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化教育列表 >文化教育详情

充分发挥大学写作在通识教育中的枢纽作用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王广禄 张子杰
发布时间:2022-11-22
收藏 纠错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王广禄 通讯员 张子杰)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看,写作能力应成为新时代卓越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在11月12日由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学研究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出版事业部、浙江省逻辑学会共同主办的“大学写作课程建设与大学通识教育”学术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写作在通识教育中的枢纽作用展开深入研讨。

  写作是新时代大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

  随着“全人”教育思潮的到来和“六卓越一拔尖”2.0计划的不断推进,以及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双重推动下教育1.0向学习2.0的创新发展,卓越人才培养成为了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目标,写作能力成为新时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核心能力,这对大学通识教育尤其是卓越人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目前国内许多大学,即便是一流大学在培养大学生写作能力上亦存在明显不足。如何改变现状,从而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进而提升与思维、表达相关的综合素质,这是目前我国的大学通识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浙江大学中文写作教研中心执行主任、哲学学院(筹)教授金立就此次会议以及大学写作课程的意义作出了概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精神富有”,而精神富有就必须克服“概念贫困”,以书面汉语为抓手的大学写作教育能够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助力“概念脱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骆冬青认为,应把叙述与逻辑作为大学写作的根本,在“逻辑”之外加入注重个体、偶然和深描等叙述,从而让大学生学会思考事情,回到事情本身。

  完美的叙述与逻辑离不开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离不开大量阅读。基于多年的通识写作实践,复旦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任军锋揭示了有效阅读与阐发式写作之间的关系,力图探寻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最大公约数。通识教育受到重视,还在于情感与价值的传递,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生认为,创意写作的积极介入更能让大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浸润,从而更好地发挥写作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枢纽作用。

  《中国大学教学》杂志编审陈立民以语言风格为切入点,结合丰富生动的案例对文章写作的简洁和繁复问题进行了辩证讲解。中国写作学会副秘书长宋时磊对各高校的大学写作通识教育表示肯定,认为各教学团队应当共建大学写作通识教育的学术平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张晶晶认为,大学写作系列教材的编写应立足“四个结合”——与国家政策、人才培养、教学实践和新技术相结合。

  积极探索建设写作系列课程

  近几年,大学写作的教学实践正在浙江省高校不断铺开。会上,浙江农林大学写作中心主任彭庭松、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晓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范雪就所在学校的写作课程实践探索与经验作了发言。

  浙江大学高度重视写作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枢纽作用。据了解,自2021年秋季起,浙江大学面向大一新生开设《大学写作》系列课程。该课程由基础理论、主题进阶和讲座学习三部分组成,现已打造了一支具有哲学、文学、高分子、海洋、国际教育、公管、医学、环资、农学、航空航天、生工食品、能源工程等多学科背景的优质教师团队,并配备了由优秀研究生构成的助教团队,协同帮助同学们在写作训练中提升逻辑思辨、语言表达、选题解题、谋篇布局等综合能力。数据显示,本学期共有34个教学小班,覆盖材料、化工、高分子、能源、农学、动科、海洋、大气、环工、生工食品等部分专业1000名大一本科生。

  说理性强的学术写作是大学写作教育的重点。作为自然写作模块的代表,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副教授仝维鋆提出,有质有量的阅读与思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好办法,他以读书笔记和科普文章的写作为例说明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训练在自然写作中的核心地位。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魏艳则立足海洋学科的交叉性,提出应当以应用的眼光看待写作,通过实际访谈与调研展现写作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新时代的卓越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学术素养,也应具备人文情怀。诗词作为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可以滋养心灵、培养健全人格。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作为创意写作模块的代表分享了以诗词为重要抓手,促进大学生古典审美素养提升的教学实践,展现了文学写作蕴含的价值与力量。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付慧真表示,写作不仅可以照亮过去,还可关照现实、预见未来,大学写作社会模块以“智能社会反思与实践”为主题展开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谈及面向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的“大学写作”课程该如何创新发展,金立表示,基于写作在大学通识教育中的枢纽性地位,大学写作教育应注重理性人格与审美情操的汇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互动、知识教育与能力素质的结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她认为,近些年,清华大学推动“写作与沟通”课程教育、复旦大学致力于将“辅助性技巧”的写作转变为通识教育的核心环节,这样的理念与实践以及其他高校在这方面的成功做法,都值得高等教育界思考与借鉴。

相关词

相关推荐

×
错误反馈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