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返回总库

列宁对高尔基的思想迷误的批评(节译)

来源图书: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
简介: 在致高尔基的一封信里,列宁谈到“可耻的十年”初期有一部分不坚定的知识分子脱离社会民主党的问题,他是把这件事作为一种积极现象来谈的,因为党由于具有小市民情绪的知识分子的离去而变得纯洁了,同时在党内加强了依然斗志昂扬的工人的影响。关于必须同知识分子的投机行为作不调和斗争的问题,他表示完全同意高尔基的意见。而那些刚刚摆脱对革命的恐惧,怀着“政治上的颓废、变节、消沉等”《列宁和高尔基》(论文集),莫斯科,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58年,第20页。'>[1]情绪的知识分子,已在烈士尸骨堆旁开怀痛饮了。这封信十分重要,因为它的内容显示了列宁和高尔基之间后来在哲学问题上产生争论的趋向。高尔基收到列宁的来信时,...
关键词: 高尔基  列宁  哲学  思想  观点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作家和对托尔斯泰的论述

来源图书: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
简介: 列宁阐明了当时俄国文化中代表民主潮流的思想体系的阶级基础问题,这对于文化理论具有重大意义。若依据西方在以往历史中所积累的经验而加以类比,是不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的,因为过去的西方文化是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统治的情况下发展的。俄国革命有着不同的阶级力量配置,这种配置要求对问题采取不同的革新态度。列宁对俄国革命特点所作的分析,解决了这一问题。列宁写道:“我国革命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它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达到很高的发展程度并在俄国达到相当高的发展程度的时期的农民资产阶级革命。”(16,322)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经常强调农民的、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我国民主运动中所占的统治地位,同时经常指出整个俄国资产阶级的...
关键词: 列宁  托尔斯泰  农民  作家  俄国  

列宁论赫尔岑的思想政治演变

来源图书: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
简介: 列宁的《纪念赫尔岑》一文是为这位作家和革命家诞辰一百周年而写的,刊于《社会民主党人报》。当时各政党、团体的政论家和文学家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作文章。自然,这篇文章带有激烈的论战性,曾轰动一时。它不仅是为赫尔岑辩护,反对一大批形形色色的(常常是出乎意料的)“崇拜者”和解释者对他的曲解,而且也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所有的——公开和半公开的——敌人的揭露。历史性的布拉格代表会议刚刚结束。连纳惨案——专制制度给赫尔岑纪念日的独特“礼品”——震惊全国。克鲁普斯卡娅回忆道:“伊里奇在五月初写的关于赫尔岑的那篇文章大概最能代表他当时的情绪。这篇文章里有着许多伊里奇的东西,洋溢着他所特有的那种富于吸引力的、激动人...
关键词: 赫尔岑  列宁  文章  

列宁的方法论与对作家的分析(节译)

来源图书: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
简介: …………列宁的辩证思想的威力、论断的历史精确性、对作家创作的精辟分析,在他的一组评述托尔斯泰的论文和《纪念赫尔岑》一文中得到了光辉的体现。列宁在这些文章里对社会现象的全部总和——时代的特点、作家的立场、作家的创作演变、艺术探索等等,都一一作了考察。他首先注意的是体现出“历史理性”的伟大之处,也就是对当代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作出回答的艺术家所秉有的天才。与此同时,列宁揭示了作家创作中的矛盾,谈了作家观点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作家所无力克服的“时代偏见”。艺术家在列宁的笔下表现为本时代的身兼优点和弱点的儿子。在列宁文章里,社会主义以前时代的矛盾核心,通过赫尔岑和托尔斯泰各人的矛盾,似乎可以看得更为明显了。...
关键词: 列宁  高尔基  思想  赫尔岑  

列宁遗产与苏联文学道路

来源图书: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
简介: 列宁遗产同苏联文化、尤其同苏联文学艺术的各个方面,具有全面的紧密联系。这份遗产同它们的理论和实践,同它们的形成、发展和远景、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等等是息息相关的,以致对这份遗产的所有不同领域的研究,确实成了一项难以穷尽的任务。Я.艾利斯别格颇为精当地指出,“‘列宁、生活和文学’这一主题范围极广,甚至可以从这一角度写成一部苏联文学史。”Я.艾利斯别格:《列宁遗产、生活和文学》,莫斯科,1969年,第18页。'>[1]在我们看来,列宁首先是一位思想家,他的哲学政治观点,是符合我们所经历的世界历史过程的实质的,因而对于理解这过程所固有的审美规律而论,便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列宁的形象本身作为世界社...
关键词: 列宁  历史  艺术  苏联文学  

列宁历史方法论中若干问题与十九世纪俄国文学研究

来源图书: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
简介: 一列宁对俄国历史过程所阐发的见解及其方法论基础,是我国史学家经常研究的课题。关于列宁对历史科学的贡献和他对这一知识领域的任务的看法,已有一系列著作给予阐明。其中可称为有份量的文章是Б.Д.格列科夫的《列宁与历史科学》Б.Д.格列科夫:《列宁与历史科学》,《苏联科学院通报》,1944年,第3期,第18—33页。'>[1],它属于集体编篡的《苏联历史科学史概要》《苏联历史科学史概要》,第3卷,苏联科学院出版社,莫斯科,1963年,第9—157页。'>[2]中专门论述列宁的一大章。此外还有M.E.纳依杰诺夫的著作《列宁与本国史》M.E.纳依杰诺夫:《列宁与本国史》(列宁关于俄国历史过程的见解的形成)...
关键词: 列宁  历史  俄国文学  

列宁关于辩证法的论述与文学史过程的概念

来源图书: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
简介: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由一成不变的事物构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从黑格尔以来,已经如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以致它在这种一般形式中未必会遭到反对了。但是,口头上承认这个思想是一回事,把这个思想运用于每个个别场合和每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又是一回事。”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援引的恩格斯的话此处译文按《列宁选集》,1972年版,第2卷,第583页引用。——译者注'>[1]一唯物辩证法,依照列宁的定义,乃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的理论基础”(17,22)。列宁认为,学习唯物辩证法...
关键词: 列宁  浪漫主义  过程  艺术  

列宁论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来源图书: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
简介: 一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加速了世界历史的整个进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持久的强大因素。这次革命不仅在各族人民的社会政治命运方面,而且在精神创造的所有领域中,引起了最深刻的革命变革,为科学、艺术和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十月革命后的年代里鲜明地确认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全世界历史性的文化使命,彻底地推翻了资产阶级关于社会主义同文化水火不相容的偏见。剥削阶级思想家在对群众革命运动的恶毒攻击中,往往极力把自己打扮成文化的捍卫者、文明的代表者和救星,指责革命者野蛮、毁坏文物,把破坏文化珍品的罪责妄加在他们头上。当年,威廉李卜克内西就曾对这一类虚伪的文明热心家们作了应有的驳斥,出色地揭穿了他们所追求的目的的阶级...
关键词: 文化  列宁  俄国  人民  
上一页 1112131415 16 17181920下一页  第 /470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