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民国时期乡村自治的社会制约因素

作者:李德芳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1日
简介: 民国时期,国家以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为目标的乡村自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扭曲变形,始终没有达到制度理想。虽然这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国家政治行为有关,但也与乡村社会本身的诸多因素密不可分。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民国乡村自治问题的认识,也对我们目前大力推进的村民自治具有某种启迪意义。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乡村自治制度的运作首先受到乡村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民国时期,地主制经济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基本形态,地主是主要的乡村土地所有者。据统计,1925—1937年间,地主约占农村户数或人口的3.11%,占有土地约为土地总数的41.47%;富农约占户数或人口的6.38%,占有土地约为...

南京国民政府乡村自治制度述论

作者:李德芳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1日
简介: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逐步确立了以行政村为单位的自治制度。这一制度虽然在实践中流于了形式,但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对当代中国的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不无借鉴价值。乡村自治制度作为地方自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南京国民政府出于本身的政治需要而制定的。众所周知,南京国民政府在腥风血雨中建立后,为树立其政治统治的合法权威,始终以孙中山事业的继承者自居。孙中山遗教被提升为国家的最高根本法,三民主义被称为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说:“全国人民乃至本党自身之一切苦痛经验,皆可归纳一点,即已往一切之苦痛乃在不能确信三民主义,努力实行建设之过。今后之生路,亦即在于努力实施三民主义之建设。”荣孟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定县治理

作者:李德芳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1日
简介: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合乎民主化潮流的乡村治理方式,并非仅仅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新鲜事物。在历史上我们也能搜寻到它的踪影。民国时期,特别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下简称二三十年代),乡村自治一度成为国家的法律制度,促动了乡村政治制度的变革。河北定县由于是民国乡村自治的发源地,且有“模范县”之称,因此无疑是我们透视当时中国乡村治理方式变革情况的理想窗口。这对目前中国的乡村治理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定县在清代称定州,民国初年改州为县。定县位于华北平原西缘,河北省中部偏西,主要由沙河、唐河水系冲积物堆积而成,面积3730平方里(1930)。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33年版,第...

20世纪20年代的山西村制变革

作者:李德芳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1日
简介: 民国时期,继直隶翟城村自治之后,阎锡山在山西推行村制。时人一般认为,山西搬用了翟城村自治模式,米迪刚、尹仲材合编:《翟城村》,中华报社1925年版,第183页;黄强:《中国保甲实验新编》,正中书局1935年版,第64—65页;陈柏心:《中国的地方制度及其改革》,广西建设研究会1939年版,第250页;黄旭丹:《中国乡村政治之研究》,《三民半月刊》第7卷第8、9、10期合刊,1931年9月6日。'>[1]今人对此多未考究而因袭此说。实际上,山西村制初为一种行政制度,1920年代才开始向自治制度转变,并通过不断改进,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全国乡村自治制度的张本。1917年阎锡山执掌山西军政大权以后,...

民初山西乡村制度的变革

作者:李德芳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1日
简介: 民国初期,山西号称“政治模范省”康有为序,陈祖濂:《山西调查记》上册,南京共和书局1923年版。'>[1]。时人将其所行村制视为乡村自治的典范。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更以之为基础,构筑了全国乡村自治制度体系。山西村制在中国乡村制度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阎锡山为何创行村制?创行之初(1917—1920),它是否具有近代乡村自治的性质?这是我们需要首先加以澄清的问题。阎锡山是山西村制的首倡者。他倡导和推行村制,既是其政治革新思想的反映,也是传统乡村制度变革的时代要求。毋庸讳言,阎锡山曾经是一个追随孙中山、富有政治革新精神的革命军人。清末留学日本期间,他不仅多次聆听孙中山的教诲,而且较早地加入了中国...

翟城村自治述论

作者:李德芳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1日
简介: 直隶(河北省)定县的翟城村是中国近代乡村自治的发源地。翟城村自治曾经被誉为乡村自治之模范,产生过重要的社会政治影响。由于长期以来学术界未将之置于近代地方自治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系统探讨,下面略加以考察,以便认识其本来的历史面目。帝制时代,具有功名身份的绅士充当着官与民的中介,是乡村社会的实际统治者。绅治是传统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20世纪初年,远离都市的翟城村就保持着一种典型的绅治状态。翟城村位于定县城西约20公里处,本是华北乡村中一个极普通的自然村落。清末,该村约有人口2000名、户300家、地100顷。乡绅米春明“素为村人所翕服,遇有疑难纷争,多取决焉”米迪刚、尹仲材:《翟城村》,中华报社192...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村治派

作者:李德芳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1日
简介: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村治成为“中国社会上一种科学的名词”段掞庭:《建设村治与村治前途的障碍》,《村治月刊》第1卷第4期,1929年6月。'>[1]。一些高等学府,如北平郁文大学、民国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大学等,纷纷增设村治专科,或开设乡村自治课程。“有识之士莫不取乡村自治(简称曰村治)为全民政治之基本建设而加以深切之注意与详细之究讨”,认之为“吾民族自救运动唯一无二之正当出路”王惺吾:《村治之危机与生机》,《村治月刊》第1卷第12期,1930年2月。'>[2]。在这些“有识之士”中,以北京《村治月刊》为阵地的村治派最令人注目,其对村治问题的思考对当今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建设不乏参考价值。村治派是20世...

梁漱溟与村治派

作者:李德芳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1日
简介: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梁漱溟与村治派的关系多予忽视,即便提及,也往往指认梁漱溟“不是村治派一分子”胡应汉:《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答哈佛研究生Guy S.Alitto君之问》,梁培宽编:《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1],对二者的思想关联更未深究。对之加以考察,将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以梁漱溟为首的乡村建设派的历史源流。村治派是民国时期以《村治月刊》为纽带,研究和宣传乡村自治的知识分子群体。其前身为中华报派。米迪刚(1871—1935?),河北定县翟城村人,民初曾任国民党直隶支部主任干事、定县教育会长、财政所长,直隶省议会议员、副议长等职。米迪刚:《东方文化...
上一页 1314151617 18 19202122下一页  第 /2857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