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列表 >哲学宗教详情

王路:“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06-14
收藏 纠错

  6月1日,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哲学中国讲坛”举办2022年春季学期第十讲(总第10讲),邀请郑州大学哲学学院首席特聘教授,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王路作主题为“‘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的学术讲座,讲座采取腾讯会议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

  在讲座导言中,王路教授首先从哲学史出发讲到两种“事实”:作为传统哲学核心概念的being,以及相关于各种真值理论的作为分析哲学核心概念truth。从古代到现代,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形而上学,而后者的核心概念简单说来就是being和truth。哲学若被比作“王冠”,那么形而上学就是王冠上的钻石;如果说哲学是一棵大树,形而上学就是树干。对照逻辑的创始人和形而上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与现代逻辑的创始人以及分析哲学的奠基人弗雷格,可以看出逻辑与哲学以及形而上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王路提到,早在2003年出版的《“是”与“真”——形而上学的基石》(人民出版社)一书中,他就指出应当将being译为“是”,而不是译为“存在,应当将truth译为“真”而不是“真理”;而且,这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既有的译法是错误的,我们不仅应在特定的哲学家那里保持前后一贯的翻译,在所有人那里都应当将这样的理解贯彻始终。这种立场称为“一‘是’到底论”的,对其实质内容的理解非常重要。王路进而从三个问题展开论述:“being为什么是‘是’,而不是‘存在’?”,“truth为什么是‘真’?”以及“这为什么是形而上学的特征?”或者形而上学研究为什么要探讨“是”与“真”,以及如何探讨“是”与“真”。

  然后,王路向参者介绍了关于以上主题的两部著作:《语言与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和《一“是”到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

  在第二部分“逻辑的应用”中,王路认为,应用逻辑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哲学研究,就是对“如何探讨‘是’与‘真’”问题的回答。构成传统逻辑基础的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基本句式是“S是P”,这一句式的核心就在于“是”。亚里士多德说,有一门科学,它研究是本身,所以他的逻辑与其哲学是相通的。S相关于主项、对象、被谈论的事物、个体;P相关于谓项、谓述、对事物的表达、范畴;“是”关于肯定、判断、认识、命题和真。这种句式奠定了亚里士多德之后探讨哲学的具体方式。

  王路强调,到了现代,当弗雷格讲“‘真’这个词为逻辑指引方向”时,就把“真”之问题凸显了出来。在现代逻辑那里,“真”是一个语义概念,与之相应的是句法概念。弗雷格的逻辑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关于真的断定,二是一种函数结构。二者相结合的形式就是├ ——Fa,进而有表达关系和普遍性的形式等等等。作为现代逻辑的符号语言的最简单的一阶逻辑的语言,有命题变元、命题联结词、个体常元、个体变元,以及谓词、量词。这样的语言是丰富的,有很强的表达能力,由之我们可以表达命题或句子,以及命题的联结或句子的联结(复合命题)等等。除了语义概念,还有表达真假的概念,真假就是这套形式语言的语义。弗雷格的现代逻辑之所以突出“真”,是因为他有了一套完整的语义学,而亚里士多德只是构造了关于三段论的句法。一阶逻辑对于真假也只是直观的描述,但到了塔尔斯基以后,语义学的出现强化了逻辑的力量。王路由此谈到上世纪30年代波普尔对塔尔斯基工作的高度评价,并从分析语言的视角具体展开了现代逻辑的句法形式,而后对前两讲的内容做了总结回顾。

  综观从亚里士多德到弗雷格的逻辑,王路总结到:不同的现象导致不同的哲学形态;逻辑是专门的理论;进而,作为对认识本身的认识,而且应用了逻辑理论的形而上学是难懂的。王路接着上两讲已经介绍过的“句子图式”,进一步强调这种工具性的、桥梁式的结构对于哲学专业的学生在理解逻辑问题时的实际作用,并结合《弗雷格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二版)中所译弗雷格的相关思想以及关于思想结构描述的举例,展示了句子图式的具体运用。他认为,罗素在《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中所言“逻辑是哲学的本质”,是对弗雷格的思想的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他继而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看法:哲学的本质是逻辑,重大的哲学问题一定是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被探讨和得到解决的,逻辑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对哲学的发展实际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对戴维森和维特根斯坦相关的观点的解读,王路对逻辑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第三部分是关于“‘是’与‘存在’”的探讨,王路从亚里士多德谈起,引出了自己近些年来的主要观点:“哲学是关于认识本身的认识”以及“一‘是’到底论”(认为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being,并将此理解贯彻始终)。通过阐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是(sum)、贝克莱的“是(esse)乃是被感知”、康德的“是(Sein)实际上不是谓词”、黑格尔哲学由之出发的概念“是(Sein)、不者和变”以及海德格尔《是与时》(Sein und Zeit)中关于系词的论述,王路引出现代逻辑学家奎因的观点“是(to be)乃是变元的值”,从而具体表达了所谓“一是到底论”的具体内涵——“是”是表达认识的最基本单位。他进而列出三种观点:“‘Being’有系词含义,有存在含义”、“‘是’有系词含义,有存在含义”和“‘存在’有系词含义,有存在含义”,并着重强调了对前两种观点的认同和对第三种观点的不认同。王路认为,“存在”没有系词含义,这是他将being翻译为“是”而非“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为何要在理解整个西方哲学的意义上把这一立场贯彻始终。基于对海德格尔关于“是”的观点的理解,王路比较了关于being的不同翻译而对理解造成的实际影响,并结合句子图式说明了用“存在”这一翻译的谬误。

  王路承接第三部分所讲对句子图式的实际运用,进而展开了第四部分关于“‘真’与‘真理’”这一主题。他指出,句子图式中的意谓一行中的真值是非常重要的,它与在纵向上与图式所列出的语言和涵义相对应,在横向上与概念和对象相关。与第三部分相似,基于对康德关于“真”(Wahrheit)的观点的理解,王路比较了不同版本的翻译对理解造成的实际影响,说明了“真理”的翻译是不融贯的,也是错误的。他强调,句子图示虽然是依照弗雷格的思想而设计,但它具有普遍的运用,也可用在对传统哲学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上,这最主要是因为它是基于逻辑而做。这并不是说,要用现代逻辑的方法将传统哲学解释为现代的,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传统哲学家们的论述,从而更全面、更清晰地解释他们的理论。

  借讲座的第五部分的主题“形而上学的性质和意义”,王路总结道,以往四次讲座的主题最相关于形而上学,而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加字哲学”(如“科学哲学”、“政治哲学”、“心灵哲学”等等)和“不加字的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不加字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现今的加字哲学有一个趋势,就是随意加字哲学(诸如“文化哲学”、“工程哲学”、“环境哲学”等),但哲学的加字还需要有其标准和底线。加字哲学的哲学观在于,一种加字哲学是对某某(加字所描述的)事物的哲学反思。由此可以看出加字哲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加字所表示的东西具有一种对象性的意义,而哲学仅仅表示一种思考方式;加字哲学所表示的东西具有一种地域性的意义,或一种流派性的意义。然而,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其他哲学的区别在于,所加之字仅仅是学科意义上或方法论意义上的说明。两者之间更根本的区别在于,形而上学(分析哲学)是关于先验东西的研究(或具有先验性的、先验意义上的东西的研究),而加字哲学是关于经验性东西的研究。

  在讲座主体内容的最后,王路引述了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强调,此处的命题联结词“而”字是“并且”的意思,是语言表达中的让步转折,借以强调后一句话的重要性。但即便如此,“而”字也是一个合取词,就是说,前后两句话是并列关系,而不是推论关系。综合前四讲的内容,王路认为,无论亚里士多德还是现代逻辑,应用逻辑的理论和方法就是一种方式。因此,从解释世界的方式的角度讲,并不是说以逻辑的方式去解释世界和解决问题一定就是好的,但多一种方式肯定比少一种方式好。作为认识本身的认识的形而上学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一种加字哲学也是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所以,在区分加字哲学和哲学的基础上,应当认识到,无论所学为何,多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总比少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好。

  在讲座后的提问和讨论环节中,王路对康德之于sein的看法、sein在海德格尔语境下的全面理解、中国哲学和逻辑的关系、句子图式在处理多值逻辑时的具体运用等问题作了回应,并展开讲了自己在《逻辑观念》一书中曾谈到的中国逻辑史和辩证逻辑的相关问题,最后具体谈到阅读哲学文献和学习现代逻辑的重要性。此次线上讲座有来自全国各高校两百余名师生参与。

  (郑州大学哲学学学院 钟远征/供稿)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