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认识论危机

作者:陈绪新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简介: 这个世界的自相矛盾,在个体的人身上凸显为个体性的丧失和去人格化;在社会生活领域彰显为技术或知识—经济—官僚为一体的操纵性的韦伯名之为“牢笼”的社会制度系统;在文化和道德层面则造成了传统的断裂、美德的阙如、意义的丧失,它们共同造就了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认识论危机。”麦金太尔指出,当某一种传统,通过以它自身的进步的标准来衡量,它已经无法再获得进步了。对关键性问题的各种对立答案的冲突,再也无法得到合理解决。更有甚者,实际上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形,即:探究方法和争论形式的运用(通过这种方式,取得了迄今为止的合理性进步),开始产生越来越多地暴露新的不充分的、暴露至今尚未意识到的不连贯性,以及新的问题的后果...
关键词: 社会  传统  现代社会  

美德的阙如

作者:陈绪新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简介: 在麦金太尔看来,现代性道德谋划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规则与美德分离”。他指出,18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性道德谋划一直囿于这样一条原则,即:没有任何有效论证能够从全然事实性的前提推演出任何道德的或评价性的结论。这条原则一旦被接受,就成为他们全部道德及其合理性筹划的墓志铭。这条原则在休谟那里就是著名的“休谟难题”,即“是”(to be)与“应然”(ought to be)的不可公度性;而在康德那里,这一原则则是以肯定的普遍性的道德申言而非问题式的道德疑问的方式提出来,这就是康德的“定言命令”或“绝对命令”。然而,无论是有关“是”与“应然”的不可公度性的“休谟命题”,还是康德的“绝对命令”,都不能从根本...
关键词: 道德  美德  结论  

复归美德何以必要

作者:陈绪新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简介: 现代人重视权利而不再重视美德。一方面,现代人觉得不需要过多的美德,过多的美德是浪费;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似乎容不下太多具有美德的人。因为,在现代社会或现代人的眼里,只有外在的权利和利益是有用的,而所谓的美德或德性是虚幻的且不真实的,不能给自己带来及时性的幸福或快乐。在他们看来,美德从来都是抑制自己的欲望或利益去成就他人的快乐或幸福。这是现代社会非此即彼、非我即你的二元对立思维定式使然。经济离开了伦理的羁绊,变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现如今变成了一头跛足的驴,而且是一头拉也拉不回来的犟驴;规则背离了美德,不再是人性固有的善端,成为形式化了的规约工具,借助于现代社会技术或知识、财富或资本、政治...
关键词: 现代性  美德  现代社会  现代人  规则  

《人格同一性认同的共同体背景》小结

作者:陈绪新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简介: 虽然与以传统—实践—共同体—幸福生活为基本生存图式的西方美德伦理相比较而言,作为东方伦理文化的典型,儒家德性伦理的自我生存图景则是修身—躬行—生活—成人,但是中西德性伦理都强调“人”和“人的好生活”是德性伦理的终极价值目标,都强调“实践”或“社会实践”在德性生成和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都认为德性的实践条件、背景和评价是社会性的,都把“人”看成是在历史传统中生成的,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生存之链”的整体性的人。中西德性伦理虽然在源头活水、生成发展路径及践行的社会实践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它们却有一个共通的真谛,那就是规劝人们“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人类只有在真实的共同体——家庭、城邦、教...
关键词: 伦理  德性  人格  背景  生态  

和谐人格的伦理实体生态

作者:陈绪新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简介: 正是每一个有理性存在的个体从“自我”为圆点出发自发或自觉形成的或寄身于其中的各种“关系”,型构了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意义的价值体认、人性提升及其人格的光明完善、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价值判断及其行为规范等赖以生成、维系和发展的真实背景,这个真实性存在的“关系实体”就是人们经常所称谓的“伦理实体”。王集权、庞俊来:《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家国一体伦理传统的价值对勘》,《江海学刊》2011年第3期。'>[1]不仅如此,作为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他的这个“理性”是在一种“关系的存在”中觉察并获致的,而且只有在这种“关系的存在”中才能意识到并且判断出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作为个体存在的生命体、这个生命体——其...
关键词: 伦理  实体  关系  社会  

《人格与共同体的双向重构》共同体重构

作者:陈绪新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简介: 共同体不仅是美德生成的基始,更是为美德的践行提供了实践的动力和制度化背景;因为共同体生活或社会性存在,使寄生于共同体内部的每一个成员在相互作用和特性角色担纲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个体独特的人格,并因为共同体结构整体性、价值统一性以及行为的构成性而获致人格的同一性。不仅如此,共同体内“一般化他人”的态度还是各种道德的或法律的制度规则的原始形态,并为美德的生成与实践、人格的发展与认同提供了共享的语境或背景。因此,共同体重构,就成为社会信用伦理现实建构的重中之重。以基督教教会共同体内部认同为例,无论是对基督教、还是对基督教信徒来说,教会内部的身份认同是异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基督教及其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意...
关键词: 家庭  社会  共同体  道德  

《人格与共同体的双向重构》重塑人格同一性

作者:陈绪新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简介: 共同体内“一般化他人”的态度或立场为个体人格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同一性的认同提供了基础,而且也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对话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共同体内部规范的认同或价值共享提供了真实的语境,这样一来,道德就在共同体内生成了。不仅如此,共同体的存在及其运动本身就极具实践特征,一种道德的或美德的实践特征。共同体有一种道德的力量在推动着它的成员,使他们彼此吸引,相互追求,相互联系,并紧密结合在一起。各种形式的人类共同体(家庭、城邦、教会以及企业共同体,同时也包括社会制度机构)的建构与维系本身就是一种与美德的践行有着特殊密切关系的实践所具有的一切特征。与对美德以及美德在塑造人格以及人格同一性方面作...
关键词: 共同体  人格  个体  意义  

《共同体与美德的三重架构》美德的形而上学

作者:陈绪新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1日
简介: 在形而上学的层面上,有关人格的统一性或完整性和道德认同的问题,会引起人们对“我是谁?”“我的道德核心是什么?”等形而上学的疑问。这些疑问往往会出现在人们面临着诸多的诸如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之间——更为甚者是面临着对与对或错与错、善与善或恶与恶、是与是或非与非、美与美或丑与丑——这样的道德抉择的时候。当个体在对自己的实践行为作道德抉择时,如果经常性地不能对“我是谁”和“我的道德的核心是什么?”等这样的疑问做出正确而合理的回答——个体往往是很难做出的,特别是个体没有将自己置于一个具有向心力的共同体或社群内部——时,就不能消除因归属感的丧失而获致的人格的暂时性分裂。另一个值得我们思考也一直...
关键词: 道德  人格  个体  共同体  
上一页 678910 11 12131415下一页  第 /4213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