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赵徐州)7月30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青年马克思主义论坛在东北大学召开。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任鹏教授主持会议。与会学者表示,要加强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研究,深入阐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等重要问题,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谱写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在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崔友平表示,改革开放及其全面深化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启动、重点和牵引的,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必将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又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具有划时代意义。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部署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并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学习好、宣传好、阐释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高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东北大学党委常委姜玉原表示,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爱国荣校主题“大思政课”建设、“制度自信”教学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精神,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守正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刘亚超表示,本次研讨会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沈阳市社科界的使命担当。沈阳市社科联将积极搭建平台,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团结引领全市社科工作者认真做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研究阐释工作,力争推出一批有深度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推动全会精神在沈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综合处处长彭萍萍编审主持主题发言环节。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教授在题为《以提升传播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发言中,深入阐释了传播媒介与人才建设的价值关联、传播媒介服务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体现、传播媒介视角下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等问题。他指出,传播媒介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工具,以提升传播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要抓住主要矛盾,发挥关键群体的作用;坚持主动引领,筑牢思想基础;立足国际视野,建好大外宣格局。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洪树教授在题为《共产党阶级性的多维解读与时代启示》的主题发言中,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从物质生产、政治生活、精神领域、人与自然关系以及全人类解放等维度解读共产党阶级性。他指出,深刻阐释共产党阶级性既有利于深化对中共党史党建学基础命题的认知,又能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提供理论解释力和引导力。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教授作题为《马克思不平衡关系思想的唯物史观意蕴及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启示》的主题发言。他表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文化艺术与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不平衡关系”。要从不平衡关系当中寻找文化突破发展的空间,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提供重要助推力;要注重人们精神生产的历史主动性,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富有提供持续动力;要凸显文化生产自身融会贯通、综合创新的特质,从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意识形态研究所所长王巍副教授作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下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点思考》的主题发言。他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双重视角,对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深入阐释。他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各自的功能和优势,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韩文龙教授在题为《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的主题发言中,深入阐释了新型生产关系的内涵、新型生产关系是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基础、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框架等问题。他指出,新型生产关系在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制度性基础作用,要从目标导向、改革路径设计、改革实现机制等维度出发,搭建有效的新型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南京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张明副教授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叙事》的主题发言中,深入阐释了西方现代化结构性矛盾的文化反映、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实践的文明所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等问题。他认为,从文明维度出发可以进一步清晰凸显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前瞻性与超越性,即面对资本主义文明日渐式微的颓势,中国式现代化具备创造新文明、引领文明走向的理论与现实可能性。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执行院长伍醒教授在题为《中国共产党对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话语建构》的主题发言中,深入阐释了新时代改革开放话语建构的“现代化”意蕴、新时代改革开放话语生成的“现代化”表达、“现代化”语境下新时代改革开放话语的创新发展等问题。他指出,要把改革开放的话语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语境,从话语建构层面对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理论审视。
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哲学系唐瑭教授在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的主题发言中,立足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关于共同体的论述,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式现代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深入阐释。他指出,要坚持“两个结合”,充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更好运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实践。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书生教授在题为《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的主题发言中,深入阐释了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要以具体求深入、推进政治监督精准化要以精准求实效、推进政治监督常态化要以常态求长效等问题。他指出,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是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健全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关键环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政治监督改革的重要方向。
彭萍萍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研讨会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是一场政治站位高、问题意识强的学术盛宴。与会专家学者主旨报告高屋建瓴、主题发言精彩纷呈、青年学者观点新颖,为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提供了学理支撑。希望与会青年学者能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加强沟通交流和学术研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会议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东北大学主办,《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编辑部、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辽宁省马克思主义学会、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