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佛教对傣泰民族民间故事的影响

作者:刀承华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简介: 佛教传入傣泰民族地区的时间是相当久远的。佛教传入傣泰民族地区以后,经过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斗争、让步、包容,得到迅速传播,成为傣泰民族社会占优势地位的宗教,对傣泰民族的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一直发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佛教对傣泰民族民间文学、艺术的影响有目共睹,毋庸置疑。作为民间文学重要门类之一的民间故事中的佛教影响尤其突出,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傣泰民族民间故事受到了佛教的影响,呈现出或浓或淡的佛教色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佛教氛围笼罩下的扑朔迷离的天地。与此同时,傣泰民族民间故事成为佛教的载体,佛教借助傣泰民族民间故事的生动艺术形象,特殊的传承方式得到更加有效和广泛的普及。佛教对傣泰民族民间故事的影...

中国南传佛教建设与社会文化依托研究

作者:饶睿颖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简介: 中国南传佛教在历史上的传播主要受众范围为云南西双版纳与德宏地区,与东南亚南传佛教传播地区,同属南传佛教文化圈。受众群体也集中于操壮傣语支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以及部分孟高棉语民族如佤族群体当中。在中国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较为局限。然而近十几年来,南传佛教在中国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已不局限于云南境内,传播范围逐步扩大,虽然南传佛教是巴利语系佛教,然而其受众群体开始扩张到汉语系族群当中。中国南传佛教正在逐步形成、发展、建设当中。历史范畴内的云南南传佛教已经淡出历史河流。1.历史原因历史上,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圈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属于共同的佛教文化圈,生活在该文化圈区域内的人们有着相同的宗教、相似的语言...

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历史研究

作者:梁晓芬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简介: 云南与东南亚的“傣泰族群”具有地缘相近、族缘相亲、教缘相通的特点,云南南传佛教与东南亚南传佛教一脉相承,共同组成了“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这种天然的黄金纽带联系使得双方的佛教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本文旨在通过相关历史文献考析“傣泰民族文化圈”和“东南亚佛教文化圈”形成的历史,追溯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通过有限的地方志、民族志以及口述史资料梳理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厘清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脉络,探析云南与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考史察今,以期为促进云南与东南亚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学术支撑和思想借鉴。事实上,云南南传佛教的文化交流主要是云南与...

西双版纳南传佛教佛寺教育浅析

作者:都坎章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简介: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随后向国外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两大系统。根据传播路线来分,从印度向南方流传的佛教派系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简称南传佛教,因该系主要使用巴利语作为经典语言,所以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南传佛教因国内信仰群众主要为傣族、德昂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且信仰群众横跨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我国云南等,因此其具有“民族性、群众性、国际性、边疆性”的特点。南传佛教在西双版纳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南传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傣文的发明和丰富,得以使傣族将佛教典籍和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刻写在贝叶上,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的贝叶文化。这...

隋朝以前的中国佛教与交趾

作者:王鹤琴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简介: 交趾,一名交阯,原泛指中国南方。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越南北部设立日南、九真、交趾三郡,随后即隶属交趾刺史部。公元203年,交趾刺史部立为州,交州之称自此而始,其地约在今越南北部、中部北区以及我国两广南部等地区。在唐设立安南都护府之前,交趾、交州之词为古代越南的代名词张金莲:《试析唐之前交趾与内地的水陆交通及其特点》,《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1]。交趾自古就和内地交往密切,即便是在中原动乱之际,交趾与内地交通也从未中断。隋以前,佛教向中国的不断输入、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以及中外佛教交往都与交趾密切相关,“南海一道亦为佛教输入之要途,南海之交趾犹西域...

傣绷文经典研究

作者:保明所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简介: 我国傣族在不同地区使用四种形体不同的傣文: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傣纳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勐定傣文)、傣端文(金平傣文)。四种傣文都有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数量多寡不一的经典。其中傣泐文经典最丰富,有3000余种。其次是傣纳文经典,有2000余种。傣绷文经典的数量较少,目前所调查到的只有200余种。傣端文经典本来就很有限,加之“文革”的破坏,现已难觅踪影。在傣文经典研究中,以往的学者都集中在傣泐文和傣纳文方面,对傣绷文经典的研究至今基本上还是空白。经文献检索,仅张公瑾先生(1997)对其进行过简略描述,“傣绷文与傣纳文所记录的方言所差无几,但因文字形式不同,傣绷文又主要使用于缅甸...

论南传佛教的“新人文”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作者:冯天春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简介: 人文关怀一直被视为文艺复兴以来呼声最高、层次最深的人性价值取向。人类对自身的发现与解放,有两个层次显得非常重要:一是由人本视角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二是由人文视角升华自身之存在价值。人本偏重于对人自身存在的发现,故而其表现侧重于对人类各种生存欲望的实现和满足;人文则更为关注人类存在的精神价值及其提升,从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来直面、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不过,二者存在很多部分的重合,并且二者间所谓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在很多场合是相互影响的,人文中有人本,人本中有人文,其根本目的都在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价值、出路。但总体上说,人文更贴近人类精神本身,更为关注人类生命的存在和超越。故而,凡谈及人文,人们实际...

试析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社会的融合

作者:李守雷
出版日期:2017年01月01日
简介: 罗伯特·贝拉(Robert N.Bellah)认为宗教社会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承载着宗教信仰的社会行为、组织制度,宗教与经济、政治、阶层等社会子系统的关系,以及宗教的社会功能和变迁等。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1]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之前,西双版纳傣族持守本民族的原生性宗教,敬拜水神、猎神、谷神、家神、寨神、勐神、寨心、勐心等,囊括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社神崇拜。原生性宗教与傣族农耕文化、村社组织和以“勐”为主体的政治制度相互催生,彼此契合,形成傣族完整的社会系统。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之后,经历漫长的本土化过程,与傣族社会组织和文...
上一页 1112131415 16 17181920下一页  第 /37页  跳转
old_footer.template.html 第18行发生错误: 未指定栏目或指定的栏目不存在