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市场合作是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出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模式,旨在强化中国的优势产能、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三者之间的有效对接,从而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近年来,第三方市场合作不断走深走实,并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兴起也为新时代的中国经济外交设置了新议题、构建了新机制、注入了新动能。
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源起
尽管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实践探索早已有之,但直到2015年6月《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发表,这一概念才首度见诸文献。该声明提出第三方市场合作应遵循“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平等协商、互利共赢”“互补、互利、开放、包容”等原则,并规划了基础设施和能源、交通、农业、卫生等多个合作领域。此后,中国与日本、意大利、英国等十多个国家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旨在通过举办论坛等形式共同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公共服务。
2019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出《第三方市场合作指南和案例》,将第三方市场合作界定为一种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新模式,通过中国企业(含金融企业)与有关国家企业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助力中国企业和各国企业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第三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和民生改善,实现“1+1+1>3”的效果。该文件将第三方市场合作分为产品服务类、工程合作类、投资合作类、产融结合类、战略合作类五大类型。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方市场合作并不拘泥于狭义的“三方”。比如,中缅天然气管道项目由中国石油、韩国浦项制铁大宇公司、印度石油海外公司、缅甸油气公司、韩国燃气公司、印度燃气公司“四国六方”共同出资建设,各方均实现互补增益。
第三方市场合作成果丰硕
近年来,第三方市场合作发展迅猛,成果丰硕。中国的金融机构越来越深度参与第三方市场合作。在2019年到2023年间,产融结合类项目在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占比高达31%,成为占比最大的合作类型。典型案例之一是2022年11月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法国开发署共同为塞内加尔达喀尔汉恩湾污水处理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该项目被列入“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示范项目清单(第四轮)”及“第八次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成果清单,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污水收集管网、升压站、泵站、排水渠、达喀尔自治港污水治理工程等。
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在第三方市场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外,中国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例如,2020年7月,晶科电力与法国电力组成的联合体中标了阿联酋阿布扎比2.1GW光伏电站项目,为中国民营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示范效应。2025年4月,晶科又宣布将向法国电力和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的沙特第五轮可再生能源光伏项目中的两大标杆光伏项目供应相关组件,助力在广袤沙漠中打造“光伏治沙”的标杆工程。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第三方市场合作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合作内容。2023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十年发展展望》,提出要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与更多有意愿的国家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以共建国家为重点目标市场,因地制宜采取贸易、工程承包、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继续与有条件的国家搭建平台,拓宽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的市场化融资渠道。因此,除了传统的发达国家,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富裕国家近年来也加强了与中国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从而丰富了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内涵。
助力新时代中国经济外交创新
第三方市场合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外交注入了动能。
首先,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中国经济外交设置了新议题,引领了国际合作新方向。2015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积极倡导第三方市场合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正面回应。2019年4月,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对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表示欢迎,鼓励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多方参与实现共同受益的目标。在论坛领导人圆桌峰会发表的联合公报中,各方表态鼓励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三方合作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欢迎企业和有关国际组织在符合各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就此作出更多努力。2023年4月,习近平主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北京共同出席中法企业家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闭幕式并致辞,表示中方期待同包括法方在内的各方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深化在“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双边和第三方市场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其次,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中国经济外交构建了新机制,拓展了国际合作新渠道。近年来,中国与相关合作伙伴陆续建立了推进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工作机制。2016年11月,中法双方签署了《关于设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指导委员会的谅解备忘录》。截至2022年,双方已召开三次指导委员会会议,签署四轮示范项目清单,其中第四轮示范项目清单包含基础设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7个项目,总金额超过17亿美元,涉及多家中、法企业和金融机构,合作区域涉及非洲、中东欧等地。2018年5月,中日也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备忘录,同意建立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工作机制,设立并举办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推动第三方项目合作与两国企业间交流。同年10月,中日举办首次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两国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签署了50余项合作协议,金额超过180亿美元。2025年3月,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就进一步推动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同评估合作项目进展,继续推进在第三方市场的企业间经济合作达成一致。
最后,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中国经济外交注入了新动能,打造了国际合作新模式。相较传统的双边合作,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了中国、合作伙伴国与第三方市场国家的三方受益。合作过程中形成的联合技术标准、项目协调机制等成果,提高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规则构建中的参与度,契合了中国经济外交从“要素输出”向“规则引领”转型的需求。合作伙伴的企业依托中国的产能优势与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深度认知,能够显著降低独自开拓新兴市场的成本与风险,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外交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第三方市场国家通过合作获得实质性的发展支持与自主能力提升,更是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外交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行动力,为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路径。
(作者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