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要闻动态列表 >要闻动态详情

高质量推进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建设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03
收藏 纠错

  江河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和条件,而且作为人们交往的水上动脉,搭建起了生产交换和生活需要互通的文明场域。长江与大运河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值得深入挖掘的历史财富与文化瑰宝。

  深挖历史精神财富 把握丰富文化内涵

  “随着文化影响力和融合力日益拓展,长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其历史积淀与时代价值的演进,成为凝聚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和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文化标识之一。”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江苏青年智库学者沙龙暨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建设高层论坛上,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曹劲松表示,长江文化历史悠远、腹地广博,其文脉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都具有极强的拓展性与包容性,形成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地域内涵和价值内涵。

  曹劲松认为,当前,长江文化已成为面向世界文明、积极交流互鉴的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之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要从总体上把握其丰富内涵,彰显其回望历史、引领时代、开创未来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内能”。

  在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看来,大运河和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蕴含着中华民族悠远绵长的文化基因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蕴含着中华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执着信念,尊重规律、创新克难的创造精神,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文化态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大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资源广泛庞杂,文化知识浩如烟海,需要分门别类加以搜集与梳理。

  “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体系主要是指在大运河、长江水系及流域,由各族人民持续创造形成的文化廊道体系,以及当代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发展体系。大运河文化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而长江文化的历史则更加久远,两大文化体系的文化内涵可谓浩若繁星。”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谈到,大运河和长江一条是南北走向的人工运河,一条是东西走向的壮美大川,都是在中国国土范围内的世界级景观。前者相对年轻,更具有对原先地域文化的传承性、传播性和整合性,文化特质上更加成熟细腻精致;后者十分古老,更具有文化上的原创性、独立性和渐进性,文化特质上更加深厚绵长壮阔。在历史上,大运河更具有政治性,长江则更具有经济性、民生性。

  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使命重大

  近年来,江苏聚焦推进长江与大运河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保护传承利用,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昔日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动脉,今天已成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江苏的精彩实践。

  “长江与大运河‘一横一纵’在江苏交汇,大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以及海洋文化为江苏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共同造就了江苏的繁华。”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如何进一步深入贯彻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抢抓机遇,通力协作,开创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研究的新局面,助推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高质量发展,是必须高度关注、深入推进的课题。

  “大运河与长江在江苏呈‘十’字交汇,这是江苏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贺云翱说。

  扬州是一座长江与运河交汇的城市,更是因大运河而生、因大运河而兴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大学通州溯源,从长江到运河,从六校合并到一校,学校一直与水相依、为水滋养,扬大发展史上也浸润着开放、包容的运河精神。扬州大学校长焦新安谈道:“扬州既是运河城市又是滨江城市,扬州文化具有长江文化与运河文化叠加的鲜明特征。大运河文化带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双重国家战略叠加,赋予了扬州和扬州大学沉甸甸的时代责任。扬州大学要在总结前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长江经济带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更强的智力支撑。”

  以“双创”彰显当代价值

  推动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文脉传承引领文化复兴,实现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高质量建设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是江苏社科界的共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认为,长江文化是我国流域文化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极,长江塑造并持续影响着江苏的地方文化,江苏境内留存有大量与长江有关的有形或无形、亟待挖掘保护的山水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新时期,要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长江文化建设,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成长春表示,保护、传承、利用好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有利于赋能沿线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旅融合“脊梁”带;有利于推动区域间统筹协调,形成文化发展命运共同体,打造区域合作样板,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现实任务看,长江自然生态景观需要提升保护修复水平,长江航运文化需要加强挖掘保护,长江水利文化需要强化保护利用,江苏长江沿线多元特色文化需要进一步传承利用。”夏锦文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要开展长江文化遗产调查,完善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深化长江文化研究,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推动长江文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沿线高效融合经济体;保护修缮长江历史文化街镇,打造长江文化旅游品牌;修复长江自然生态景观,构筑长江文化生态廊道;强化水资源综合利用,完善绿色智慧化长江航运体系。

  贺云翱认为,当前,我们应当不断加深对长江和大运河两大文化带的科学认知,做好两大文化体系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让大运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统筹联动,共同为推动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挥积极作用。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