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列表 >哲学宗教详情

第七届“世界地图与世界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召开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2-06-15
收藏 纠错

  5月20日至22日,2022年第七届“世界地图与世界文化”国际学术论坛在线召开,该论坛由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主办,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和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共同承办,清华大学外文系文学史、思想史和文明史学科群协办。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院长、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执行理事会主任兼秘书长颜海平,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刘昊等出席论坛。新南威尔士大学首任朱迪思·尼尔森(Judith Neilson)当代艺术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中英高等教育联盟专门委员会成员保罗?格拉斯顿(Paul Gladston)主持开幕式。论坛设置两个主旨演讲、三场专题研讨,来自13个国家的46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本次论坛主题“文化中国,翻译与当代性:文学、影视、表演与视觉艺术”展开了精彩的论述和交流。

  

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致辞

 

  彭刚在致辞中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国际交流依然艰难,因此更加可贵;人文沟通交流是当前探索许多全球性难题解决的根本路径之一,本次论坛如期举行,具有重要意义。文学、电影、戏剧舞台与视觉艺术是现代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翻译为路径进行的跨文化人文探讨有着深刻的前沿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将对跨文化人文学术从不同专业角度提供诠释,以体现人文学术、人文教育在国际合作中的创新力,体现人文交流在跨学科发展中的国际成果,体现人文学科在科学技术更新中的重要作用。相信本次论坛产出的丰富成果,能够有力推动跨学科、跨地域、跨国别和跨文化的互动和对话,推进深化人文合作,为促进人类多样文明与和谐共生作出贡献。

  

颜海平作主旨演讲  

  颜海平在题为“彼此的抵达”的主旨演讲中,从英国作家E.M.福斯特“唯有相联”的理念和表达这一理念的英语文学思想作品与中国相关翻译作品开讲,追溯跨越现代世界秩序建构中的边界、隔阂、冲突乃至对立而相联的精神资源,展示了人文史上通过翻译这一“特殊文学形式”而记撰的跨文化历史,和其中蕴含的“彼此的抵达”愿景守望。通过讨论由“翻译生产”而造就“世界文学”乃至重塑人类生活世界版图的数十年学界论辩及其核心文本,包括穆夫提2016年出版的《忘记英语》、卡桑2004年出版的《不可译之语汇》和列文森1971年出版的《革命与世界主义——西方舞台与中国舞台》,颜海平重访了本雅明1923年的经典文本《译者的任务》,并导向对现代中国翻译家包括清华外文谱系的个案分析和引言性评论,从茅以升的中译《科学的故事》到许渊冲的英译《静夜思》,呈现出一个漫长深厚的跨文化实践脉络,展示了由跨文化劳动产生的变革性相联的创造驱动和从“唯有相联”到“彼此抵达”的内涵和意义。

  2022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峰会以“文化中国,翻译与当代性:文学、影视、表演与视觉艺术”为主题,下设三个专题研讨,这些主题和专题研讨的问题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文学者开展对话的焦点和杠杆。

  刘昊、郑文博、乔希·施滕贝格、保罗·格拉斯顿、戴从容、弗朗西丝·韦特曼、刘树森、张政、马会娟、哲西平、科莱塔·佩萨罗、谭哲理、革耶·托马塞利(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发言

  

  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分论坛论坛由清华大学刘昊副教授和郑文博副教授共同主持。对谈人是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乔希?施滕贝格(Josh Stenberg)高级讲师和当代艺术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中英高等教育联盟专门委员会成员保罗?格拉斯顿(Paul Gladston),他们与主持人和各位发言专家就各自发言主题进行了沟通交流。复旦大学戴从容教授探讨了实验性文学翻译中思想和诗学的跨文化理解。利兹大学弗朗西丝?韦特曼(Frances Weightman)教授聚焦中国儿童文学在英国的翻译、传播和接受途径,揭示其中的跨文化的社会内涵。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哲西平(Gerald Cipriani)教授以中国思想的翻译为例,聚焦理解原语言“相异性”过程中两种策略下译入语的事实功能。威尼斯大学尼科莱塔·萨罗(Nicoletta Pesaro)副教授探讨了部分意大利译者采用的跨文化翻译策略以及其他重构出能与意大利读者产生共鸣的中国文化形象的翻译策略。南非大学谭哲理(Paul Z Tembe)讲师和约翰内斯堡大学革耶·托马塞利(Keyan G Tomaselli)教授探讨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关于班图精神的践行和社会实践的概念与语码,审视宗教和非物质维度的跨文化交流。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树森教授探讨了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早期现代文学翻译的期望、操控,以及其产生的跨文化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张政教授基于《佛国记》六个英译本,从他者主动性比较英译特色,探究“他者”受限性背后的历史文化成因。北京外国语大学马会娟教授从追溯视域下分析了大卫·霍克斯英译版《红楼梦》的翻译策略和原则。

  谭慧、赵婧、伊夫·甘比尔、路易斯·佩雷斯-冈萨雷斯、陶友兰、金海娜、路易斯·达米安·莫雷诺、郑熙青、卡罗尔·奥沙利文、弗兰齐斯卡·科吉、郭婷、王定坤(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发言  

  电影翻译。该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人文学部谭慧教授和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和媒体学院赵婧(Elaine Jing Zhao)高级讲师共同主持。对谈人芬兰图尔库大学语言和翻译研究学院伊夫·甘比尔(Yves Gambier)终身教授和挪威阿哥德大学的翻译研究路易斯·佩雷斯-冈萨雷斯(Luis Pérez-González)教授与主持人和各位发言专家就各自发言主题展开对话交流。复旦大学陶友兰教授探讨了视觉文化时代下中国古诗的视觉化翻译。中国传媒大学金海娜教授探讨了电影修复中的字幕回译问题。香港浸会大学德明(Luis Damián Moreno García)助理教授聚焦中国电视剧在西语国家的粉丝字幕翻译,探讨其可能给西语网络社区带来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熙青助理研究员分析了数字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翻译的特点和文化语境。布里斯托大学卡罗尔·奥沙利文(Carol O’Sullivan)副教授探讨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在英国以及爱尔兰的放映和翻译情况。海德堡大学弗兰齐斯卡·科吉(Franziska Koch)助理教授探讨创伤性缺失翻译中,缺失存在和认知的重塑问题。埃克塞特大学郭婷讲师探讨译者在展现和阐释同性身份的不同以及将上海同性文化的本土性传达给国际观众时采用的策略。香港大学王定坤助理教授将粉丝参与翻译的文化定义为一种自下而上的翻译理论去殖民化策略。

  卢迎华、塞缪尔·海德普里姆、何小兰、哈里森·亚当斯、保罗·格拉德斯通、安娜·斯特歇尔、米内尔娃·因瓦尔德、帕特里夏·费拉肯、宋水仙、达伦·乔根森、路易丝·拉韦利、伍小琴、齐拉·布罗修斯、马萱、高意达、陈之恩(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发言

 

  戏剧舞台和视觉艺术翻译。论坛由北京中间美术馆卢迎华馆长和清华大学塞缪尔·海德普里姆(Samuel Heidepriem)助理教授共同主持。对谈人为香港北山堂基金会、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何小兰和清华大学哈里森·亚当斯(Harrison Adams)助理教授。新南威尔士大学保罗格拉斯·顿(Paul Gladston)教授从跨文化差异的角度解读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内缘技艺的翻译。慕尼黑大学安娜·斯特歇尔(Anna Stecher)助理教授探讨了林兆华如何将用非中文写成的戏剧文本翻译成新的当代舞台语言,并为当代观众理解和接受。新南威尔士大学米内尔娃·因瓦尔德(MinervaInwald)研究员分析了《毛主席去安源》从画作到毛主席像章,并以此分析1968年至1969年间的艺术文化。新南威尔士大学帕特里夏·费拉肯(Patricia Flanagan)研究员和水族马尾绣艺人宋水仙女士通过追踪水族马尾绣和苗族蜡染等工艺品的非物质形态,探讨中国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和意义。西澳大学的达伦·乔根森(Darren Jorgensen)探讨了张强表演性书法中的性别与异质。新南威尔士大学路易丝·拉韦利(Louise Ravelli)教授和博士生伍小琴采用了社会符号学的视角,探讨了博物馆核心文化的翻译和转化。哥本哈根大学当代艺术策展人齐拉·布罗修斯(Cila Brosius)探讨年轻的中国艺术家是如何将他们的文化和跨国经验以视觉方式呈现的。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博士生马萱探索中国华侨艺术家黄小鹏创作的录像艺术作品中有意的误译。弗莱堡大学策展人高意达(Nora Gantert)基于中国当代艺术探讨历史是如何翻译到未来、科技和时间磋商之中的。多伦多大学陈之恩讲师从翻译改变性的角度阐明了康雍乾盛世的跨文化主义。

  最后,颜海平发表闭幕主旨演讲,倡导各位业界专家学者在当今的变革性时刻,集中力量共同制定出一套以专业的词汇和语篇为重点的新的语用学,并再次强调搭建翻译这座桥梁的重要性。论坛组织者保罗·葛思谛和金海娜分别致专题总结、后续编著方案简述和对工作人员的感谢。

  与会专家对本次会议给予高度评价。约翰内斯堡大学革耶·托马塞利教授认为论坛的开放性、与会专家讨论中所应用理论的国际性,以及论坛展现积极的跨文化知识环境,让人眼前一亮,他认为三天的会议仍能保持高标准,证明了主办方的会议策划力和号召力都是一种证明。北京师范大学张政教授认为主办方举办了一场启发灵感,让人受益匪浅的论坛。荷兰乌特勒支大学博士生马萱表示此次论坛能够与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优秀学者进行交流,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威尼斯大学尼科莱塔?佩萨罗副教授对主办方举办如此非同凡响的论坛表示了感谢,并表示会议主题和专家发言的质量和多样性都让她收获颇多。多伦多大学的讲师陈之恩对感谢主办方为组织如此成功的会议所做出的努力,并表示其从与其他学者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复旦大学的教授陶友兰对主办方表示感谢,认为这是一个跨学科的、激发灵感的线上国际论坛。

  据悉,本届论坛是由清华大学世文院和外文系2016年创立、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的常设论坛“世界地图与世界文化”系列的第七届,是首次线上举行,涵盖了来自13个国家8个语种的学者学人,标志着论坛系列的新高度和新阶段。

  清华大学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燕勇/供稿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