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刊是指除期刊、报纸以外,近年来被国内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广泛接纳的一类介乎期刊和图书之间的新型学术成果出版物。它具有相对稳定统一的题目题材,按照一定周期,往往是以年刊或半年刊的形式定期出版,并与期刊同样具备年、辑等标识序号。其文章来源、编排形式、出版流程等也与期刊无异,具有连续性、专业性、主题性等特点。
与正式期刊相比,集刊有着截然不同的诞生历程和发展道路,20世纪90年代末,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促进了集刊的兴起和扩大。集刊的诞生多以某一专门领域为背景,是学术研究机构或学术团体在集聚同仁学术力量优势、拓展学术影响过程中派生出来的,是学术自我创新和传播的有效延伸,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刊物形式,又有当前文化创新的媒介元素。
打造集刊学术共同体
作为一个异军突起的新事物,学术集刊的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不断攀升的态势。目前各类学术集刊总量已经达数百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科技、医学等各个领域,是中国学术界与出版界引人注目的新兴文化景观之一。“学术集刊”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学术自主性的增强,也是学术界破解体制束缚、彰显学术自主性的有益尝试。但毋庸讳言,集刊自身存在的各自为政、规范不一的先天缺陷以及现有“以刊评文”模式等后天因素,无形中制约着集刊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集刊学术共同体“抱团取暖”,推动学术集刊的学术规范优质化和学术资源共享化,打造学术合作协同下的集刊学术阵地。
学术共同体这一概念是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依提出来的,指的是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内在精神和具有特殊专业技能的人,为了共同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学术共同体的外延大小不定,上到学者从事的全部学术职业,下至基于某一议题或围绕若干个核心人物而形成的学者群体,都可以在同一个宗旨范式下形成规模不等的共同体。与实体机构不同,学术共同体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和强制力,它更像一只“无形的手”,通过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实现共同体的构建和运行。对学术界而言,共同体作为“学术标配”,通过对诸多个体进行统一的约束与规范以达到守卫学术评价的程序正义和学术资源的分配公平,决定着学术的良序发展和有效竞争;对一个国家而言,共同体作为“文化软实力”,不仅影响着学术人才的成长、学术知识的发展,而且对国家的智力财富和国际竞争力也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重视组织、制度、标准三方面建设
对于学术集刊来说,构建一个长期稳定而卓有成效的学术共同体必须处理好共享的组织构架、共用的制度规范和共认的价值标准这三个层面的关系。这是集刊学术共同体前期形成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要素。
首先,改变集刊面临的“小、散、弱”不利局面,搭建能够协调联络、定期沟通的共享组织构架。目前,绝大多数学术集刊都是由某一特定的高校或科研机构承办,再由不同的出版社以图书形式出版。学术集刊所属学科不一,宗旨各异,形式多样,规模迥然,虽有百花齐放之艳,但难掩自行其是之敝,这并非其故步自封之举,而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平台。在这方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办的“人文社会科学集刊年会”可谓恰逢其时,该年会集聚了上百种各类集刊,对学术集刊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讨与交流,也为集刊编辑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这种以出版社为龙头、集合旗下各类集刊形成合力的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形成集约化优势,进一步扩展集刊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
其次,改变集刊存在的“杂、乱、差”不良作风,建立行之有效、配置标准的共用编辑出版制度。学术集刊界需要通过务实的交流会议,建立共同遵守的规则,如稳定性原则,其出版周期、出版时间、篇幅、栏目和相应的主创团队、学术委员会、主编及编辑人员都应该相对固定。在审稿方面要具备合理规范的稿约发布、稿件收集、稿件评审制度,逐步建立同行评议制度。在出版与发行方面,要集中到权威专业的学术出版社出版,具有相对固定的封面、开本、版式等,时机成熟时还可以考虑建立集刊准入甚至淘汰机制。
最后,改变集刊出现的“急、大、空”功利心态,推行学术为重、内容为王的共认信念与价值标准。学术共同体有着自身独特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正如韦伯所倡导的“为学术而学术”的人格和信念,学术集刊要严守职业道德底线,杜绝当前“发文乱象”的干扰,成立非官方的学术诚信委员会,制定具体可行的学术道德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以制度的刚性捍卫学术道德规范,维护来之不易的学术道德声誉。
重视编研结合 推进集刊不断发展
学术集刊的发展要兼顾“一个一体”(编研一体)和“四个关系”(专业化和综合化、地域化和国际化、数字化和平台化、行业化和组织化)等方面的诸多细节。
“一个一体”即“编研一体”,是集刊学术共同体当前生存的核心内容和必要条件。作为以某一专门研究领域为背景发展而来的学术集刊,其明显的学术性、专业性和主题性决定了编辑往往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某一专业学有所长的专家,又是负责约稿校对出版的编辑。在他们身上,学术研究和学术编辑有机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而其主编往往是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编辑人员也多是这个领域的研究者,这是集刊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只有这样,主编、编辑与作者、学者之间才能保持良好的沟通与互动,并共同参与学术的具体研讨,刊物也才能真正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学术交流平台。这样就能够保持作者与读者对刊物的认同感、信服度,从而真正做到对学术的传承与引领。
“四个关系”即专业化和综合化、地域化和国际化、数字化和平台化、行业化和组织化的关系,是集刊学术共同体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和终极指向。
专业化和综合化的关系。学术集刊属于学院派刊物,它所追求和强调的专业性有助于将学术进一步推向深化和细化,因此它的专题性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主题鲜明、领域清晰、专业细分的集刊优势和特点所在。然而,专业不等于专一,专业化并不等于摒弃综合化,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我们不提倡“学科拼盘”式的综合,但应在注重专业个性化风格的同时,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交叉性的导向研究,打破人为划断的时限和藩篱。这是单一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必然途径,而作为载体的集刊学术共同体也应顺应这一指向和目标。
地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个不同之处就是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和民族观念。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来说,地域化与国际化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身处新媒体时代的刊物,仅开掘和发挥本土或地域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学术集刊共同体既要立足本土,又要面向国际,只有本土化、民族化、地方化的学术研究,才能在国际化的潮流中得到认同。同时,国际化并非单向度地输出,而是引入有度、输出有序,通过交流对话的方式引领学术集刊的发展,通过学术研究的导向,借助数字媒体的工具,采用数字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方式构建起学科对话的平台。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真正超越狭隘的地域拘囿,在众多学术共同体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
数字化和平台化的关系。学术出版物要更好地推动专业学科的发展,服务学术研究,扩大学术影响,就必须具备良好的传播途径和辐射渠道。而相对于期刊而言,学术集刊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力相形见绌,急需建立稳定有效的传播平台,共同实现学术集刊数字化,并在此基础上整合集刊力量,实现数据检索、信息共享、评审互通的集刊联合平台与载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整合全社集刊资源的基础上,创立了集刊数据库,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以学术集刊资源为基础,并依托中国集刊年会、中国集刊网,建立起的集资讯、图书、论文、图片、图表、视频于一体的专业学术数据库。下设马克思主义库、历史与考古库、社会学库、法律与政治科学库、宗教与哲学库、经济与管理库、语言与文学库、文化传媒与教育库等八大学科子库,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多个学科。这些都为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和载体平台。
组织化和行业化的关系。一方面,学术集刊通常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存在的,每个学术集刊背后都有扎实的组织力量,要进一步将集刊纳入单位组织的常态化规划管理中,纳入相关单位学科建设发展中,同时在集刊封面显要位置标注主办单位,作为集刊的重要识别符号,并避免更换名称和主编、出版社而导致的模糊混乱。另一方面,每个专业集刊都有着雄厚的学术资源,往往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代表性刊物,对该学术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充分借助和利用学科领域的专业协会,成为该协会的会刊,并以此完善编委会与外审专家,同时参加该协会的年会来筹备稿源。如《城市史研究》就是中国城市史研究会的会刊,借助该研究会的学术力量和学术活动丰富刊物的内容、扩大刊物的影响。
学术集刊因学术研究而生,它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学术研究和学术传播服务。就此而言,集刊学术共同体的创构和完善,必将进一步发挥其集约化、专业化的优势,在遵循学术研究脉络和满足专业研究需求的基础上,达成和实现自我学术价值的认同和提升,促进集刊各学科间的对话整合,进一步推动和促成学术流派和相关学术品牌的形成。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史研究》编辑部;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