参政议政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权益,有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道德素养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权益,有以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权益,还有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权益。这些权益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环境权益是人民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最根本、最基础和最不可缺少的权益。习近平从保障人民环境权益入手体现出来的人民情怀,表现为他特别注重人民群众在环境权益方面的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认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原则,在环境权益上也要充分体现出来,他说:“让高收入阶层拿出更多的钱改善环境,让低收入者享受到更多的环境权益,让生产者自觉追求环保的生产方式,让消费者自觉选择环保的消费方式。”[8](P195)

  习近平还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环境民生观这一新的民生观,习近平说,环境就是民生,环境好了,人们就能从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丽和幸福,民生福祉既能通过经济发展得到体现,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得到体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说法本质上就是要坚决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良好的生态环境意味着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能够得到充分实现,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过上舒适宜居的美好生活。

  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关系着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此,习近平要求各级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必须以对人民群众的强烈情怀,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美的生态产品,使美好的生态环境装点人民的美好生活,使丰裕的自然资源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优美的生态文明展示出美丽中国的良好形象,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权益。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情怀,还是一种将代内关系与代际关系紧密结合起来,将当代人的福祉与世世代代人的福祉承接起来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人民情怀。习近平反复重申,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就是要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错误做法,就是“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9](P212)从这个意义上说,绿水青山不光是当代人的金山银山,还是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坚强靠山。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和生态文明法治观彰显的人民情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出来的人民情怀,表现为超越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论,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绝对不是势不两立的关系,而是和谐共生关系,必须大力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时,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和加强生态文明法治体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提供有效的规范和保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要始终坚持的一个根本理念,是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情怀的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其中一条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的“十四五”时期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方向,其中之一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十三专题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为什么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深刻地体现出人民情怀呢?一方面,人民情怀是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的。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关系而不是彼此敌对关系,环境友好了,人类才能获得自然界慷慨的回报,否则,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人民就没有任何利益可言。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一刻也离不开自然,自然是生命之母,要达到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目的,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惟其如此,才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2](P360-361)另一方面,人民情怀是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上体现出来的。习近平指出,人类与自然处于互动的关系中,人类的工作和生活都要考虑到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如果人类善待自然,呵护好自然,其结果,自然也必定会馈赠人类。如果人类一味地征服自然和剥夺自然,那么,必定会遭到自然的猛烈报复,其结果,人类从剥夺和征服自然中获得的胜利成果会在自然的报复中一笔勾销。实践充分证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习近平曾语重心长地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2](P361)

  如何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呢?基于人民利益和人民立场,习近平提出了要牢固地确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要以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为指导,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指出,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我们必须以强烈的人民情怀坚决守住自然的安全边界和底线,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坚决守住人类利益的边界和底线,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习近平要求全党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千万不能将经济发展建立在以资源耗尽、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以及子孙后代无法永续发展的基础上。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形成决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通过制度和法治予以规范和保障的过程。法治是维护人民利益包括环境权益在内的各种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人民情怀是在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情怀体现在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习近平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和法治的重要作用,他说:“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9](P210)

  习近平一方面强调要根据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尽快“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9](P85)另一方面,习近平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要发挥制度和法治的权威,加强对于制度和法治的执行力建设,确保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在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中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包括环境权益在内的各种合法权益。

  习近平以强烈的问题意识揭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不当使用、权力缺少监督制约、制度的权威性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等。习近平提出,“要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2](P363-364)习近平要求各级政府要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严格执法,坚决关停那些不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国有企业应带头保护环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严惩重罚,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习近平认为,能否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将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关键在于他们能否负起领导责任和积极作为。而制度和法治的权威性也体现在对于领导干部的严格约束上。习近平强调:“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领导干部,必须严肃追责。”[10](P396)“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2](P364)制度和法治的作用体现在人民群众来自生态文明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上,习近平指出:“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10](P393)

  三、生态安全观和生态治理国际合作观彰显的人民情怀

  人民情怀也是一种古人所说并被习近平引用的“爱人利物之谓仁”的情怀。[11](P13)将生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基石,通过生态安全以确保人民安全和国家安全,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生态国际合作治理以构建地球美好家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彰显出浓厚人民情怀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安全,也称为环境安全,是贯穿和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生命和身心健康不受环境污染等影响的保障程度,包括有着安全的饮用水、安全的食品、优良的空气以及绿色宜居环境等。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P4)生态安全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指该国具有较为稳定健康的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受或少受资源环境的制约,有着能够持续地满足该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自然环境,能够持续地为人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以保障人民的环境权益,能够让人民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生态安全是与人民安全紧密联系的一种共生安全。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安全观,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安全观,是将生态安全始终与人民安全紧密地联系起来散发出强烈人民情怀的安全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7](P24)习近平深刻地阐述了生态安全的重要性,指出要“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7](P24)习近平还从维护生态安全的高度提出了要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测体制等举措。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指出:“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P370)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以及所发挥的特殊功能,为我国从加强生态安全建设角度奠定总体国家安全的根基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生态安全观,体现了人民安全与生态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生态安全是人民安全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根本保障和主要目的。只有生态安全了,人民才能很好地享受蓝天白云,寄情于绿水青山,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放飞心情,提高生态环境颜值和人民生活品质。人民安全和国家安全,最根本的在于切实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生命健康权,习近平指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会再来。”[11](P13)因此,必须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关爱生命、保护生命。如果生态不安全,环境持续恶化,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就会产生严重影响,就失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一旦人民生命不安全和身体不健康,就无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会给社会医疗卫生带来沉重负担,经济社会无法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的生态安全观昭示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生态、生活、生命是一个内在关联着的“三生共生体”,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将自然生态与人民生命、生活联系起来予以谋划。

  真正的人民情怀既是为本国、本民族人民利益而谋虑的情怀,又是以博大开放的心胸把握全球发展大势和为世界各国人民谋利益的情怀,是体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大同的人民情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情怀是开放性、世界性、未来性、共享性的人民情怀,是一种积极倡导参与国际合作,把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实现各国人民共同梦想的人民情怀。

  生态环境问题是最为典型的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病毒流行等全球性环境问题,都超越了单个的民族和国家的界限,成为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指向国内,又指向国际,体现了将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美丽世界紧密地关联起来的人民情怀。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1](P127)习近平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全球共同面对着资源环境压力,习近平要求各国政治家要有“新的全球视野”和“有效服务全人类”的人民情怀,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P131)

  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可以看出,中国不但需要加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合作,构建发展共同体和生态文明国际合作共治的共同体,以全人类共同的强大力量,共同呵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家园,这在全世界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情怀。在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面前,习近平指出:“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凝聚力量,有效克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积累共识,逐步形成有效持久的全球解决框架。只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保护好地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1](P140-14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文情怀体现出从自己做起的强烈责任担当。习近平一直强调,“要求别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12](P264)习近平认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是推进全球生态合作治理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早倡导者和积极践行者,中国坚持正确的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重视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支持全球增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能力,注重建设美丽中国和建设地球美好家园是一致的,维护好国内生态安全与维护好全球生态安全也是一致的。习近平站在推进中国生态治理与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合作的战略高度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P131)鲜明地体现了将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将中国人民的福祉与世界人民的福祉、将中国发展的未来和世界发展的未来紧密地联系起来的开放博大的人民情怀,并提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这么做,就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将倡导人类与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的理念,自觉地化为爱护全人类的人民情怀,为保护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家园,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 人民日报,2013-05-25(1).

  [4] 习近平.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 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习近平.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0] 习近平.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2] 习近平. 之江新语[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