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文库快讯
-
新书入库 | 进退失据:旗人总督锡良与清末新政01月10日
-
新书入库|宋代民间借贷关系与乡村社会12月29日
-
新书入库|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2212月27日
-
马克思政治哲学论要
-
马克思对人类学哲学的理论开辟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12辑
-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新发展
-
技术创新与资本逻辑结构化互动研究:基于马克思文本解读的视角
作者:刘红玉
-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新时代意蕴
作者:朱雪微
-
建设共富共享的老龄社会
-
人口转变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效应研究
作者:晏月平
-
小文论丛
作者:叶小文
-
人文论稿
作者:杨庆存
-
青年男同艾滋病危险性行为的社会文化研究
作者:胡健
-
权力、惯习与身体:江西达村计划生育实践研究:1980-2015
作者:易伍林
-
海湾地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喻珍
-
拉美研究论丛.第二辑
作者:吕宏芬
-
面向数字产业创新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
我的非洲情缘:中非关系的话语、政策与现实
作者:李安山
-
大转向:战后美国选举政治变迁研究
作者:钟智锋
-
中外学者论新帝国主义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军备问题研究
作者:苑爽
-
从《唐将书帖》看明清时代的南兵北将
作者:杨海英
-
明代卫所制度与贵州地域社会研究
作者:吴才茂
-
唐代神策军与神策中尉研究
作者:何先成
-
战争与暴力的社会学
-
晚清“三集团”关系及走势研究
作者:董丛林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的中国进路
作者:武亦文
-
北京五金商铺研究:1914—1940
作者:卢忠民
-
品牌运营战略:白酒行业案例分析
-
世界开放报告.2022
-
货币理论批判与重建:基于马克思二重性思想
作者:李秀辉
-
人口转变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效应研究
作者:晏月平
-
北京文化前沿.2022
作者:沈湘平
-
小趋势探微: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
作者:王红
-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循证研究
作者:许佳佳
-
数字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黄扬杰
-
学校—家庭—社会合力高校思政课育人研究
作者:张璐斐
-
情报研究有效性评价的理论构建与方法设计
作者:钟丽萍
-
汉语方言否定范畴比较研究
作者:陈芙
-
英汉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比较研究
作者:姜静
-
汉语语用标记功能浮现的互动机制研究
作者:方梅
-
壮语金龙岱话参考语法
作者:李胜兰
-
中国语言资源集.北京
作者:张世方
-
语言与文化论丛.第5辑
-
《当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建构与生产
作者:武兆雨
-
中外交流与13-14世纪丝路纪行文学研究
-
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南方地理空间与政治想象
作者:张银霞
-
童话与儿童文学新探:杰克·齐普斯文集
-
英汉文学作品中方言的翻译比较研究
作者:姜静
-
思想重构与文本再造:中国现当代文学名家名作电影改编研究
作者:陈伟华
- 31
- 2023年01
曹操高陵发现宋元时期建筑基址
- 31
- 2023年01
坚持人民至上 共创美好生活——北京党建引领接诉即办改革发展报告
- 31
- 2023年01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 31
- 2023年01
王炳权: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与前瞻
- 31
- 2023年01
王炳权 杨睿智:论建构新时代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
- 30
- 2023年01
倪红福、张志达:全球价值链重构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农林牧渔业与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联动(2003—2013)
表2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1978—2013)
三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2007、2010年)
三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2007、2010年)续
三次产业研发支出情况(2008—2012)
三次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001—2013)
王京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党建研究中心
王京清,1956年出生,山东烟台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现任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时代党建研究中心理事长。
费孝通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8年英国伦教大学哲学博士(社会人类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学研究会会长。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古罗马]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古罗马时代的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学的集大成者。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创世记释义》《论基督教教义》《论秩序》和《论自由意志》等作品。奥古斯丁的作品几乎是后来整个基督教思想和西方思想的源头,他对于人性的洞察、对于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批评,一直是我们认识自己的思想基础。奥古斯丁上承希腊罗马思想传统,下启中世纪哲学1000年,深刻影响了西方思想进程。
姚桂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
姚桂梅,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非洲研究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研究员、南非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非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对非洲投资战略研究》《中国与非洲产能合作重点国家研究》和《西亚非洲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研究》首席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从事非洲经济、地区经济一体化、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等问题研究三十五载,主持和参加过十多项国家和部委委托的课题,并向中央和有关部门报送数十篇研究报告。其中,《中非直接投资合作》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2018年度优秀国家智库报告”;2012—2018年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对策信息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2021年获得陕西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调研报告类一等奖。
宋志明
中国人民大学
宋志明,男,1947年生于吉林市。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为该校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哲学分会委员,哲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哲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曾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曾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副理事长。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家研究》《熊十力评传》《冯友兰评传》《贺麟评传》《中国古代哲学通史》《中国近现代哲学通史》《中国传统哲学通论》《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方法新探》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主讲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薪火传承:中国传统哲学通论”。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八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余建华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中东学会;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
余建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及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和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副会长。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和法政学院。多年来从事国际问题和世界历史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安全(世界民族问题、能源政治和恐怖主义等)、中东和中亚、上海合作组织、犹太学、亚欧(中欧)关系和中国外交等。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年度项目和多项上海市社会科学规划办研究课题。主要著作和合著包括《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国家结构和国际化》《犹太民族复兴之路》《犹太文明》《从丝绸之路到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研究》《世界能源政治与中国国际能源合作》《恐怖主义的历史演变》和《中东变局研究》等。1998年以来多次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卓新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卓新平,土家族,1955年生于湖南慈利,198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哲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8年当选德国(欧洲)宗教史协会终身会员;1992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96年任世界宗教研究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并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998年至201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1999年至2019年任《世界宗教研究》主编。2000年至2004年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副主席,自2001年起任中国宗教学会会长,2003年起任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评审组组长,2004年入选中宣部首批“四个一批”人才,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08年起任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2011年起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2013年起任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理事会副主席。2014年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理事,人选首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出版个人学术著作32部,合著及主编著作数十部,发表学术文章500多篇。
林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林建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四史’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马克思主义研究》《党的文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评全国优秀教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等。
马大勇
吉林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马大勇,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国学特聘教授。 ——出版著作《晚清民国词史稿》《二十世纪诗词史论》《诗词课》《江湖夜雨读金庸》等十余部。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论著获首届屈原诗学奖优秀青年诗学论著奖、夏承焘词学奖等,《诗词课》获选《南方周末》2020年度十大好书。
沈长云
河北师范大学
沈长云,1944年生,重庆市人。196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79年复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师从赵光贤先生攻读商周史专业研究生,198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旋即分派至河北师范大学工作,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任古籍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现为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兼任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暨史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出版专著约十部,在国内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形成研究”。多次获得河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杨 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杨义,194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文学评论》主编;澳门大学讲座教授。学术专长为中国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先秦诸子学。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从现代文学到古典文学,从叙事学到诗学,再到中国文化思想体系,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著述,经过多年的学术磨砺,逐渐形成了其浑厚而宏阔的文化思想体系。在海内外出版专著60余种,主要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新文学图志》、《中国叙事学》、《楚辞诗学》、《李杜诗学》、《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文学地理学会通》、《感悟通论》、《论语还原》及六部诸子还原、《中国文化的精神》等。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99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杨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等,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多种论著被译为英文、德文、韩文,在Indian University Press、Brill等出版。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际形而上学学会(ISM)主席、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
陆明远
天津大学国家保密学院
陆明远,天津大学国家保密学院教师、MPA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数据安全、信息安全政策与管理、保密管理等。获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等称号,代表性成果发表在《情报杂志》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
陈振明
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杨百翰大学、德国行政学院等校的访问学者。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兼院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创始院长,《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第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第1-4届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公共事务领域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公共生活的世界》《国家治理转型的逻辑》《理解公共事务》《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竞争型政府》《政府改革与治理》《公共服务质量管理》、Citizen Participation at the Local Level in China and Canada等专著。
郭 杰
中国人民大学
郭杰,经济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经济系主任。兼任北京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博士后流动站指导老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财政理论、行为金融理论,并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金融研究》等国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过与上述研究领域相关的数十篇论文。作为首席专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的研究。曾获第六届、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学术奖励,以及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社会荣誉。
杨海文
中山大学;中国孟子学会
杨海文 男,1968年生,湖南长沙人,哲学博士,山东省泰山学者。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曾供职于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现代哲学》杂志社、《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孟子学会副会长。著有《心灵之邀——中国古典哲学漫笔》《化蛹成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断想》《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的世界》《四书选讲》。近期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唐孟子思想解释史研究”、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重大课题“《孟子》深度解读及其思想研究”。
赵馥洁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赵馥洁,1940年生,陕西省富平县人。现任西北政法大学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陕西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学术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实学研究会学术顾问、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大陆学术顾问等职。长期在高校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价值哲学和中国哲学史专家,主要学术贡献是开拓性地研究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建构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和演变历史。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等多项。出版著作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曾荣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科研奖励。1992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被国家人事部、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称号。2004年9月被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2010年8月,荣膺“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荣誉称号。
刘中玉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
刘中玉,1978年5月生,安徽省界首市人。先后获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2011年转调文化史研究室。先后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现任历史所副研究员、文化史研究室副主任、《形象史学》(原刊名为《形象史学研究》)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艺术史与海洋文化史,目前主要致力于“形象史学”方法论、海洋文化史等领域的学术实践。已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出版著述多种(包括独著、合著、主编等),代表作为《混同与重构:元代文人画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中华图像文化史·元代卷》(中国摄影出版社,2018年版)。
秦 虹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
秦虹,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主持国家部委及地方、行业有关科研项目80多项及多项国际合作项目。著编出版《住有所居》《城市更新》等著作16部。曾获2008、2011、2012年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三等奖等。2014年获中共中央组织部、科学技术部等授予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孙宪忠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孙宪忠,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遴选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法院特约监督员。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特邀监督员、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法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命名中国杰出青年法学家(1999年,第二届)。 出版独立专著以及合著近三十种。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一般理论文章一百四十多篇。主要学术代表作有:《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物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19年第4版)。《争议与思考-—物权法立法笔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物权法的实施》(两卷本,第一卷《物权确认》,第二卷《城镇拆迁与物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国家所有权的行使和保护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我动议——孙宪忠民法典和民法总则议案、建议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权利体系与科学规范——民法典立法笔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以及论文《中国民法继受潘德克顿法学:引进、衰落和复兴》,载《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等。此外,在德国、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发表论文十余篇。科研成果有七种获得省部级奖励,两次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命名为科研岗位先进个人,首届全国优秀法律硕士教学奖等。研究重点是民法总则、物权法、不动产法、《民法典》编纂等,在民法思想和民法的分析裁判技术方面形成系统学术理论,一系列观点被我国立法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采纳。是国际认可的中国法学家。 2013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之后即提出编纂《民法典》的议案,并于2014年再次提出该项议案,推动了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开启。之后全程参与中国《民法典》编纂工作,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身份提出《民法典》编纂议案、建议、立法报告共七十余份,在中国《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