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文库快讯
-
社科书讯|4月新书一览05月11日
-
新书推荐 | 你要知道的一位中国画家:崔如琢05月10日
-
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
作者:初庆东
-
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当代价值研究
作者:刘维春
-
社会形态的演进
-
马克思主义守正与创新专题研究
作者:李爱华
-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现实指向与人文关怀
-
马克思恩格斯义利思想研究
-
道德社会论
-
时代问题的哲学分析
作者:江怡
-
哲学探索.2022年.第1辑:总第4辑
作者:唐代兴
-
霍布斯自然法思想新诠:实践理性、道德共识与政治稳定性
作者:谭研
-
道家哲学的技术批判视野
作者:邓联合
-
症候与解释:尼采解释学及其解释学类型
作者:刘李
-
海外智库研究前沿.2020:国际战略与安全动态
-
制度逻辑与基层治理
作者:周少来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现实困境、福利效应以及路径选择
作者:杨沫
-
中国统计发展报告.2019-2020:统计现代化的新征程
-
空间的梦:高海拔地区的人口流动及社会风险
作者:解彩霞
-
社会转型中的当代青年婚姻心理研究
作者:李涛
-
迟到的东南亚
作者:查雯
-
中国社会建设报告.Ⅵ
-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
作者:马文颖
-
西部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研究
作者:谭曼
-
新加坡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2000-2018
作者:刘笑元
-
互联网平台治理研究
-
明代卫所制度与贵州地域社会研究
作者:吴才茂
-
唐代神策军与神策中尉研究
作者:何先成
-
战争与暴力的社会学
-
晚清“三集团”关系及走势研究
作者:董丛林
-
清代内外洋划分及其管辖权研究
作者:王宏斌
-
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修订本)
作者:张金龙
-
蒙古族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作者:色音
-
中国互联网广告监管制度研究
作者:廖秉宜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经济生活世界的现象学阐释
作者:栾林
-
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职能与行为研究
作者:杨思莹
-
“共轭环流”:中国的角色演变与升级路径
作者:商辉
-
现代物流的基础问题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个性化教师培训
作者:杜志强
-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发展研究
作者:杨宾峰
-
中国—东盟文明交流互鉴之路
-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作者:李锦云
-
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取向探元——学科评估服务“双一流”建设的视角
作者:张继平
-
中小学教师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时代展望
作者:于翠翠
-
现代汉语词汇多角度探索
作者:刘云
-
汉语后置的介词结构研究
作者:贾君芳
-
甘肃方音字汇
作者:朱富林
-
武汉方言语法研究(修订版)
-
宿松方言语法研究(增订本)
-
葛颇彝语形态句法研究
作者:姜静
-
重返“史诗剧场”:布莱希特戏剧研究
作者:姚佳根
-
汉藏文论比较
作者:马建智
-
比较叙事学
作者:谭君强
-
閑道録
-
创伤小说的伦理意义研究
作者:王卉
-
民国报纸副刊与作家佚文辑考
作者:刘涛
-
关于中国城市雕塑的调研与思考
作者:王鹤
-
消费语境下土家族民间工艺符号化现象研究
作者:向思全
-
智能音乐应用研究
作者:师丽娜
-
鲁西运河流域乡民艺术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刘建峰
-
电影、技术与社会
作者:孟君
-
新时期以来福建戏曲创作研究
作者:吴韩娴
-
蒙古族民俗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
作者:色音
-
苏轼研究论稿
作者:庆振轩
-
固原古代石窟佛像概览
作者:冯敏
-
你要知道的一位中国画家:崔如琢评传
作者:王旭
-
大运之旅:运河学研究论集.初编
作者:胡克诚
-
北魏在中华文明连续发展链条中的地位研究
作者:胡克森
- 16
- 2022年05
主题出版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 16
- 2022年05
考古学视域下的文化互动与文明变局
- 16
- 2022年05
哲学社会科学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
- 16
- 2022年05
彰显马克思主义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动精神
- 16
- 2022年05
以哲学社会科学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 16
- 2022年05
陈伯吹:给儿童一双文学的翅膀
农林牧渔业与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联动(2003—2013)
表2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1978—2013)
三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2007、2010年)
三次产业的影响力系数(2007、2010年)续
三次产业研发支出情况(2008—2012)
三次产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001—2013)
查 雯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查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民族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东南亚政治与国际关系。2013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获博士学位。曾任《环球时报》评论版编辑、社论主笔。著有Individual Choice and State-led Nationalist Mobilization in China,论文曾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The Pacific Review,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Asia-Pacific等中英文刊物。
李 捷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捷,男,汉族,祖籍山东平阴,1955年2月生于北京市。1969年12月参加工作,1973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任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党史党建专家评审组召集人。曾任《求是》杂志社社长、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和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著有《毛泽东与新中国的内政外交》《李捷自选集》《国史静思录》《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等。
马大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
马大正,1938年生于上海。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著有《漂落异域的民族——17至18世纪的土尔扈特蒙古》(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马大正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新疆史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边疆治理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边疆学构筑札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
张显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明史学会
张显清 1937年生,原籍河北省兴隆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明史学会名誉会长。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师从吴晗先生学习明史。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院科研局史学片学术秘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研究领域为明史,学术代表作主要有《严嵩传》、《孙奇逢评传》、《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卷》(副主编)、《明代政治史》(主编)、《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主编)和《张显清文集》等。
孙若风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孙若风,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安徽省岳西县人,高级记者,文学博士。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中共兰州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司长。长期参与国家文旅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出版个人专著《高蹈人间——六朝文人心态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等。主持完成全国哲社基金委托项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研究》,并参与其他相关课题的研究。
尚 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
沈阳人。1994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获学位哲学博士。1999年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现象学、法国哲学、后现代哲学。
戴庆厦
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汉藏语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汉藏语研究中心
戴庆厦,福建省仙游人。云南师范大学汉藏语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藏语研究中心主任。中央民族大学汉藏语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国家语委咨询委员。北京市教学名师。美国语言学会终身荣誉会员;泰国清莱皇家大学荣誉博士。主要研究汉藏语和社会语言学。
余永定
余永定,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浦山奖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前所长、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前会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国际金融、世界经济。曾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蔡 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成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副理事长、首席专家,“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三农”问题的理论和政策等。 著有《读懂中国经济》《从人口红利到改革红利》《四十不惑∶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经验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意义》等,主编《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历程与理论探索》《中国智慧》等,发表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数百篇。获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中华人口奖等。
冯 时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中国郭沫若研究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
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学与天文考古学,旁治商周考古学、先秦史、天文年代学、理事文献学、民族古文字学、古代思想史和科技史。开创性地建立中国天文考古学体系,揭示中国文字起源夷夏两源史事。出版学术著作12部,发表论文260余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主要代表作有《天文考古学》《文明以止——上古的天文、思想与制度》等。
倪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
倪鹏飞,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教授。主要致力于城市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竞争力经济学等研究。世界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营商环境课题中方负责人(2006-2008)、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联合课题组组长、首席城市经济学家(2016-2022)。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百人论坛秘书长。香港中文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等兼职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多个城市的政府顾问和智库专家。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编和专著《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系列中英文著作40余部,在Urban Studies,Cities,《中国社会科学》和《经济研究》等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代表作《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第十一届)。
张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东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研究领域:中国政治、世界政治、比较政治、功勋荣誉表彰制度。 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及文章近500篇,出版专著(译著)30余部。多次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对策信息奖。主持并完成十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重点)课题研究。
姜 辉
姜辉,男,汉族,1969年11月生,出生地辽宁建昌,199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7月参加工作,曾在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求学,法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现任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武 斌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武斌,著名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等。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数十种,近年出版的主要有:《故宫学与沈阳故宫》《沈阳故宫四百年:一部叙事体的文化史记》《丝绸之路全史》《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史纲》等。
黄 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黄平,社会学博士(1991,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SE]),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以及联合国、欧盟、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资助的研究课题和发展项目,并参与组织了2010年“中欧文化高峰论坛”等大型高层学术交流活动。 黄平的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发展、全球化与中国道路、多元现代性、中美关系、欧洲社会等,主要著作包括:《未完成的叙说》、《误导与发展》、《梦里家国:社会发展,全球化,中国道路》、《我们的时代:现代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与韩毓海、姚洋合著)。主编过《与地球重新签约》、《公共性的重建》(上、下册)、《本土全球化》、《华侨华人在中国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与崔之元合编)、《面对面的距离》、《中欧关系与“一带一路”》(与赵晨合编)、China CEEC Cooperation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The Stakeholders in China CEEC Cooperation(与刘作奎合编)等。 Huang Ping, Ph.D.in Sociology (LSE, London, 1991), Senior Research Fellow(1997-), is Director General, Institute of European Studie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ecretary General, China-CEEC Think Tank Network, President,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Studies, and has been Vice Presidents for the Chin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hinese Association of World Politics Studies, Chinese Association of European Studies, and China Association for Hong Kong Macao Studies, he is also the Co-Chair, European Institut Transcultural. Before he took current positions, Prof. Huang was the Deputy Director Gener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 Director General, Institute of American Studies, CASS, and was elected as Vice Presid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Council (ISSC, 2005-2008), Vice President,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 (IIS, 2003-2013), Vice Chairman, Managemen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MOST, UNESCO, 2001-2005). He is in the editorial board 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Current Sociology, Comparative Sociology, Global Social Policy, Sociology of Development, and Journal of Migration, etc. Huang has published books and papers on development, poverty, migration, modernity, China-US and China-Europe relations. he w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Duke University, Oxford, etc.
程恩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程恩富,1950年生于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部主席团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委;《国际思想评论》(英文)、《世界政治经济学评论》(英文)和《海派经济学》等期刊主编;担任全球学术团体——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国政治经济学学会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兼任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莫斯科金融政法大学荣誉教授,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日本经济理论学会国际顾问,俄罗斯《政治经济学问题》杂志编委。 独著和主编《经济学方法论》(中文、日文版)、《劳动创造价值的规范与实证研究——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中文、英文版)、《现代政治经济学》(中文、越南版)等30多部著作;出版《程恩富选集》《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重建中国经济学》等8部个人文集;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求是》《人民日报》等发表600多篇文章。在学术研究、理论宣传、立法政策探讨三方面均有较多成果,被中外论著数千次引用,中外媒体数百次专题采访报道,是国内外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
王震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王震中,1957年生于陕西榆林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主任、教授委员会委员。兼任河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榆林学院兼职教授;担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等。 1977年考入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1年底毕业,同时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随尹达、张政烺、杨向奎三位先生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此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二年,1987年再度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随田昌五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1989年至1990年东渡日本,在伊藤道治先生指导下,留学一年。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在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研究一年,1999年至2000年作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访问学者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一年。 出版的著作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994年)、《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2005年)、《商代都邑》(2010年)、《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2010年)、《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合著,1997年)、《国际汉学漫步》(合著,1997年)、《民族与文化》(合著,1990年)、《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合著,2012年)等著作。发表论文90余篇。
郝时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
郝时远 男,1952年8月出生,内蒙古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享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社会政法学部主任。学术专长为民族理论、国内外民族问题、民族历史。兼任中国民族学会会长、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等。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国内外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中国民族史、台湾原住民、西藏事务等方面均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新近著述《中国共产党怎样解决民族问题》(2011)、《台湾民族问题:从“番”到“原住民”》(2012)等。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庆柱 男,1943年8月生于天津市。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考古学报》《考古学集刊》《中国考古学》(英文版)主编。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主要专著有《西汉十一陵》(1987年)、《汉杜陵陵园遗址》(1993年)、《汉长安城未央宫》(1996年)、《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2000年)等十多部,论文三百多篇。先后参加并主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都咸阳遗址、西汉十一陵、关中唐十八陵、秦汉栎阳城遗址、西汉杜陵陵园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阿房宫遗址等的考古勘探、发掘。
李 扬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扬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副会长,中国海洋研究会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第三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出版专著、译著32部,发表论文500余篇,撰写各类研究报告200余篇,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财政、金融、物价卷)、《中华金融词库》、《金融学大辞典》等大型金融工具书7部。主持国际合作、国家及部委以上研究项目1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