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民族社会列表 >民族社会详情

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智英
发布时间:2022-11-19
收藏 纠错

  文化具有特殊的力量,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能形成相互联结的精神纽带。只有加强乡村文化振兴,才能提振、激发农民的信心和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振兴是一项体系化、全面化工程,它在乡村振兴中担负着观念引领和守护根脉的作用,而如何有效发挥文化振兴提质赋能的内在推动力,则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焦点和重心。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党委和政府坚持以“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为引领,立足文化建设总目标,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深耕历史文化,推广、利用地域文化,弘扬和践行革命文化与红色文化,大力推进文化事业体系化与文化产业全面化的“双业并举”式发展,促进了文化建设的全面振兴。

以文化事业整体建设积极赋能文化振兴 

  榆阳区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创新文化服务模式,通过文化事业体系化建设赋能文化振兴。榆阳区的文化事业体系化振兴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重点,以流动文化设施和数字文化设施为补充,集宣传文化、知识普及、文化传习、娱乐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

  构建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体系。拓展区、街道、村级公共文化空间,实现榆阳文化实体化建设。在主城区,依托区文工团、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构建便捷、高效的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效应。依托乡镇(街道)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及健身广场,打造具有活力的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构建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阵地,目前已拥有78个村文化活动室,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4个街道办事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点,317个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317个农家书屋。在上述文化空间共同孵育下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化服务品牌,如大河塔镇“拴正人家”、孟家湾乡“追梦超市”、上盐湾镇“大碗茶”等。在三级空间的统摄下,依托榆阳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四史”教育,着力构建各种文化高地。目前已成功建成陕北民歌博物馆、黄土地质博物馆、黄土文化艺术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纪念馆等16个主题鲜明、独具特色的文化空间,社会反响好,文化收益大。可见,榆阳区在文化空间建设上,形成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全面兼顾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空间。与此同时,在空间基础上继续完善特色文化常态化展示,如举办“非遗小剧场天天有展演、陕北大秧歌天天过大街、榆阳书场周周有演出”的活动,形成“每月小活动不断,每季大活动相连”服务网。目前,全方位的榆阳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成型。

  形成公共文化传播服务体系。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由外及内双向度的传播体系。一方面,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榆阳区组织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等实践活动,如开展“品味鲜香粽子、感悟端午文化”主题活动,再如开展“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利用“三屏一声”,手机、网络、电视与广播,发出榆阳声音,弘扬榆阳文化,构建线上文化传播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由外及内双向度。榆阳区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内参及省级主要媒体以及《陕西工作交流》《榆林工作交流》等刊物、内参上发表全区的重点、亮点工作。聚焦家庭文化建设,打造具有榆阳特色的新政风新民风新家风,广泛开展诚信、家风家训等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在全区打造5个家风家训馆,如成功建成有着“忠信为本、孝行修身、勤俭立业、厚善传家”的李氏家风馆。

  打造文化知识传授、传承服务体系。一方面,面对文化需求的持续增长,榆阳区是以运行机制体系化展开、书籍体系化建档、公共书屋体系化建设、服务范围体系化开展的形式,奋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区。“微书屋”“书香榆阳”建设是榆阳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深化全民阅读的创新举措。政府部门提供基本的运行经费,保证社区书屋(图书馆)每年增加一定数量的新书,添置必要的设备,在此基础上,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社区书屋的建设,如依靠企业、民间组织或者个人等以捐款、捐物和义工、志愿服务等形式,实现社区书屋的可持续发展。每个“微书屋”配备有300多种图书,涵盖近10多个种类。分设在政务大厅、榆阳机场、榆林人民大厦、各大银行、农家书屋等点位,充分发挥占地小、投资少、管理方便、贴近群众等优势,让市民在等待时间可以随手翻阅书籍,实现随时随地读书看报。另一方面,文化传承是文化可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为未来文化建设培养后备力量的重要一环。文化事业体系建设离不开文化传承的体系建设。榆阳区基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道德文化等,面向校园、面向青少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组织46名非遗传承人在榆阳区37所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并编写了《榆林小曲》和《陕北民歌》简明读本;开办“百姓课堂”戏曲表演培训班,有力推动了榆阳区戏曲文化保护传承等。如今的榆阳区已然构建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对应,内外衔接”的文化服务链。

以文化产业的提质增速持续助力文化振兴 

  榆阳区以文化产业全面化建设助力文化振兴。近年来,榆阳区文化产业建设从榆阳区一隅发展转向全域的建设发展。尤其在文化旅游方面下大力气,下足力气,榆阳区按照“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乡音乡愁长存”的思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优化发展环境。榆阳旅游全面主动融入陕甘宁蒙晋旅游圈、榆林延安大陕北旅游圈、榆林市“一核一圈三带四区”旅游圈,参与塑造秦岭旅游度假圈、串联黄河旅游带、打造丝路旅游名片等重大战略,与省内外发达地区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加快推进全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树牢文化经济一体化观念,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格局,全力优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擦亮金字招牌。加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模式,创新传统文化利用方式,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努力打响文化资源牌。发挥“中国民歌之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大美榆阳”文化旅游品牌。推进陕北民歌博物馆、榆林圣都乐园等4A级景区创建,重点将陕北民歌博物馆、黑龙潭、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打造成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陕北旅游目的地。

  策划重点项目。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进文旅产业实力不断壮大。其一,推进以陕北文化为主题元素,融陕北民间技艺传承、红色革命历史知识传播、文化艺术创作展示、美食餐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六馆一中心”项目。其二,十年来,榆阳区充分借助传统节日和本地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为依托,每年计划活动50多大项、200多小项“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涉及特色农业-工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体育竞技、节日庆典、非遗传承等。其三,深耕地域文化,发展山区生态田园游、黄土边塞风情游、大漠生态风光游等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加大融资力度。在抓好现有文化和旅游项目库基础上,进一步充实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榆阳区依托各种会议会展、行业协会和基金平台,面向市内外、省内外、海内外,广泛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和专业招商,积极推进落地一批有质量、有体量、有前景的大型文旅项目。与民营资本合作,对3A景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进行合作开发,打造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大漠军旅文化园项目。整合文旅产业资源,搭建文旅产业发展融资平台,培育榆阳本土文旅产业优质企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鼓励多种形式资本进入文旅产业,扩大产业融资渠道。加大本土资金投入,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文化领域建设,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精品文化工程。

  优化产业结构。榆阳区在抓好文化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其他文旅项目同步提质增效。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形成5个旅游特色小镇(镇川镇、鱼河镇等)、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赵家峁、红石桥等)、8家星级农家乐(含民宿)多元互补、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榆阳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经济产业为基础依托,以高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精神目标,依托深厚丰富的文化资源,政府、市场、群众与社会多向联动为主体依托,按照体系化、全面化建设思路,进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步并举,双业协同,积极地下着实现“文化振兴,根在乡村,强在县区”的这盘文化大棋,为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县域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题组成员:党怀兴、李西建、傳功振、石杰、刘智英、陈丹玉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中心)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