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我国高校在地国际化办学进路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24
收藏 纠错

  20世纪90年代后期,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提出了“在地国际化”这一全新国际化办学理念,即学生在本国本校“足不出户”就可以全面接受国际教育课程,提升跨文化素养,开拓全球视野。此办学理念一经面世就受到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为适应深度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及高校致力于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探索并实践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

  中方为主构筑开放办学新局面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提升国家和区域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有效路径之一,但如何有效实现却是难点所在。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历程,道路虽不尽相同,但多以外方为主或导入国外课程教学为主要模式。如此办学,虽有短期成效,却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从长远来看,若要行稳致远,需探索“中方为主”的国际化办学道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已有足够的自信与积累,可以实现“中方为主”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思想引领的高教国际化道路,从而构筑真正扎根中国、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办学新格局。

  探索与实践以中方为主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方式绝非易事。何处为中、何处为外,怎样的办学规模、学科布局等,都是亟须解决的实际难题。为此,我国高校在实践在地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汲取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与建设经验,对高校自身国际化办学能力进行科学研判,坚持扎根中国与借鉴世界相统一。核心理念是以中方为主,立足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引领,融合世界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与办学模式,引入全球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使学生在本土接受与国际一流高校同质等效的国际化教育。

  协同共赢实行互鉴共享新模式

  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发展方向是与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科研同频共振、协同共赢。在地国际化的办学之路要通过吸收、借鉴与融合,真正实现协同共赢、互鉴共享的办学新模式。

  一是“引进来”。结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切实需要,通过系列聚才引智计划,有目标有规划地引进所需的海外“帅才”型科学家或学术团队;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有意识地借鉴与吸收,科学地判断与坚守,引入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和治学思想。

  二是“挖出来”,即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与教育资源。开展在地国际化办学的高校,一般已居中国一流大学、世界知名高校行列,具备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即具备优越的条件与雄厚的积累,拥有高层次师资队伍、高水平研究成果以及高质量教学理念。这是大学的“精华”,更是在地国际化办学的基底。

  三是“融起来”。引进来的资源再好,也必须与在地办学实际相互融合,才能充分发挥价值,真正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办好大学的目标。在地国际化办学高校要不断探索将引进来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挖出来的自身资源互鉴深融,以创新引导实践,以实践落实创新,进而打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在地国际化大学。

  德才兼备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在地国际化办学必须践行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才培养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守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育德育才并重。

  在德育方面,可探索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全程覆盖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青年学子所处的信息环境愈发复杂与多元。在此情形下,更应注重引导与培养青年学子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树立包容互鉴心态,进而强化价值观引领。德育教育可全程覆盖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德育从“教室”课堂延伸至“生活”课堂,实现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相统一,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在面临复杂问题时具有坚定清晰的政治判断力,解决具体问题时具有明确的行动力与灵活的智慧,使其既有“中国心”也有“中国智慧”。

  在才育方面,立足国情,着力培养紧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国际竞争范式和世界格局发展走势,迫切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科技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重点瞄准一批前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攻关。在地国际化办学要以国际化教育为核心,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学布局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学科领域,精心构建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既了解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家国情怀、既具有科研水平又具有实践能力、既具有文化自信又具有共享意识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对标世界打造聚才引智新智谷

  在地国际化办学的高校,不仅是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高校,也是吸纳国际顶尖人才的载体和平台——放眼世界、聚引才智、引领创新,成为人才聚集和科技创新的新智谷。

  一是成为聚才引智的智慧谷。高校可通过系列引智计划,引入大量海外“帅才”型科学家与成熟的科研团队;通过深入挖掘高校内已经积累的人才优势,支持和激励已有高层次人才;通过聚焦科学前沿,建立一批深度融合前沿科学与创新技术的学院和学科,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同时,通过不断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开展多项国际化合作项目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众多国际化人才加入。

  二是成为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创新成果荟萃的创新谷。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在地国际化办学高校的科研建设,不仅要注重前沿学科发展的需要,还应聚焦所在区域的重要发展需求,以实现国家重大核心技术、产业升级所需关键技术突破为重要目标,构建服务地区科技需求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和产学研融合高端平台,汇聚大批高层次人才与前沿核心技术。

  服务中国建构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新范式

  “以中为主”的在地国际化办学,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服务中国、服务人民是其根本使命。

  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实际需求来看,随着中国参与全球科技经济竞争对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长期需求,以及后疫情时代留学面临的诸多限制和隐忧,在地国际化教育的需求或将迎来激增。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人民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当属高等教育者的应担使命。我们应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和实践在地国际化高等教育办学新模式,以此来把握和应对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新格局的机遇和挑战。

  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重要战略布局。区域内高精尖企业对国际化高层次人才与前沿核心技术有着巨大的需求,只有人才与技术底子扎实,发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建设世界级高水平大学、在地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正可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的发展夯实人才培育与技术创新之基,不断输送紧缺人才并助力科技创新,为其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争取更大的空间和有利形势。

  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来看,长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从办学模式到办学理念多是追随世界一流大学的脚步。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迅速发展与长足进步,由我国主导与实践在地国际化办学范式的时机已然到来。我国一流大学基于长期积淀与探索的经验,秉承开放与包容的胸怀,面向世界、海纳百川,探索实践“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办学方式,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的重大创新。

 

  (本文系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技厅“海外名师”项目(2020A1414010287)、广东省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2021GXJK07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