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世说新语》与《风俗通义》的文学渊源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1-29
收藏 纠错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撰写的一部志人小说。从内容上看,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对该书应产生过重要影响,值得关注。

  第一,二书体例相同,《世说新语》的体例源自《风俗通义》。《风俗通义》内容广博,应劭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进行分类,原书三十一卷,今本十卷,每卷为一篇,各篇之下又分子目。篇名分别是《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应劭在每卷的前面都有总题,说明此卷的创作动机及主旨。在每一子目详述其事后,应劭以“谨按”形式表明其观点。《世说新语》的体例是分门隶事,今本《世说新语》共分为三十六门,都是分类系事,每一门均以二字标目,明显受到《风俗通义》体例的影响。

  第二,二书写作手法具有相似性,均通过记载人物言行反映社会风貌。《风俗通义》中的《愆礼》《过誉》《十反》篇,集中记载人物逸事,反映了汉代士人所处的世风与世貌,虽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志人小说,但已经具备了志人小说的基本特征。第一次使用“志人小说”这一概念的是鲁迅,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遂脱志怪之牢笼也。”这不仅将小说区分为“志怪”与“志人”两类,而且对志人小说的基本特征作了具体概括。《世说新语》生动刻画了从东汉末年到刘宋初年的士人群像,展现了他们的思想精神与生活习尚。但《世说新语》又不仅仅是对这一时期士大夫言行的实录,而是作者在见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理想进行再创作的结果(钱南秀《传神阿堵——〈世说新语〉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反映了魏晋士大夫的精神风貌。

  在一些具体写作手法上,二书也具有相似之处。例如,《风俗通义》的《十反》篇用对比手法烘托人物,《世说新语》继承了这一写作方法,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征。例如,《世说新语》的《德行》篇写管宁、华歆拾金事,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出管宁与华歆对金子的不同态度。

  第三,二书均采用就事论人的品鉴方式。《风俗通义》的《愆礼》《过誉》《穷通》等篇以人物故事及人物品鉴为中心内容,就事论人,《世说新语》的人物品鉴方式即渊源于此。《世说新语》中与人物品鉴相关的内容集中在《识鉴》《赏誉》《品藻》三门中,此外,《德行》《言语》《容止》《伤逝》等诸门中的若干篇目也包含人物品鉴的内容。《风俗通义》对人物的品鉴主要集中在应劭作的“谨按”部分,应劭品鉴人物首先看重其政治才能和德行,更重实用方面。而《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品鉴则更看重审美方面,体现了魏晋时期重视人物风神的时代风气。虽然二书在对人物品鉴的侧重点上存在差异,但其就事论人的品鉴方式大致相同。

  第四,二书在语言风格上较为接近。《风俗通义》是应劭本着史家“实录”宗旨写成的散文。《世说新语》则是魏晋六朝志人小说中的代表作,除了题材内容和风格笔法与《风俗通义》相近外,在行文的语言特色方面,也与《风俗通义》具有一致性,都采用质朴的语言。

  《隋书·经籍志》将《风俗通义》归入子部杂家。杨义有言:“从《汉书·艺文志》开始,小说一直归入子部;再从上述《晏子春秋》和《伊尹说》的情形,小说作为整体或片段寄生于子书——可见小说有某种和子书相近的文体形态,大概是不须置疑了。同时,一些想象力特别发达的子书,深刻地影响了小说思维方式。”(《中国古典小说史论》)这段话解释了为什么《风俗通义》作为一部子书,其中含有大量的小说内容。《风俗通义》中所含的小说内容,以及存在的小说因素,为后来志人志怪小说做了题材内容、表现方法、审美追求上的准备。

  总之,《风俗通义》中应劭集中笔墨对人物性格的某一侧面、某一点进行着力刻画,勾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人物的特征与精神追求。这种刻画人物的方式已开志人小说之先河,对后来魏晋志人小说影响很大。《风俗通义》中的故事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各具特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这些因素均对《世说新语》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