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关于“民族特色”的世界历史思考

作者:叶险明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引向深入,就必须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对“民族特色”进行历史的和逻辑的考察,进而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认识。因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势的社会主义。但这种社会主义不是纯民族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具有特定的世界历史规定性的社会主义。笔者在这里拟就这方面的问题谈一点浅见,旨在求教。所谓民族狭隘性是指民族的盲目乐观、盲目排外的心理状态。当然,这种狭隘性在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压迫民族中表现为民族沙文主义,在被压迫民族中往往表现为封闭主义。不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
关键词: 特色  国情  民族  民族特色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作者:叶险明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之所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求每一门人文社会科学都要直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的对象或主要内容,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却规定着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如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那么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就难免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上看,在目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中存在着两个相互联系方面的问题尚需作进一步的探讨:其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广泛传播的内在文化根据。这在方法论上涉及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历史起点及其复杂性问题。其二...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化  中国  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有关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叶险明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系统地提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的思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以“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的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它的事业——共产主义一般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0页。'>[1]。所以,社会主义只能作为世界历史性事业而产生、存在和发展。对马克思以上论述的理解人们恐怕不会产生太大的歧义,故暂不多泼笔墨。我以为,这里需要提出的问题是,马克思在阐释他关于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思想的过程中似乎有两种在意思上相悖的表述(以下简称表述...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德国  马克思  

马克思的工业文明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叶险明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从人类文明及其形态演变发展的角度上看,马克思的思想既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工业文明时代最伟大的社会科学思想成果,又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这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批判上。对马克思来说,超越,在其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的主体批判精神。这种科学的主体批判精神既与马克思同时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又不同于现代西方把“批判性”与“科学性”对立起来的法兰克福等学派,更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从理论形态的视角上看,马克思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批判构成了他的科学的工业文明理论。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和“全球问题”日益困扰着人类的今天,从文明形态及其演变发...
关键词: 马克思  关系  工业文明  社会  

《资本论》创作·经济学研究·“人类学笔记”

作者:叶险明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学笔记”一直是我国学术界马克思思想史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但与“人类学笔记”的具体内容相比较,人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这部笔记本身所包含着的多层面的意义。这一研究思路当然无可指责,因为“人类学笔记”毕竟只是马克思为作进一步研究的材料准备(从总体上看),虽然他在这部笔记中也提出不少值得人们深入研究的很有价值的思想。所以,马克思写作“人类学笔记”的动机和目的,便成为人们研究这部笔记的重要切入点。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根据人类学研究的新成果,马克思力图进一步科学地说明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更深入地研究东方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昭示俄国农村公社的历史命运。对...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关系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哲学的现实基础

作者:叶险明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哲学革命”和“哲学基础的转向”,是近年来哲学界关于虚拟问题探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词组。这两个词组代表着这样一种研究倾向:把当前关于虚拟的哲学研究视为哲学主题时代转换的标志,其根据是:以往的哲学学说都是在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内的哲学,而虚拟哲学是在非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内的哲学。对此笔者难以苟同。从方法论上看这关涉如何认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和马克思哲学的功能问题。在这方面,我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确对人类哲学思维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因此而认为哲学基础也实现了由“现实”向“虚拟”的转变,这不是哲学的进步,而是哲学的倒退。“虚拟”并不神秘,它归根结底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一种特性。“虚拟”...
关键词: 现实  关系  数字化  网络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化逻辑及其现代启示

作者:叶险明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01日
简介: 长期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人们在论及过去乃至现在流行的对马克思哲学的种种曲解时,往往将其原因归咎于斯大林和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影响,这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总结,我以为,在今天,必须从广义的思想文化层面上展开我们对马克思哲学既有认识的总体反思,而这一总体反思的首要问题就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马克思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科学批判间的关系。从广义的思想文化视阈上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过程首先是马克思对近代德意志民族主流文化的科学批判过程。这一过程蕴含着一个对后人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启示,即:只有“去”形而上学的神秘主义,并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采取科学批判的态度,才能...
关键词: 德国  哲学  马克思  

将“以民为本”提升为“以民为主”

作者:王干才
出版日期:2006年06月01日
简介: 在我国实行以人为本,贯彻人本主义,除了努力做好上述各项带有普遍性、一般性的工作外,还有一项颇具特殊性的工作,即尽力将“以民为本”的思想转变为“以民为主”的思想,进而再将其提升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中国古代虽说从形式上看提出了“民贵君轻”,但一则那是从社会结构的视角出发,把“民”看作是社会结构的基础而并不是看作社会构成的主人;二则从具体实践上看,也从来没有把民看得比君更重要。自始至终奉行的都是“君贵民轻”、“朕即国家”。而且,中国自古以来是“家国同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封建道统像道道绳索桎梏着人们的心灵。在官、民关系上向来都是把“官”看作是“民”的父母,而不是把官看作是民的儿子,并...
关键词: 人本主义  封建主义  以人为本  
上一页 89101112 13 14151617下一页  第 /1304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